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乘客進入軌道,私人太空之旅開啟啦

2021年09月18日20:16:08 科學 1857

靈感4號任務的全體船員將環繞地球3天,希望藉此為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籌集2億美元。

4名乘客進入軌道,私人太空之旅開啟啦 - 天天要聞

2021年9月15日,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夜幕降臨,SpaceX公司獵鷹9號火箭發射升空,執行靈感4號飛行任務。攝影:MICHAEL SEELEY, NATIONAL GEOGRAPHIC

撰文:NADIA DRAKE

美國東部時間晚上8點剛過,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在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進入軌道,這是人類首次完全私人的載人任務。

靈感4號任務的四名機組人員都不是專業宇航員,此前沒有任何航天經驗。其中三人在今年早些時候才得知自己將造訪太空,因為這個意外消息,他們踏上了訓練之路,成了媒體的焦點。

4名乘客進入軌道,私人太空之旅開啟啦 - 天天要聞

靈感4號的機組人員正在進行零重力飛行訓練。從左到右,依次是Hayley Arceneaux、Chris Sembroski、Jared Isaacman和Sian Proctor。攝影:JOHN KRAUS, INSPIRATION4


現在,靈感4號的機組人員正在繞地球運行,他們將感受三天的失重狀態,同時做點科學研究,幫助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籌集2億美元。機組成員乘坐的是「堅韌號」龍飛船,此次飛行完全自動化,幾乎沒有飛行經驗的乘客也可以登上飛船,享受旅途。

此前,堅韌號曾把四名NASA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但這一次,它沒有與空間站對接,而是飛到了約580千米的高空,比國際空間站的最高點高130千米。機組人員將透過特製的玻璃穹頂凝視地球,SpaceX最近在飛船對接口的位置安裝了這個穹頂。如果一切順利,堅韌號將在本周晚些時候返回地表,並在佛羅里達海岸着陸。

這是2009年後,載人軌道飛行首次沒有造訪空間站。2009年,亞特蘭蒂斯號穿梭機把宇航員送往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最後的修復。

「這很有意思,因為這是商業飛船執行商業任務。它沒有目的地,參與者都不是,也從未是政府的宇航員,」布萊斯空間技術公司(BryceTech)的創始人、行業分析師Carissa Christensen說:「這是一種新現象。」

4名乘客進入軌道,私人太空之旅開啟啦 - 天天要聞

靈感4號任務的指揮官Jared Isaacman穿過人群,為這次飛行做準備。攝影:MICHAEL SEELEY, NATIONAL GEOGRAPHIC

4名乘客進入軌道,私人太空之旅開啟啦 - 天天要聞

靈感4號的飛行員Sian Proctor向人群揮手示意,他即將驅車前往發射台附近的更衣室。
攝影:JOE RAEDLE, GETTY IMAGES


靈感4號的擁護者說,這項任務標誌着人類宇宙飛行的新時代:太空的大門向「普通」飛行者打開。網飛平台正在播放講述此次任務的紀錄片;機組人員登上了《時代》雜誌「新太空時代」特刊的封面;新聞網站Axios製作了多集播客,講述這次任務的幕後故事;多家公司利用靈感4號推廣產品。這些背後蘊含著這樣一個信息:此次飛行為其他人前往太空鋪平了道路——但,真的是這樣嗎?

航天行業的一些專家表示,進入太空飛行領域的門檻和以前一樣高,只不過守門人在改變,選擇飛行者的標準也在改變。隨着太空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在決定誰能飛往太空方面,個人財富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靈感4號任務的指揮官是億萬富翁Jared Isaacman,他包下了SpaceX公司的飛船,具體金額未公布。登上飛船的還有聖猶大醫院的醫師助理、兒童癌症存活者Hayley Arceneaux,她是帶着假肢進入太空的第一人;空軍老兵Chris Sembroski,他的座位是抽籤選出來的;還有網絡競賽獲勝者Sian Proctor,她差點成為2009年NASA宇航員班的一員。

「這把很多東西交到了億萬富翁和百萬富翁手中,他們可以搭乘飛船飛向太空,也可以讓出包機上的座位,」史密森尼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太空歷史學家Matt Shindell說:「我認為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才是真正的考驗。」

4名乘客進入軌道,私人太空之旅開啟啦 - 天天要聞

2021年9月15日靈感4號任務之前,在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具有歷史意義的39A發射台,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搭載着「堅韌號」載人龍飛船,發射升空。攝影:MICHAEL SEELEY, NATIONAL GEOGRAPHIC

