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話題:藤棗、揚子鱷、靶標害蟲、有袋類動物、超級絕緣體、火星地震

2021年07月27日20:36:54 科學 1743


1

藤棗鑒定與保護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偉團隊通過整合分子和形態證據,澄清了具羽狀脈的藤棗才是真正的藤棗,而具三出脈的所謂「藤棗」實為防己科的中國新記錄屬(血果藤屬)的成員。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Taxon


瀕危物種的正確鑒定是對其進行有效保護的前提。然而藤本植物,尤其是大的木質藤本,野外罕見花或果,僅基於營養性狀對其鑒定是極為困難的,錯誤鑒定時常發生。如防己科的藤棗是我國I級珍稀瀕危植物,但哪種植物是真正的藤棗長期存在爭議。


——《中國科學報》


2

安徽廣德首次發現揚子鱷自然產卵



近日,安徽揚子鱷保護區廣德朱村片區工作人員在野外巡護中首次發現野外放歸的揚子鱷產下一窩卵,共計18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20年來廣德首次發現鱷巢鱷卵。


從2020年起,當地共放歸人工繁育揚子鱷77條。下一步,廣德將做好揚子鱷卵巢的日常監測和保護工作,確保小揚子鱷正常孵化,不斷優化保護區生態環境,快速複壯野生揚子鱷種群。


——《光明日報》


3

科學家發現靶標害蟲借共生病毒適應Bt作物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科研團隊聯合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等單位,在昆蟲與共生微生物互作領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elife


Bt棉花在中國有着20多年的種植歷史,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對靶標害蟲、非靶標害蟲、天敵昆蟲、共生微生物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問題。研究發現,一種共生病毒HaDV2在Bt棉的靶標害蟲棉鈴蟲中廣泛存在,且可以通過調控棉鈴蟲免疫通路相關基因,使其獲得較高的適合度及Bt耐性能力。


——《中國科學報》


4

首個基因修飾有袋類動物培育成功


今日科技話題:藤棗、揚子鱷、靶標害蟲、有袋類動物、超級絕緣體、火星地震 - 天天要聞

▲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通過基因工程成功培育出第一個基因修飾有袋類動物——負鼠。圖片來源:Eurekalert網站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工程培育出首個基因修飾的有袋類動物——負鼠。相關論文發表於近日的《當代生物學》期刊上,其將有助於破譯僅在有袋類動物身上觀察到的獨特遺傳信息。


基因修飾動物,尤其是小鼠和大鼠,是研究生物發育過程極其重要的對象。有袋類動物特徵獨特,而負鼠被認為是所有有袋類動物的祖先,也是第一種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有袋類動物。負鼠的大小和繁殖特徵與小鼠和大鼠相似,所以是迄今最好的動物模型選擇。


——《科技日報》


5

英國科研人員發明超級絕緣體



《參考消息》7月26日刊登美國《大眾科學》網站報道《世界上最糟糕的導熱體可能是氣候危機中一個改變格局的因素》。摘要如下: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材料。研究人員說,這種材料的熱導率幾乎是有史以來人類掌握的所有固體材料中最低的。這個研究方向聽起來似乎有點奇怪,但其實不然——熱導率極低的材料是一種超級絕緣體,像這樣的材料可以在全球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研究人員日前在《科學》周刊網站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科技日報》


6

科學家通過分析火星地震來確定火星地殼的結構


今日科技話題:藤棗、揚子鱷、靶標害蟲、有袋類動物、超級絕緣體、火星地震 - 天天要聞

▲ 圖片來源:環球網



根據對美國宇航局InSight(洞察號)任務所記錄的火星地震的分析,火星地殼的結構現在首次被精確確定。在InSight着陸點下面,地殼大約有20或39公里厚。這是科隆大學地質和礦物學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學家Brigitte Knapmeyer-Endrun博士和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噴氣推進實驗室的Mark Panning博士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的成果。


InSight是 "利用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學和熱傳輸進行內部探索 "的縮寫。美國宇航局的這個登陸器於2018年11月26日登陸火星,探索紅色星球的地殼、地幔和核心。2021年7月23日,《科學》雜誌發表了《從InSight地震數據看火星地殼的厚度和結構》這篇論文。


——環球網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台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有毒,不要碰!這種花已在街頭出現,《甄嬛傳》中也有「科普」 - 天天要聞

