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虱子的起源——非洲鳥傳獸,獸傳人

2022年07月05日12:04:02 科學 1407

張愛玲說——「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虱子,是一類昆蟲的通稱,包含近5000種無翅寄生昆蟲。它們是專性寄生蟲,生活在溫血宿主(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毛髮或羽毛中。

最新研究:虱子的起源——非洲鳥傳獸,獸傳人 - 天天要聞

人也有毛,躲不開虱子的侵擾;而沒毛的穿山甲就完全不長虱子。

嚼&吸

直到上個世紀,虱子在人類社會中依然無處不在。即使是今天,有些地方的人依然會受到滋擾。

虱子從行為上大致分兩類——「嚼」虱,以皮膚和碎屑為食,「吸」虱則刺穿宿主的皮膚,以血液和其他分泌物為食。這兩種虱子都以哺乳動物為食,但吸虱是哺乳動物獨有的,換句話說,鳥兒從不挨咬。

最新研究:虱子的起源——非洲鳥傳獸,獸傳人 - 天天要聞

許多虱子是特定於單一宿主物種的,並與之共同進化。並且,它們只生活在身體的特定部位,隨着它們生活的小「世界」一起運轉。

向別的動物身上移居的行為,在虱子的世界中堪稱哥倫布式的偉大征途。

虱子的起源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第一隻居住在哺乳動物身上的虱子很可能是從鳥類身上來的。該研究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誌上,比較了虱子及其哺乳動物宿主的基因組和家譜。

研究者找到了基因上的證據——幾千萬年前,出現了宿主跳躍事件,由此開始了哺乳動物和虱子之間的共同進化,剪不斷的聯繫。

最新研究:虱子的起源——非洲鳥傳獸,獸傳人 - 天天要聞

蹄兔,非洲獸總目一員

所有主要哺乳動物身上的虱子群體,包括人類身上虱子,均起源於非洲獸總目的共同祖先。非洲獸總目是一組主要分佈於非洲的哺乳動物,包括蹄兔、大象、象鼩等。

從鳥搬到非洲哺乳動物身上後,這些虱子適應了新世界,並通過宿主轉換過程,繼續在其他主要哺乳動物群體中安居樂業。

非洲的人類祖先幹了些什麼好事?

按近代曾經的觀點,虱子不會從鳥類身上轉移到哺乳動物身上。

這項新研究證實了:一旦鳥身上的虱子學會了如何以哺乳動物為食,它們就可以更容易地從一個哺乳動物物種跳到另一個物種,而且可能有更多的機會這樣做。

最新研究:虱子的起源——非洲鳥傳獸,獸傳人 - 天天要聞

接下來就是——鳥傳獸,獸傳獸,獸傳人,人傳人。

順帶一提,根據2007年出版的《類人猿靈長類虱子的進化史》:人類身上的頭虱和體虱與黑猩猩的虱子有共同祖先;而陰虱大猩猩身上的虱子有共同祖先......

這,非洲祖先都幹了些什麼好事......

寫在最後

如果你的生活中每日和動物為伍,記得注意清洗。說不定哪天,它們身上的虱子覺得你味道不錯,就搬家住過來了呢。

最後,萬一你真的面對了虱子侵擾——頭虱的話,梳子可以去掉蟲、蟲卵、藥效、或尋常的洗髮水也能起到控制作用,最不濟,剃個光頭,虱子就不會搬過來了。陰虱同理。

而體虱則像文章開頭張愛玲所說,是住在衣服上的,好好洗洗,大不了一把火燒了......

最新研究:虱子的起源——非洲鳥傳獸,獸傳人 - 天天要聞

作者感謝你的關注(¬_¬)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 天天要聞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近日,四川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和西華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適應研究團隊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時,拍攝到一隻金雕亞成體的捕食活動畫面。畫面中,一隻金雕在旱獺、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動不動地觀察着獵物的活動,一旦有身體肥碩滾圓、肉質細嫩的獵物從洞口跑出來,就會立刻出擊...
瞰「飛碟」 - 天天要聞

瞰「飛碟」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青島嶗山區張村河沿岸的科苑經六路以東、新宏路以北、科苑緯四路以南合圍區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飛碟」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正向竣工衝刺。6月25日,虛擬現實創享中心的兩個穹頂已安裝到位,記者用無人機在高空俯拍,畫面十分壯觀。目前,項目建設處於收尾階段。據了解,青島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整體設計以「平...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聞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東禾九穀開心農場的全自動插秧機。今年的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穀開心農場,一台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裡的「明星」。工作人員為插秧機裝好秧盤後,只需進行簡單設置和遙控啟動,插秧機就能自動作業,將裝載的秧苗持續插入稻田。臨近稻田盡頭,插秧機會自動掉頭,在返程中繼續插秧。幾趟來回後,工...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李蘭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間的最美逆行人,70多歲高齡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後,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橫在臉上,令人看了無比的心酸,無比的感動。如今,李蘭娟院士和愛人鄭樹森院士創辦的「樹蘭醫療」兩次衝擊港股IPO,合計估值約80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