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老年人常見的問題當中,關節磨損是非常高發的一種。很多人到了五六十歲還覺得自己能走能動,沒什麼問題,但再往後幾年就突然出現膝蓋疼、站不穩、腿腳發軟、爬樓梯吃力,甚至有的走着走着就摔倒,最後發展到卧床不起。
不少人覺得這就是老化正常的表現,其實不是,真正出問題的是軟骨,是關節內部的結構支撐出了變化。
這個過程本身是可以被干預的,但得抓住時間。人一旦步入老年階段,如果沒有提前做些調整,關節會在幾年之內出現明顯退變,想修復就晚了。
關節是由多個結構組成的,包括軟骨、滑膜、關節囊、韌帶、骨端表面,其中最容易出問題的是軟骨層。
這層軟骨沒有血管、神經,自身沒有再生能力,靠周圍關節液來提供營養。一旦關節使用過度、負重不均、長期不活動或者有慢性炎症,這層軟骨就會逐漸變薄、變裂,出現粗糙、剝落,形成骨與骨之間的直接摩擦。
這種摩擦會帶來關節疼痛、腫脹、積液,還會導致骨贅形成,限制關節活動範圍。膝關節最常受影響,其次是髖關節、肩關節和手指關節。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曾經對1200名60歲以上人群進行影像學分析,發現膝關節軟骨退變在65歲以上男性中檢出率為54.3%,女性為62.7%。
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日常生活已經受到影響。更嚴重的是,這些人中近四成從未做過專業關節功能評估,也沒意識到自己的疼痛和不適是退行性關節病的早期信號。
這種認知缺口導致了不少老人在病情初期選擇忍耐、不處理,等到關節嚴重變形、活動障礙時才開始治療,但這個階段往往已經失去了自我恢復的機會。
很多人以為關節磨損是走路太多造成的,就乾脆少走、少動,能躺着不坐着,能坐着不站着。這個理解是錯的。
關節結構需要適當運動來維持關節液的流動,關節液就像潤滑劑,只有關節活動起來了,它才會被擠壓、循環,進而為軟骨提供營養。
如果長時間不活動,關節液就會變黏、減少,軟骨細胞代謝減慢,反而加速退化。
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運動醫學科的研究指出,適量負重運動能促進關節液中透明質酸的生成,提高潤滑效果,減緩軟骨磨損。也就是說,動得適量、方式對,才是保護關節的關鍵,而不是一味少動。
真正有用的方式,不是鍛煉強度大,而是鍛煉要精準。尤其是下肢關節,最受傷的並不是關節本身,而是缺乏支撐它的肌肉。
人老了之後肌肉減少是肯定的,每年平均肌肉量減少1%~2%,尤其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臀大肌、腘繩肌,這些肌群負責支撐膝蓋和髖部,如果這些肌肉退化得快,膝蓋就直接受力多,負擔重。做一個動作,原來有肌肉分擔,現在只能靠骨頭硬撐,自然就磨得快。
所以真正要延緩關節磨損、預防癱瘓,得靠肌肉保護關節。不是跑步、不是登山,不是靠硬撐,是要把肌肉力量練起來。
哪怕只是每天堅持半蹲、靠牆靜蹲、腿部抬高這些基礎動作,長期做也能讓肌肉力量逐漸恢復。
香港中文大學做過一個60歲以上女性為對象的研究,一組堅持每天做靠牆靜蹲動作,每次3組,每組30秒,持續兩個月,另一組不做,結果前者的膝關節疼痛評分下降22%,膝關節活動能力評分提高17%。這說明哪怕只練一種動作,只要方式科學,強度適中,效果就能在兩個月內體現出來。
除了鍛煉,還得注意關節的「冷啟動」問題。不少老人早上起床膝蓋僵硬,走幾步才緩過來,這種情況多數是滑液分佈不均、軟組織緊張導致的。
一天當中,關節最怕的時段就是早上醒來之後的前半小時,這時候體液黏稠、肌肉未激活、關節潤滑差,如果立刻做負重動作,很容易拉傷、磨損,長期還會形成慢性滑膜炎。
所以晨起之後,最需要做的不是直接走路,而是先進行關節熱身,比如坐在床上原地做屈伸腿動作、踝關節畫圈、膝蓋環繞,哪怕只做5分鐘,也能讓滑液分佈更均勻、軟組織預熱、關節摩擦力下降。
還有一個關鍵點,容易被忽視,那就是關節怕缺水。不是說渴了才算缺水,而是體液總量不足就會讓關節液合成減少。
很多老人白天不愛喝水,怕跑廁所,一天最多喝四五百毫升,這遠遠不夠維持關節液的生成。
關節腔內的滑液主要由滑膜細胞分泌,這個過程依賴於水分供應,一旦水分不夠,滑液變少、變黏,潤滑就下降。
特別是炎熱天氣、出汗多、夜尿頻的人群,早上起床身體本身就處於輕度脫水狀態,如果這個時候不補水,關節里的滑液更缺,動作稍微多一點就磨損加劇。
那問題來了,有些人雖然做了熱身、喝水、鍛煉,也沒有明顯外傷,但還是覺得關節疼痛、偶爾卡住,甚至走路時有咔噠聲,這種是不是就說明軟骨已經磨損嚴重了?需不需要做影像檢查確認一下?
這種情況不能輕視。關節疼痛、打軟、卡頓、響聲這些表現,是退變性關節病早期很常見的癥狀。
特別是咔噠聲,如果是清脆的、活動中偶爾出現的,可能是關節氣泡釋放;但如果是沉悶的、伴隨疼痛或卡頓,可能就是關節面不平、軟骨層不對稱引起的機械摩擦。
建議做一次MRI或者關節超聲檢查,比起X光,這兩種方式對軟骨和軟組織顯示更清楚。不要等到X光片都能看到骨刺、關節間隙變窄,說明病變已經發展了很久。
影像檢查可以明確軟骨厚度、有無水腫、關節腔積液、滑膜增厚等問題,這些信息對後續是否需要藥物、注射、康復訓練、飲食調整都有指導意義。
如果能在軟骨尚未嚴重剝落時開始干預,是可以逆轉部分癥狀的。別等到關節腔塌陷、骨頭變形再處理,那時候就只能考慮關節置換了,代價不小,風險也大。
早點發現,早點干預,才是對老年關節真正的保護方法。關節這東西,不怕舊,就怕不管。動得對、練得穩、養得早,老了才不會走不動。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冰凌.初春護關節[J].中國保健營養,2011,(0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