太空新門票

這次任務的指揮官是38歲的Isaacman,他熱衷於冒險。2005年,他創立了支付處理公司Shift4 Payments,現在每年零售銷售額超過2000億美元。他還是一名優秀的飛行員,德拉肯國際公司(Draken International)的聯合創始人。這家公司負責培訓軍事飛行員,運營着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戰鬥機隊伍。

去年10月,Isaacman包下了SpaceX公司的四人飛船,準備進行軌道飛行。他告訴Axios,只花了不到2億美元。然後,他宣布這次任務也是為聖猶大醫院的募捐活動,他不會和親朋好友一起乘坐,而是隨機選擇另外三個座位的人選。

Isaacman把這三個開放的座位命名為「希望」「慷慨」「繁榮」,任命自己為領導,並加上了任務指揮官的頭銜。

今年1月,聖猶大醫院的工作人員選擇Arceneaux坐上「希望」座位。她在10歲時被診斷出患有骨癌,經過手術,換掉了左膝,並在受損的股骨中植入鈦棒。現在,她是這項任務的醫務官。

Sembroski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的數據工程師,獲得「慷慨」座位,這基本上是隨機選擇的。Sembroski從超級碗比賽的廣告得知這項任務後,給聖猶大捐款,從而進入抽獎名單。獲獎的不是他,而是他的朋友,但把名額給了他。

Proctor則參加了一場比賽,要求是開一家Shift4店,並拍攝一個短視頻(觀看的人越多越好),描述想去太空的理由。就這樣,她贏得了最後一個座位,「繁榮」。

正如這次機組成員所展示的那樣,「宇航員」的概念正在迅速改變,芝加哥大學的科學歷史學家Jordan Bimm說。回溯歷史,宇航局最初招募的是軍事飛行員,後來又加入了科學家和其他專家。現在,富有的精英階層可以為自己購買太空之旅的座位,並依據他們認為合適的方式選擇人選。

4名乘客進入軌道,私人太空之旅開啟啦 - 天天要聞

靈感4號任務的醫務官Hayley Arceneaux騎着一輛多軸訓練器,它可以幫助騎手體驗在太空中翻滾的感覺。攝影:JOHN KRAUS, INSPIRATION4

準備就緒

通常情況下,NASA也會精心挑選機組成員,任務管理者致力於打造一支有凝聚力的團隊,這樣成功完成任務的概率最高。然後,這些成員會在一起訓練多年時間。

靈感4號任務則不然,從Isaacman與SpaceX公司首次對話,到人員選擇,再到任務發射,只有不到一年時間。在大約6個月時間裏,這些人接受了嚴格訓練,包括30個小時模擬飛行和針對自動化龍飛船的充足訓練,從而把控飛船的情況,希望能從不幸事故中倖存下來。機組成員還完成了離心訓練,模擬發射和着陸時的重力,參加零重力飛行練習,駕駛噴氣式戰鬥機,徒步前往雷尼爾山的高山營地。

在自動飛行中,為什麼機組成員要進行這些訓練,尤其是噴氣式戰鬥機編隊飛行?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Isaacman在推特上寫道,(為了)「保持專註,做好機組人員資源管理,應對動態環境」,而且「照片看起來很酷」。

雖然宇宙飛行常被描述為一件迷人的事情,靈感4號機組人員的照片也不例外,但這種經歷其實一點也不迷人,雖然花費了幾百萬美元。事實上,太空旅行涉及到痛苦、犧牲和生存,Shindel說,他很好奇機組人員將如何應對飛速進入軌道,並以非常近的距離共度三天。

「一旦進入太空艙,開始執行任務,你就會體驗到所有重力、孤獨,與其他船員的親密,以及返回大氣層的恐懼,你會一路祈禱,」Shindell 說。

太空艙里還有各種各樣的物品,包括科學實驗物品,用以研究人類如何從精神和身體兩方面適應太空飛行,個人紀念品,以及將進行拍賣的物品,所得的錢款將作為聖猶大醫院的善款。此外飛船上還載有30千克西楚和馬賽克啤酒花,任務代表們表示,這些啤酒花「將用於釀造一種外太空啤酒」。

4名乘客進入軌道,私人太空之旅開啟啦 - 天天要聞

靈感4號任務的船員Chris Sembroski坐在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太空營的飛行模擬器中。攝影:JOHN KRAUS, INSPIRATION4

