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的《難經》中,曾有這麼一段有趣的話語,「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這段話看起來,是將人體與大自然的事物進行援物比類,但是它卻表達了一種特殊的生命觀——「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而這個所謂「青山」,就是指人的腎氣,而腎氣與肝氣為「乙癸同源」、「母子相依」,所以,人們在感嘆「廉頗老矣」的時候,不妨從肝腎方面來尋找原因。
比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年老之人,經常會感嘆,腰酸背痛,走路沒勁,虛汗淋漓,這種情況,大多責之肝腎,若是肝腎氣陰充盛,這種情況就會得到良好的改善。而筋脈弛緩、軟弱無力的現象,中醫又稱之為痿證,雖然《黃帝內經》已經明確指出,「治痿獨取陽明」,但是也並非所有的痿證,都要獨取陽明,尤其是以肝腎陰虛所致的痿證,往往需要另闢蹊徑。而以滋補肝腎為主的「治痿」方葯,虎潛丸就是一個十分經典的奇效良方。
虎潛丸是《丹溪心法》裏面收錄的一個方子,全方由「酒炒黃柏半斤、酒炙龜板四兩、酒炒知母二兩、熟地黃二兩、陳皮二兩、白芍藥二兩、鎖陽一兩半、炙虎骨一兩、乾薑半兩」等9味中藥組成。具體使用方法,按照原著所說,是將這些中藥研為細末,用酒糊為丸劑,或者用粥糊為丸劑,每日服用二次,空腹用淡鹽湯或溫開水送下。另外,虎潛丸中還有一些細微的變化,那就是有的版本的虎潛丸「加金箔一片」,有的版本的虎潛丸加「生地黃」,有的版本的虎潛丸,還有提示「懶言語者加山藥」。但目前主流的版本里,虎潛丸就這九味中藥。
《丹溪心法》的虎潛丸,其實是在補腎丸的基礎上加減化裁而來。補腎丸是《丹溪心法》中治療「痿厥」的一個方子,主要由「乾薑二錢,黃柏(炒)、龜板(酒炙)一兩半,牛膝一兩,陳皮半兩」等五味中藥組成,而虎潛丸去掉了補腎丸中的牛膝,增加了知母、熟地黃、白芍、鎖陽、虎骨五味中藥。另據《丹溪心法》記載,虎潛丸的方葯組成,與大補丸(又稱大補陰丸)也有一些淵源,大補丸由「黃柏、知母、熟地黃、龜板」等四味中藥組成。
虎潛丸自《丹溪心法》記載以來,後世醫家對它的運用也是比較廣泛的,而且也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化裁,而且方不更名,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醫學心悟》中所記載的虎潛丸,在《丹溪心法》的基礎上,增加了牛膝和杜仲兩味中藥,使全方的功效更為穩健。不過,虎潛丸原方雖然沒有加杜仲和牛膝,但是作用一樣不可小覷。
虎潛丸的主要作用是「滋陰降火,強筋壯骨」,主要適用於肝腎陰虛、精血不足所致的痿證,臨床上多以「筋骨軟弱,腿足消瘦,行走無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舌脈上,多以「舌紅少苔,脈細弱」為特徵。另外,由於虎潛丸的方葯特色,也可用於治療眩暈、耳鳴、遺精、遺尿等病症。而且在現代臨床中,脊髓灰質炎後遺症、慢性關節炎、中風後遺症等病症,辨證屬於肝腎不足的,可以辨證使用虎潛丸來改善痿弱的情況。
虎潛丸的配伍秘訣,由於在《丹溪心法》中並沒有相關解析,因此,後世醫家對虎潛丸的君臣佐使也是「三緘其口」,甚至「閉口不談」。然而,中醫的一切方劑,都有君臣佐使的奧妙,虎潛丸也不例外。那麼,這個虎潛丸的君臣佐使究竟又是怎樣的呢?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以黃柏、知母為君葯,主要起到瀉火清熱的作用;以熟地、龜板、白芍為臣葯,主要起到滋陰養血的作用;以虎骨、鎖陽、乾薑、陳皮為佐葯,主要起到強壯筋骨、溫陽益精、溫中健脾、理氣和胃的作用。另一種說法是,以黃柏、龜板為君葯,主要起到清泄相火、滋陰潛陽的作用;以熟地黃、白芍、知母為臣葯,主要起到滋陰清熱的作用;以虎骨、鎖陽、乾薑、陳皮為佐葯,主要起到強筋壯骨、滋陰壯陽、溫中暖脾、理氣和胃的作用。
總體來說,虎潛丸是專治肝腎不足所致的痿證,全方配伍堪稱奇妙,還能標本兼治。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張景岳指出,「治痹之法最宜峻補真陰,使血氣流行」,這樣才能「寒邪隨去」,如果一味的「過用風濕等葯,再傷陰氣,必反增其病矣」。所以虎潛丸以黃柏、知母、地黃、龜板為基礎補腎滋陰,強筋止痿,再配合虎骨強筋壯骨、鎖陽補腎壯陽、益精養筋,白芍養血柔肝,陳皮行氣和中,乾薑溫中暖脾,一同起到「滋陰降火、強壯筋骨」的效用。在現代,由於老虎是保護動物,因此虎潛丸中去掉了虎骨,改用狗脊或狗骨代替。另外,脾胃虛弱、痰濕風寒、濕熱浸淫所致的痿證,不適合使用虎潛丸調治。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