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福利禮包贈送中】即日起,每天將在收藏、點贊並評論留言的讀者中抽出幸運中獎者,免費贈送健康大禮包(實物)一份,歡迎大家參與活動!
57歲的大娘,姓趙,山東人。她身體一直還算硬朗,家裡人都知道她有個特別「軸」的習慣——愛吃紅薯。
不是偶爾吃,是天天吃,一天不吃就不舒服。
煮的、蒸的、烤的,甚至拿來和面煎餅吃,家裡人笑稱她那不是吃紅薯,是把紅薯當飯。
三個月前體檢時有點小問題,血脂略高,醫生說要注意飲食。
她不太信那一套,就想着把主食換成紅薯,既能管飽又健康。
結果三個月後複查一做,醫生看着報告單都愣住了——這數據咋這麼奇怪?
趙大娘的血脂居然降了,而且不是一點點,是總膽固醇降低了0.9 mmol/L,甘油三酯也降了接近30%。
這對一個年近60的女性來說不常見。醫生原以為是她吃了降脂葯,結果她說什麼葯也沒碰,就是每天堅持吃紅薯。
聽着好像紅薯成了「靈丹妙藥」,但真這麼簡單么?
紅薯這東西,乍一看是粗糧,價格不貴、做法簡單,誰家都吃過。
可紅薯真正厲害的地方,不是它「低熱量」,而是它的抗性澱粉。
這個成分聽着陌生,其實對身體的影響特別深。
普通的澱粉進入胃腸道後很快就被分解成葡萄糖,引起血糖升高,刺激胰島素分泌,時間一長就可能搞出胰島素抵抗、脂肪堆積這些毛病。
抗性澱粉則有所不同,其不易被消化吸收,而是徑直進入大腸,成為有益菌的「口糧」。
香港中文大學營養研究所曾經發佈過一項數據,抗性澱粉攝入超過25克/天的人群中,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平均下降幅度達21%,體內炎性因子CRP下降接近18%。
趙大娘每天吃兩個拳頭大小的紅薯,正好對應了這個攝入量。
她沒想到,自己無意中「餵飽」了腸道里的雙歧桿菌和乳酸菌,而這些細菌在分解紅薯的過程中產生丁酸鹽等短鏈脂肪酸,這類物質能調節免疫、修復腸壁、降低膽固醇生成,是天然的「代謝調控因子」。
不過,這件事還沒完。醫生注意到她的體重也輕了3公斤,但肌肉沒掉多少,脂肪掉得挺明顯。
這就奇了,按理說紅薯是澱粉類,吃多了不該變胖么?關鍵就在於紅薯的膳食纖維結構。
它不是那種一煮就爛、一咬就散的結構,它有韌性,肚子里不容易被消化,能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腹感。
加上趙大娘吃得方式也特別「講究」,她每頓飯前先吃紅薯墊肚子,後面的米飯肉菜自然吃得少了,等於用紅薯擋了熱量的門口。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一項關於「高飽腹感食物與體重控制」的報告中指出,紅薯在100種常見主食中,飽腹感得分排名第5,僅次於馬鈴薯、全麥意麵等低GI食物,但紅薯的升糖指數比馬鈴薯還低,綜合表現優於很多所謂的「減脂餐」。
問題也來了,這事能推廣嗎?是不是人人都能像趙大娘這樣靠吃紅薯改善身體?真沒那麼簡單。
醫生再一細問,發現趙大娘除了紅薯吃得多,還有個習慣幫了大忙——她從不油炸紅薯,也不空腹吃紅薯。
這兩點看似不起眼,其實是關鍵信號。
如果紅薯一油炸,糖分和澱粉經過高溫變性,抗性澱粉幾乎被破壞光了,反而會轉變成高GI食物,引發血糖飆升。
日本東京大學食品工程實驗室的數據顯示,紅薯在180℃以上油炸後,其抗性澱粉保留率不到15%,而蒸煮保持在68%以上。
空腹吃紅薯也不是啥好事。紅薯中的糖醇類物質,比如甘露醇,會刺激胃酸分泌,空腹吃容易脹氣,甚至導致胃痛。
有些腸胃功能本來就弱的人,一早上一塊紅薯下肚,整個上午都打嗝、放屁,難受得很。
所以趙大娘這種「飯前吃幾口蒸紅薯」的做法,反而既保護了腸胃,又延緩了血糖波動,是無意間「吃對了」。
但吃對紅薯,不代表就沒有坑。
醫生翻看她三個月來的體檢數據時,也發現了一個細節問題——她的血清鉀濃度有輕微偏高。
此數據雖尚處於正常值範圍之內,卻已趨近於上限。
紅薯含有豐富的鉀元素,每100克紅薯中鉀的含量約達300毫克,然而成年人每日推薦的鉀攝入量大致在2000至2500毫克。
趙大娘一天兩塊紅薯就輕鬆拿下近四分之一,如果再搭配上香蕉、西紅柿這類高鉀食物,就容易超標。
高鉀血症早期沒啥癥狀,但一旦嚴重了會導致心律失常、肌肉無力,甚至有心臟驟停的風險。
尤其是慢性腎病患者,腎臟對鉀的清除能力下降,吃多了紅薯就可能出事。
所以醫生建議她以後吃紅薯要注意搭配,比如多喝水、多吃利尿的黃瓜、冬瓜之類,幫助排出多餘鉀離子,不然時間久了可能出問題。
講到這兒,有人可能會聯想到另一個東西——地瓜干、紅薯干這些「健康零食」。
醫生對這類食物評價不高。紅薯一旦晒乾,糖分濃縮,100克紅薯乾的含糖量能達到60克,幾乎跟糖果差不多。
有些人一邊喊減肥,一邊嘴裏嚼着紅薯幹當零食,結果不瘦反胖,還把血糖吃高了。
還有一類人也得警惕,就是腸易激綜合徵人群。
紅薯雖然膳食纖維豐富,但含有較多的果寡糖和可發酵糖類(也叫FODMAPs),這類物質在大腸發酵產生氣體,容易引起腹脹、腹瀉或者便秘交替。
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研究團隊指出,在腸易激患者中,有29%在攝入紅薯後出現明顯腹部癥狀加重。這類人吃紅薯得挑時間、挑方式,寧可少吃也別硬撐。
再看趙大娘,她吃紅薯的事看似隨意,其實每一步都恰好踩中了健康邏輯。
她沒跟風網紅養生餐,也沒聽誰的建議,就是按自己身體舒服的節奏來吃,結果陰差陽錯給自己吃出一身好數據。
醫生雖然詫異,但也不得不承認,她這種「天然飲食自調法」,比很多補劑保健品更靠譜。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鄭九斤.紅薯的保健功效與食用方法[J].湖南農機,2013,(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