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難免會生個病吃個葯,很多疾病的患者,甚至需要每天定時服藥控制病情。通常對於口服藥物,醫生或藥劑師都會叮囑患者用水送服,很多藥品的說明書中也建議用水送服藥物。
但具體到喝葯的真實場景,如果身邊沒有白開水,可否用茶水代替服藥呢?今天來詳細聊聊。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不建議用茶水送服藥物!!!
這是因為:茶水中的某些物質,可能會為我們的用藥帶來一定的潛在風險。
茶葉中富含鞣酸(又被稱作單寧),這是一種複雜的多酚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此外,還與金屬離子、蛋白質、生物鹼有強大的結合能力。
我們知道許多藥物中都含有較多的金屬離子,比如補鐵、補鋅、補鈣等礦物質的各類營養補充藥物,再比如硫酸鎂鋁等抗胃酸藥物。《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指出,鐵離子與茶水中的鞣酸可形成不溶於水的鞣酸鐵沉澱,大大阻礙藥物在腸道的吸收,從而影響補鐵製劑的藥效,影響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效果。
同樣的,我們前述的這些富含金屬離子的藥物,其中的金屬離子也都會與鞣酸結合,對藥效造成潛在影響,值得特別注意。
還有一些藥物本身就是蛋白質或生物鹼類,比如胃蛋白酶合劑、胰酶等多酶片,以及麻黃鹼、阿托品等藥物,它們的有效成分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而茶葉中的鞣酸會使這些活性物質變性失活,無法被機體吸收,從而導致藥物失效。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茶水中除了含有鞣酸以外,還含有咖啡因。咖啡因具有提神效果,能讓我們的中樞神經興奮,但咖啡因與某些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值得我們警惕。
如果用茶水送服同樣具有中樞神經興奮作用的藥物,比如氨茶鹼等抗哮喘藥物,茶水中的咖啡因與此類藥物會產生「協同」作用,加大心悸、失眠、頭痛、噁心等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曾明確警示,服用茶鹼類藥物的患者應限制咖啡因的攝入。
此外,對於某些咖啡因敏感人群,咖啡因還能直接刺激胃酸分泌。如果此時用茶水送服的是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葯,同樣也會帶來疊加風險,可能誘發胃痛、胃灼熱等不適癥狀,甚至會增加胃出血的風險。
面對風險,如何選擇?
看到這裡,可能有些朋友會問:用茶水送服藥真的風險這麼大嗎?咋沒見過哪個人因為吃藥喝茶進醫院呀?
這是個好問題!能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一定具有探究和懷疑的精神,我們通過一個實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的一檔節目曾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
左邊杯子里是白開水,右邊杯子里是茶水,他們將琥珀酸亞鐵片研碎,分別放進兩個杯子,結果茶水那邊發生了反應,茶水的顏色變得渾濁。顯而易見,茶水送服藥物必然會影響藥效。

圖源:央視科教頻道
可能有些朋友還不滿意,覺得咱們吃藥又不是咬碎了往下咽,這實驗不符合吃藥時的實際情況。
這種想法沒錯,這個實驗只是個科普演示實驗,不算嚴謹。不過,想研究人用茶水服藥帶來的風險,技術上其實也並不難。
比如我們可以設計一個簡單但又足夠有說服力的對照實驗,徵集一些需要長期服藥的志願者,其中一部分人用茶服藥(最好包括各個年齡段,需用藥的種類有代表性),另一部分人則使用白開水正常服藥,觀察一段時間,再評估兩群人體內的藥物相關指標以及健康情況,這樣就能了解茶水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了。
但問題是,科學上不可能會有這樣的研究……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這種研究要耗費大量金錢和時間,因此研究方向的選擇至關重要。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證明茶水中的成分,會與特定藥物成分發生反應,影響吸收率和藥效,比如不少藥物的說明書里直接就會寫明,不能與濃茶同服。在已經明確「茶水影響藥效的機理」的情況下,再在人身上做這樣的實驗,根本不會再提供什麼有實際價值的新的知識。

圖源:某鐵口服液說明書
經過大量工作,最後得到的結果無非就是三種情況:
一是證明了茶水送服藥物確實影響藥效和健康;
二是不能完全排除茶水送服藥物對藥效和健康的影響,二者有無複雜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
三是證明茶水送服藥物,完全不會影響藥效和健康(但這與目前已有的化學反應研究和動物實驗結論矛盾)。
這樣的研究結果,能為廣大患者帶來什麼?對得起資源的投入么?
此外,既然已經知道了茶水對某些藥物的影響,以及用茶水服藥可能引起潛在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完全沒必要繼續做人體實驗,完全無法帶來什麼有建設性的結果,而且從倫理角度來看,這樣的實驗根本就不能通過。
正因為以上這些原因,目前關於「用茶水送服藥物」對效果的影響,只能找到從化學角度的探討和部分動物實驗研究。
科學用藥,從白開水開始
前面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是想跟大家強調一下,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責任人,面對這種有潛在風險的事情,大家分兩步判斷即可:
第一,了解了相關的知識(比如茶葉和藥物的反應以及潛在風險),對「用茶水送服藥物的風險」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第二,對風險和收益做個評估:如果隨手拿起茶水就把葯吃了,面臨的風險是什麼?如果起身去倒杯白開水喝葯,會付出什麼?哪個更划算?
再次,我們再次真誠建議:請選擇白開水(瓶裝飲用水也沒問題)送服藥物,這是安全送服藥物的「最佳」選擇。白開水成分單純,不會與藥物發生不良的化學反應,也不會對消化道的酸鹼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能確保藥物的安全吸收和藥效的穩定發揮。
服藥時建議飲用 200 毫升的水。充足的水量可以幫助藥物順利通過食道,避免粘附在食道壁上造成灼傷風險;同時,也能幫助藥物在胃中迅速崩解、溶解,加快吸收,使其更快地到達作用部位。
對於送服某些特殊藥物的水量,注意結合藥品說明書提示適度增加或減少。比如對於某些對腎臟有潛在損傷的藥物(如磺胺類),或者促進腎臟尿酸排泄的藥物(如苯溴馬隆),服藥過程中和服藥後多喝水,還能促進藥物排泄,預防結晶堵塞腎小管。
如果有條件,水溫控制在 30~40℃ 最為理想。水溫過高可能破壞某些藥物(如活菌製劑、維生素 C、酶類)的活性成分;還有可能會導致膠囊劑的膠囊殼被熱水溶化造成藥物黏附刺激食道的風險增加,而水溫過低則不利於藥物的溶解,還會對胃腸道造成刺激性。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已經明白了,如無特殊要求,服藥還是用白開水為好。那麼問題又來了,服藥後多久才能喝茶、咖啡或牛奶呢?
為保險起見,建議服藥與飲用這些飲品至少間隔 2 到 3 小時。這個時間足以讓大多數藥物完成在胃腸道的吸收,從而最大程度地避免飲品與藥物間的相互干擾(注意,西柚汁不在此列,它可能會長期影響某些藥物的代謝)。
用茶水或其他飲料送服藥物,也許乍一看簡單方便,卻隱藏着降低藥效、增加毒副作用的風險。因此,在送服藥物這件事上,所有的藥師都會建議大家不要圖省事,送服口服藥物時,盡量選擇白開水(溫的更好),以更好地確保用藥安全性,減少遞送藥物的介質帶來藥物相互作用的風險。
策劃製作
作者丨李津 副主任藥師 中國科普作協醫學專委會青年學組副組長
審核丨劉子琦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藥師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審校丨徐來、林林
責任編輯:劉幫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