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謝菲 劉詩霞)4月3日,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一項題為《後循環缺血性卒中發病4.5至24小時內的阿替普酶溶栓治療》的論文,這項改寫腦卒中(又稱腦梗)治療歷史的突破性研究證實,後循環腦梗死患者的靜脈溶栓時間窗可從傳統的4.5小時大幅延長至24小時,患者90天治癒率提升53%。
「這項研究自2022年啟動,持續兩年多,覆蓋全國30家醫學中心,納入234名後循環卒中患者,研究結果意味着更多錯過『黃金4.5小時』的患者將獲得新生。」4月5日,論文唯一通訊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樓敏教授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這項研究為全球腦卒中的治療提供了堅實的循證醫學證據,預計能夠促進卒中治療指南的更新,為後循環卒中患者帶來新希望。
「腦卒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居多,通常表現為突然間的肢體無力、言語不清以及口角歪斜等癥狀,這是一種全球範圍內導致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的急性腦血管疾病。」4月5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主任醫師嚴慎強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依據受影響的腦部區域,缺血性卒中可以分為前循環卒中和後循環卒中。相比之下,後循環卒中由於涉及延髓、橋腦等關鍵的生命中樞,這類卒中的癥狀更加隱匿,容易被誤診。
「目前國內及全球指南推薦的急性期特效治療方式之一,是用溶栓藥物溶解血栓、恢復血流的靜脈溶栓法,而該療法嚴格受限於癥狀發作後4.5小時內。」樓敏介紹,現實中,不到1/3的患者能趕進這個黃金時間窗,更多患者因癥狀不典型或送醫延誤,從而失去寶貴的溶栓機會。
「去年,有國內學者發佈了用灌注影像輔助前循環卒中超時間窗溶栓的治療方案。但對於後循環卒中而言,因為腦幹體積小,灌注影像的敏感性低,導致前循環的治療方案並不能適用。」嚴慎強表示,基於此,研究團隊為後循環卒中超「黃金時間窗」制定了新的治療模式。
嚴慎強介紹,團隊在研究時採用了靈活的分層篩選策略,根據患者不同的臨床癥狀(典型與不典型)靈活選擇對應的影像方式,這一策略也便於各個層級的醫院操作。研究設計嚴格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證實了4.5~24小時後循環卒中患者接受靜脈溶栓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靜脈溶栓的適用時間從傳統的4.5小時延長至24小時,更多患者有機會獲益。「很多偏遠地區的患者趕到醫院時,通常已經是癥狀出現後十幾個小時;或者是因為軀體癥狀不太嚴重,患者可能更傾向於選擇觀望和等待,看看情況是否會好轉。」樓敏表示,「把時間窗延長到24小時,能夠切實降低這些患者的殘疾率。」
「後循環卒中患者更容易延誤救治,這一研究拓展了治療的時間窗口,讓錯過黃金時間的患者能再次有機會接受溶栓。此外,這一研究的治療方案可不依賴高級影像(灌注成像),有利於在基層醫院推行。」嚴慎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