有毒,不要碰!這種花已在街頭出現,《甄嬛傳》中也有「科普」

初夏的街頭有一種花正值盛開期,讓很多市民駐足拍照,殊不知,它美麗的外表背後隱藏着致命危險。它就是鼎鼎有名的夾竹桃,花雖美,卻有毒!這就不得不提到《甄嬛傳》中安陵容的「科普」全株有毒,嚴重可致命據了解,夾竹桃又名筆桃、白羊桃,是一種廣泛種植的觀賞花,常見顏色有白色、粉紅色等。不過夾竹桃雖然有着漂亮的花...
突破性研究揭示動物與人類一樣能形成長期友誼 - 天天要聞

突破性研究揭示動物與人類一樣能形成長期友誼

科學家們發現了非洲八哥之間存在長期互惠互助行為的有力證據,這一發現挑戰了關於動物界非親屬個體間合作的傳統假設。人類即使沒有親緣關係也常常互相幫助,這並不令人意外。只需想想那些維繫長久友誼的相互支持便能理解。但要證明動物界也存在此類合作則困難
強強聯手、刷新觀測極限!中國天眼再傳好消息 - 天天要聞

強強聯手、刷新觀測極限!中國天眼再傳好消息

中國天眼FAST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近日,清華大學聯合意大利、澳大利亞、德國等多國天文學家,利用中國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陣列望遠鏡對銀河系球狀星團進行了高精度觀測,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全的球狀星團磁場梯度和電離氣體上限的測量,繪製出
高空探查罌粟花、水面拯救落水者⋯⋯上天入水,中國無人機「飛」上新高度 - 天天要聞

高空探查罌粟花、水面拯救落水者⋯⋯上天入水,中國無人機「飛」上新高度

每經記者:吳澤鵬 每經編輯:魏官紅眼下,正值毒品原植物罌粟的生長期。晨霧未散,一群搭載「科技之眼」的無人機悄然啟航,它們在百米高空掠過,穿梭于田間地頭、房檐屋角間,尤其關注綠地和小菜園等場景的角落,用高清鏡頭與智能算法,織起「空中巡查網」。這不是普通的巡檢,而是一次「空中掃毒行動」:無人機拍下照片的...
警惕藍天下的「隱形殺手」!嚴重可致肺氣腫→ - 天天要聞

警惕藍天下的「隱形殺手」!嚴重可致肺氣腫→

進入夏季陽光明媚的日子多了起來但看似沒有污染的藍天下可能隱藏着「健康殺手」——臭氧近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消息5月下半月華北中南部和成都平原部分城市可能出現臭氧中度污染西北地區北部和西部受沙塵天氣影響可能出現中至重度污染什麼是臭氧?臭氧在什麼時
香港科技大學成功研製出新型彈性合金,溫度變化達普通金屬20倍 - 天天要聞

香港科技大學成功研製出新型彈性合金,溫度變化達普通金屬20倍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成功研製出一款新型彈性合金Ti₇₈Nb₂₂,該材料具備高效固態制熱效能,而且在彈性變形過程中所表現的可逆溫度變化能力,為普通金屬的20倍,為傳統的蒸氣壓縮製冷和熱泵技術提供環保的綠色替代方案。港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教授孫慶平(左)及研究助理教授黎橋(右)展示其團...
絕密檔案揭秘:阿拉斯加「外星基地」引爆全美UFO追蹤熱潮 - 天天要聞

絕密檔案揭秘:阿拉斯加「外星基地」引爆全美UFO追蹤熱潮

位於阿拉斯加中部的海斯山,近期因一份解密的美國中情局(CIA)文件成為全球外星文明研究者的焦點。這座海拔8000英尺的雪山地處被稱為「阿拉斯加三角」的神秘區域,過去半個世紀記錄到超過2000起離奇失蹤事件與數百次不明飛行物目擊報告。隨着解密文件提及「外星基地」的存在,這座終年積雪的山峰正吸引着探險者、陰謀論者...
哥倫比亞驚現無接縫金屬球體,外星科技還是人類傑作? - 天天要聞

哥倫比亞驚現無接縫金屬球體,外星科技還是人類傑作?

2025年3月,哥倫比亞布加鎮上空出現的一顆神秘金屬球體引發全球關注。這顆表面無任何焊接痕迹的三層球體被目擊者拍攝到飛行軌跡後墜落地面,當地研究者何塞·路易斯·貝拉斯克斯認為其可能具備外星科技特徵,而科學家朱莉婭·莫斯布里奇則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需謹慎驗證其來源。這一發現再次將公眾視線引向天空中的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