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有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古人以順應四時的智慧指導飲食養生,而「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的諺語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
正值夏季,西瓜、黃瓜、冬瓜等「解暑明星」登堂入室,成為餐桌上的清涼擔當。
但是,從國家疾控中心數據得知,因食用變質瓜果引發的食源性疾病中,西瓜佔比高達41%,而「隔夜毒」「細菌超標」等關鍵詞頻頻登上熱搜。這無疑是提醒「吃瓜群眾」:吃瓜雖好,但需要注意吃瓜方式。
如何正確吃瓜,今天來聽聽醫生的建議。
隔夜瓜存放不當
或誘發休克和腎衰竭
西瓜是夏季最受歡迎的水果之一,但若儲存不當,可能引發健康風險。尤其是隔夜西瓜,常因細菌滋生而成為「隱形殺手」。
5月16日,鄭州一名女子因食用隔夜西瓜引發急性腎衰竭,險些喪命。她將未吃完的西瓜用保鮮膜包裹後冷藏保存,次日食用時,她為「保險起見」切去了表層約1厘米的部分,但仍有腹痛癥狀。她未及時就醫,反而自行服用中藥大黃「排毒」,導致脫水加重並休克,最終被送醫確診為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情緩解。
該女子因食用隔夜西瓜引發急性腎衰竭的事件引發關注,而類似案例並非個例——福州陳女士將未吃完的西瓜冷藏隔夜後食用,結果出現腹痛、腹瀉、高燒40.2℃,最終確診為沙門氏菌感染引發的急性胃腸炎和膿毒血症;來自吉林的張先生因食用隔夜瓜導致全家出現嘔吐、腹瀉……這些悲劇背後,是公眾對隔夜西瓜潛在風險的認知不足。

河南省中醫院肝膽脾胃病一區副主任趙長普解釋道:「切開的西瓜即使冷藏,細菌仍可能快速繁殖,尤其是表層1厘米區域是細菌高危區。冷藏時間建議不超過48小時,但隔夜西瓜(約24小時)若保存不當,毒素可能已滲透內部。患者自行服用中藥大黃(瀉藥)導致脫水加重,最終誘發休克和腎衰竭。如果出現腹痛等癥狀應立即就醫,切勿自行用藥!」
健康吃瓜
遠離「毒瓜」陷阱
「隔夜瓜並非不能食用,但需嚴格評估保存條件與時間。」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王萬里表示——
· 建議西瓜優先24小時食用完畢,若需要保存,則冷藏時間需嚴格控制在48小時內,並確保冰箱溫度低於4℃。
· 保存時,應將西瓜密封包裹,避免與其他生食混放,減少交叉污染風險。
· 食用隔夜西瓜時,需查看果肉是否發黏、變色(如發黑、發褐),入口是否有酸澀味,並警惕腹痛、腹瀉、發熱等身體反應。
· 一旦出現癥狀應立即就醫,切勿自行服用中藥大黃等瀉藥緩解。

從《黃帝內經》的「順時而食」到現代科學的「食品安全」,西瓜的清涼背後需多一份理性。隔夜西瓜的「毒」並非天生,而是源於儲存不當與衛生疏忽。科學吃瓜,方能在炎炎夏日享受清涼而不「中招」。
「清涼擔當」
夏季好瓜大推薦

冬瓜:消暑祛濕的「天然白虎湯」。
冬瓜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熱利尿、消腫解毒的功效,尤其適合夏季濕熱體質人群。
現代營養學發現,冬瓜含水量高達96.6%,熱量低,富含鉀、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有助於調節血壓、促進消化。冬瓜皮和冬瓜仁也具有藥用價值,冬瓜皮可利尿消腫,冬瓜仁能潤肺化痰。
無論是清炒、煮湯還是熬粥,冬瓜都能為夏季餐桌增添一抹清新。例如冬瓜排骨湯、海米燒冬瓜等,既能解暑,又鮮美可口。
但需注意,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以免加重寒涼癥狀。

苦瓜:清心瀉火的「天然涼茶」。
苦瓜性寒,味苦,能清心瀉火、明目解毒,對夏季心火旺盛引起的口舌生瘡、煩躁不安有顯著效果。
現代研究發現,苦瓜富含維生素C、鉀和苦瓜苷,能促進食慾、降血糖,同時抑製糖類轉化為脂肪,適合減重人群。苦瓜的烹飪方式多樣,涼拌或素炒最能保留其營養。
但需注意,過量食用可能導致胃腸不適,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應謹慎。

黃瓜:補水潤燥的「天然水袋」。
黃瓜含水量高達98%,被譽為「補水第一瓜」。其丙二醇酸成分可抑製糖類轉化為脂肪,適合減重人群;豐富的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質有助於改善夏季「情緒中暑」和皮膚乾燥。
黃瓜生吃或涼拌最能保留營養,口感清脆爽口。此外,黃瓜還含鉀元素,能調節血壓,緩解四肢浮腫。
但需注意,黃瓜性涼,脾胃虛寒者不宜空腹食用,且需徹底清洗以避免農藥殘留。

西瓜:解暑降溫的「天然白虎湯」。
西瓜味甘多汁,中醫稱其為「寒瓜」,性寒,歸心、胃、肺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的功效。
現代營養學證實,西瓜富含番茄紅素、維生素C和鉀,能清除自由基、延緩衰老,同時促進鈉鹽排出,輔助降壓。西瓜皮也可入菜,涼拌或煮湯能進一步發揮其清熱解暑作用。
西瓜雖好,但並非人人適宜,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攝入量,腎病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食用,脾胃虛寒者更應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