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美國國務院宣布批准向菲律賓出售20架f-16戰鬥機及相關設備,總價值高達55.8億美元,平均每架戰機單價約2.8億美元。這一價格遠超市場預期,引發外界質疑:與其說是軍售,這更像是對菲律賓的「敲詐勒索」。在美菲關係深化與南海局勢緊張的背景下,美國此舉究竟是支持盟友,還是趁機謀取暴利?
f-16作為一款成熟的第四代戰鬥機,其基本型號(f-16c/d block 50/52)的單價通常在3000萬至5000萬美元之間,即便升級到最新的block 70/72版本,單價也多在8000萬至1億美元之間。然而,此次對菲律賓的報價卻高達2.8億美元,令人咋舌。分析人士指出,這一價格不僅包括戰機本身,還可能捆綁了昂貴的配套設備、武器系統、培訓服務和長期維護合同。
例如,美國經常在軍售中附加高利潤的「全套服務」,如aim-120先進中程空空導彈、精確制導炸彈、雷達升級包以及後勤支持等,這些附加項往往將成本推高數倍。此外,美國可能以「定製化」為由,為菲律賓量身打造所謂「增強海域感知和對敵防空壓制能力」的配置,進一步抬高價格。然而,這種「打包式」銷售是否真正符合菲律賓的實際需求,亦或只是美國軍工複合體藉機榨取利潤,仍存疑問。
此次軍售正值菲律賓與中國在南海爭端升溫之際。馬尼拉在現任總統馬科斯領導下,採取強硬姿態對抗北京,而美國則藉機強化與菲律賓的軍事紐帶。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近期訪菲時宣稱,雙方需「並肩抵禦來自中國的威脅」,為軍售鋪墊了政治背景。然而,這種「戰略支持」似乎更多是美國地緣博弈的籌碼,而非單純的盟友援助。
菲律賓作為東南亞的關鍵棋子,其地理位置靠近南海和台灣海峽,對美國遏制中國具有重要意義。f-16的高昂報價,很可能包含了隱性的「地緣政治溢價」——美國利用菲律賓對軍事現代化的迫切需求,以及其在對抗中國時的依賴心理,抬高要價。菲律賓軍事首領布勞納將軍甚至表示,若台灣有變,菲律賓「不可避免」捲入衝突,這無疑加劇了馬尼拉對先進武器的渴求,也讓美國在談判中佔據絕對優勢。
菲律賓經濟實力有限,其2024年國防預算僅約50億美元,而此次f-16軍售總價已超過其全年軍費。2.8億美元的單價意味着,即使分期付款,這筆交易也將對菲律賓財政造成沉重壓力。更諷刺的是,菲律賓空軍目前主力仍是老舊的fa-50輕型戰機,缺乏操作f-16這種複雜平台的基礎設施和人員訓練。這種能力與需求的脫節,使得高價採購的f-16更像是一種「象徵性威懾」,而非實用性投資。
相比之下,美國此前向其他盟友出售f-16時價格遠低於此。例如,2022年對印尼的f-16 block 70/72交易中,單價約為1.25億美元;對波蘭的類似交易也未超過1.5億美元。菲律賓為何需支付近乎雙倍的費用?答案或許在於其較弱的議價能力和對美國的戰略依賴。美國深知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別無選擇,只能接受這一「天價賬單」。
美國國務院聲稱,此次軍售「不會改變地區軍事平衡」,卻難掩其藉機牟利的意圖。f-16交易不僅讓美國軍工巨頭如洛克希德·馬丁賺得盆滿缽滿,更通過高價綁定菲律賓的軍事體系,進一步鞏固其在東南亞的影響力。這種做法與美國近年對其他盟友的軍售模式如出一轍:以安全為名,行敲詐之實。
對菲律賓而言,這筆交易與其說是增強國防,不如說是被美國「精準拿捏」。在南海局勢的棋局中,馬尼拉掏出真金白銀換來的f-16,或許更多是為美國印太戰略站台,而非真正守護自身利益。2.8億美元的單價,背後是地緣政治的算計與經濟壓榨的冷酷現實——這哪裡是軍售,分明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