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值此夏至時節,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白晝達到全年最長,草木蔥蘢,蟬鳴陣陣,處處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與熱情。然而,健康領域的挑戰依然嚴峻。全球50%以上人口已感染幽門螺桿菌。隨着飲食結構變化和肥胖率上升,反流性食管炎發病率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
近期,來自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張明鑫教授團隊在e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了題為「association between inf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the risk of reflux esophagitis occurrence or recurr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的文章,通過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評估了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與反流性食管炎發生或複發的相關性。

幽門螺桿菌與反流性食管炎的關聯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定植於胃黏膜的細菌,與慢性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密切相關。近年來研究發現,其與反流性食管炎的關係存在爭議:部分研究認為,幽門螺桿菌可能通過抑制胃酸分泌而減輕食管黏膜損傷,但根除治療可能會打破這一平衡,增加反流風險;另有研究提示,根除治療或可改善食管下括約肌功能,減輕反流癥狀。
最新研究證據
本研究通過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評估了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與反流性食管炎發生或複發的關聯,共納入了30項研究,其中包括16項隨機對照試驗和14項前瞻性隊列研究。
(1)總體關聯: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患者發生反流性食管炎的風險顯著高於未根除組(rr=1.39,95%ci: 1.09-1.77)(見圖1)。

圖1:在接受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患者和持續感染的患者(安慰劑組)中,評估了新發或複發反流性食管炎的情況。(a)數據來自隨機對照試驗;(b)數據來自前瞻性隊列研究
(2)時間效應:隨訪時間超過1年後,反流性食管炎風險進一步升高(rr=1.57,95%ci: 1.01-2.43)(見圖2)。

圖2:(a)隨機對照試驗中按隨訪時間進行亞組分析。(b)前瞻性隊列研究中按隨訪時間進行亞組分析
(3)人群差異:亞洲人群中風險升高更為顯著,而不同年齡組和基線疾病類型(如消化性潰瘍或胃炎)之間未發現統計學差異。
臨床啟示與挑戰
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可能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發生風險,臨床決策時需權衡其利弊:
(1)個體化治療:醫生需結合患者年齡、基礎疾病(如胃萎縮程度)和地域特徵,評估根除治療的優先級。
(2)長期監測:對接受根除治療的患者,建議定期隨訪食管健康狀況,重點關注亞洲人群和高齡患者。
(3)未來方向:現有證據尚存異質性,未來亟需更多高質量研究探索幽門螺桿菌與反流性食管炎的相關分子機制及精準干預策略。
結語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反流性食管炎的關係如同一把「雙刃劍」,根除治療雖能降低胃癌風險,卻可能引發新的健康挑戰。正如夏至寓意着陰陽轉換和豐收希望,醫學研究也需要在矛盾中尋找平衡,通過精準醫學為患者制定最優方案,從而收穫更長久的健康。未來,結合多學科協作和大數據研究,或可揭開這一複雜關係的全貌,為臨床實踐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引證本文
anna li, yanan zhang, kunping chen, xin quan, kun yin, manli cui, ning lu, mingxin zhang - association between inf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the risk of reflux oesophagitis occurrence or recurr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gastroenterology 2025;3:e100121.
來源:egastroenter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