「新太空」

這次是今年第三次私人遊客進入太空。7月,維珍銀河和藍色起源兩家公司分別完成了發射,不過都屬於亞軌道兜風,失重狀態只有幾分鐘。

但這次飛行並非首次將客戶送入軌道。自2001年以來,普通公民也可以飛往國際空間站,有人為此支付了高達5200萬美元。不久之後,更多付費乘客將乘坐SpaceX公司的太空艙和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前往軌道空間實驗室。

考慮到商業飛行的擴張,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航天行業的一些人在討論新時代的開始。但另一些人警告說,把這些船員視為「普通人」或者全人類的代表,是一種錯誤。世界上只有2755名億萬富翁,Isaacman是其中之一,這些租得起宇宙飛船的人只佔總人口的極小一部分。

甚至連其他船員的選拔過程都基於嚴格的標準,或者純粹憑運氣。Sembroski是7.2萬名抽獎者里的幸運兒,通過NASA宇航員選拔的概率比這更高。雖然與其他很多任務相比,靈感4號的船員組成更多樣化,但之後的幾次私人軌道任務主要由男性承擔,延續了過去的傳統,即女性宇航員的比例約為11%。有色人種宇航員更少。(Proctor是第四位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黑人女性。)

Bimm說,太空飛行是一種稀缺體驗,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特權階層手中。我們很快就會知道,這些飛行是否預示着宇宙探索的新篇章。

「證據就在模式里,」Bimm說:「我想對所有對太空感興趣的人說:不太過於關注這次任務。看看下次任務,下次,再下次。」

在私人太空飛行真正啟動之前,一場事故也許就會讓這個新興產業夭折。如果說我們從60年來的人類太空飛行中學到了什麼,那就是乘坐火箭很危險,無法避免發生事故。

但很多冒險運動也是如此,人們仍排隊等候登頂珠峰的機會;可以說,這與飛往地球軌道相比,危險性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旦這些風險變得明顯,那麼我們願意承擔多少?」Shindell問:「問題不在於事故是否會發生,而在於發生的時間,以及對商業太空飛行的新生態系統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4名乘客進入軌道,私人太空之旅開啟啦 - 天天要聞

2021年9月15日,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划過天空,把靈感4號任務送入軌道。攝影:MICHAEL SEELEY, NATIONAL GEOGRAPHIC

即使每個人最終都可以進入太空,目前我們還不清楚幾千人短暫地在軌道飄浮,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益處。定居月球或火星,與在地球上空盤旋幾天截然不同。雖然很多太空旅行者表示,回來後重新認識到地球的脆弱,承諾改善地球環境,但批評人士表示,把船員送入太空並不是改變地面情況最有效的辦法。

「歸根結底,把更多人送入太空有什麼價值?」Shindell說:「我認為我們應該就此展開文化對話,討論我們真正想構建的東西。」

雖然如此,芝加哥大學的Bimm說,靈感4號任務里「有人去了太空,非常鼓舞人心,我希望他們能度過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安全返回。」


(譯者:Sky4)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着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 天天要聞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極目新聞記者 張秀娟通訊員 趙夢潔 黃曉彧 林敏「小朋友們,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哪些呢?」「在咱們出國旅遊前,需注意哪些問題呢?」4月12日,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武漢海關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關開放日」活動。15名小學生化身「國門小衛士」,零距離體驗、參與海關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 天天要聞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頂端新聞記者 楊逍 文 時碩 圖如果你嚮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過在其他星球上跳躍?在本次國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動體驗機前,你每次的縱身一躍,都會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員服的小人,來到月球、金星、火星、火衛二、土衛一等星體上,屏幕的上方記錄著你的跳躍高度。在月球,你輕輕一躍就能達到3米高度,輕鬆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 天天要聞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是多重氣象條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氣象監測和專家分析,此次強風具有以下關鍵成因:一、極端天氣系統的疊加效應1.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 天天要聞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據央視網報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將進入倒計時。上周,神十九乘組穩步推進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在開展站內環境監測、設備檢查維護等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健康維護。神十九乘組利用腦電設備開展了多項實驗的測試工作,地面科研人員將利用獲取的數據探究重力對視覺運動信息...
感受活力丨機械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 天天要聞

感受活力丨機械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模仿人類奔跑、跳躍、空翻,像人一樣說話、思考甚至察言觀色。這不是科幻電影對未來的虛構,而是2025中國機械人產業闊步向前的現實。小時候的你,是不是也曾暢想過:家裡有一個機械人,能買菜、做飯、鋪床、掃地,幫你干農活,還可以照顧家裡老人……時至今日,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正在變成現實。「12點了,您該吃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