2022諾貝爾獎花落誰家?這些人都是大熱門

2022年10月06日05:04:25 科學 1178

提起諾貝爾獎,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

作為目前世界範圍內科學和文學領域的最高獎項,諾貝爾獎從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

10月3日,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瑞典科學家Svante Pääbo獲獎,以表彰他「在已滅絕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方面的發現」。

2022年的諾貝爾獎單項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2.8萬元)。

2022諾貝爾獎花落誰家?這些人都是大熱門 - 天天要聞

在2015年10月,中國醫藥學家屠呦呦也曾獲得這個獎項。

獲獎理由是她發現了大名鼎鼎的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由此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2022年諾貝爾各獎項的頒佈時間如下:

  • 10月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已公布);
  • 10月4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 10月5日,諾貝爾化學獎公布;
  • 10月6日,諾貝爾文學獎公布。


今年諾貝爾獎的熱門奪獎名單中,多名華人科學家被提及:

發明「孕婦血漿檢測胎兒DNA的無創檢測的方法」的盧煜明

首次發現了「一種被稱為TDP43蛋白聚集在額顳葉痴呆(FTLD)和漸凍症(ALS)中的作用」的李文渝

製造了柔性「電子皮膚」半導體聚合物的化學工程師鮑哲南

2022諾貝爾文學獎10月6日公布,有三名中國作家成了熱門:殘雪閻連科余華

有關諾貝爾獎你的了解有多少呢?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於1901年開始每年頒發的5個獎項,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

所以,記住了嗎?

諾貝爾沒有數學獎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設立了瑞典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屬於1895年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到的5個獎項。

2022諾貝爾獎花落誰家?這些人都是大熱門 - 天天要聞

諾貝爾其人其事:

諾貝爾是瑞典的工程師,發明家,一生擁有 355 項專利,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諾貝爾還有另一個身份:炸藥大王。

他設立許多工廠生產,大量的軍火被運送到戰場上,靠軍工製造累積了巨大財富。

同時,他所發明的炸藥被用作開山劈石、進行各種工程建設的利器,推動了世界的發展。

在即將辭世之際,諾貝爾立下了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為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諾貝爾獎金為什麼發到現在都沒發完?

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了,已經頒發了一百多年,金額遠遠超過了原始資金。

諾貝爾基金會其實更像一個投資公司,將這筆錢投資、再投資,屬於典型的永續型基金。

諾貝爾獎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獎項,獲獎的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類科學研究、文學與和平領域最高貢獻。

諾貝爾獎是一種象徵,意義在於激勵人類在發展探索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不斷創新。

對於孩子來說,諾貝爾獎更像是一顆在成長之路上的指明燈,隨時鞭策和激勵自己前行。

童書姑姑今天帶來三套與諾貝爾獎有關的繪本,讓孩子們與諾貝爾獎來一次「零距離接觸」。

1《諾貝爾獎評委寫給孩子的萬物簡史》

2022諾貝爾獎花落誰家?這些人都是大熱門 - 天天要聞

從天文到地理,從物理到化學,從生物到科學實驗,看這一本就夠了。

作者盧克·奧尼爾教授是2009年諾貝爾獎評委,這是他獻給孩子們的一份禮物,跟着他從宇宙開始,穿越星系,來到地球的大好河山;

再進入奇妙的人體,探索萬物構成的基本單位元素和原子

宇宙奧秘、地球科學、人體漫遊、微觀世界,在這本書里都能找到答案,涵蓋了5-13歲孩子必知的科學知識。

其中還包含了很多物理、化學、生物基礎知識,讓孩子愛上思考與探索。

2《諾貝爾文學家繪本》

2022諾貝爾獎花落誰家?這些人都是大熱門 - 天天要聞


每年諾貝爾獎文學獎都是人們討論最多的獎項,這套《諾貝爾文學獎繪本》精選了10個適合孩子閱讀的作品,並改編成了繪本。

5個成長故事: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黑塞的《可怕的奧古斯都》、吉卜林的《狼孩莫格里》、梅特林克的《青鳥》和泰戈爾的《新月集》;

5個陪伴故事:斯坦貝克的《小紅馬》、福克納的《許願樹》、葉芝的《神奇兄弟》、希梅內斯的《小毛驢與我》、法朗士的《蜜蜂公主》。

這些作品有着高尚的文體、人道主義情懷、富有同情的幽默感和對社會的敏銳觀察。

讓大師的作品,伴隨着孩子走進一個夢境與幻想、沉思與激情交織的世界。

3《我真能得到諾貝爾獎?》

2022諾貝爾獎花落誰家?這些人都是大熱門 - 天天要聞


諾貝爾離我們普通人很遠嗎?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答案。

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喜歡畫畫、熱愛觀察的小姑娘。有一天她發現了一顆有花紋的蛋,她很想知道這顆蛋會孵出什麼來,於是開始寫觀察日記。

在做了許多科學研究之後,小姑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科學大獎的肯定嗎?

2022諾貝爾獎花落誰家?這些人都是大熱門 - 天天要聞

科學研究是遙不可及的存在嗎?當然不是!

好奇心與觀察是科學研究的起點,持之以恆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繪本里的爸爸媽媽,面對小姑娘的異想天開,沒有反對或打擊孩子,而是支持她寫觀察日記,給予孩子肯定和成就感,也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為孩子進一步探索科學提供了幫助。

雖然我們不可能人人都獲得諾貝爾獎,但是當你懷揣着一顆好奇的心,並堅持着努力走下去,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最後,向所有諾貝爾獎獲獎者致敬。

版權說明:本文為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圖片版權屬於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險被毀容!湖北也有,碰到千萬別這樣做 - 天天要聞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險被毀容!湖北也有,碰到千萬別這樣做

「我還以為是蚊子,沒想到它有這麼強的威力。」近日,任女士向武漢亞心總醫院皮膚科主任全根講述「隨手一拍」的經歷時,後悔不已。5月27日,任女士在戶外露營時,一隻形似螞蟻的小蟲突然飛到脖子上。她下意識地抬手一拍,瞬間感到頸部一陣灼燒般的刺痛。僅僅幾小時後,她的右臉便出現大片紅斑,並逐漸發展為5厘米×6厘米的...
美國能不能重建稀土產業鏈? - 天天要聞

美國能不能重建稀土產業鏈?

原創 聼風者 先釐清一個概念,就是稀土礦和稀土成品的區別。稀土礦在我們地球上其實並不稀少,但都只是以伴生礦的形式出現,聴風樓說真的,老美它自己的稀土礦儲量,在世界上那也是數一數二的。既然它自己就有,那為啥還缺呢?
合肥這座公園樹上「長」出小動物 - 天天要聞

合肥這座公園樹上「長」出小動物

【來源:合肥在線】咬着玫瑰花的梅花鹿、乖巧可愛的小松鼠、掩在竹林中的大熊貓……這些充滿童趣的形象並非真實的動物,而是巧妙地繪製在公園樹洞之上的精美彩繪。近日,在天樂公園內,不少市民在遊玩時偶然發現這一獨特景觀,紛紛被這小小的童話世界所吸引,
中國工程院院士蘇東林:冬戰三九夏戰三伏,把電磁兼容從「玄學」變為科學 - 天天要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蘇東林:冬戰三九夏戰三伏,把電磁兼容從「玄學」變為科學

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請科技領域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矢志建設科技強國」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中國工程院院士蘇東林。圖/國新網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蘇東林介紹,她現在擔任電磁兼容與防護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也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敢闖敢試45載,深圳如何用「改革基因」回答「時間之問」? - 天天要聞

敢闖敢試45載,深圳如何用「改革基因」回答「時間之問」?

理想之城。作 者丨王寒華商韜略出品丨ID:hstl8888從「經濟特區」到「全球標杆」,45歲的深圳,仍在書寫奇蹟。一座科技、人文與生態和諧相融的理想之城,是什麼模樣?深圳率先給出了答案。以與人人相關的出行為例。在這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比超過四分之一的前沿之城,150座、5676個採用華為最先進液冷大功率超充技術的充電...
中歐科學家論壇專家團隊助力第二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圓滿召開 - 天天要聞

中歐科學家論壇專家團隊助力第二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圓滿召開

第二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開幕式暨2025第二屆「香江諾貝論壇」4月13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8位諾貝爾獎和圖靈獎獲得者、40位海內外院士及世界頂尖科學家,以及青年科學家、企業家等近1000人出席,共同探討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材料等議題。活動由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聯盟主辦,中國電子學會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合...
第14屆國際空間設計大獎艾特獎獲獎名單戳這裡➙ - 天天要聞

第14屆國際空間設計大獎艾特獎獲獎名單戳這裡➙

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劉娥 5月27日,作為全球設計界年度巔峰盛事,第14屆國際空間設計大獎艾特獎(IDEA-TOPS)頒獎盛典在深圳科學技術館舉行。本屆艾特獎延續其「立足大灣區,面向世界」的定位,共收到全球75個國家7026件參賽作品
《自然·免疫學》:腺苷荼毒T細胞!科學家首次發現T細胞攝取腺苷,並導致免疫抑制的機制 - 天天要聞

《自然·免疫學》:腺苷荼毒T細胞!科學家首次發現T細胞攝取腺苷,並導致免疫抑制的機制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掉在地上、來路不明的東西不能亂吃,按說屬於小孩子就能弄懂的常識,但就算各位都已經長大成人了,身體里的細胞也不見得能懂這一點。沒錯,說的就是你們T細胞,這一天天的,想辦法讓你們保持正常的功能已經不容易了,咋還自己亂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