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祛濕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
為什麼我的濕氣反反覆復,總是祛不掉?
粉絲紫萱說:喝了好多祛濕茶,還經常煮赤小豆薏仁水。
但是感覺濕氣還是很重,怎麼肥事?
另外一個紫萱說:我很注重飲食了,不吃生冷油膩的。
為什麼我還是濕氣重?
01
首先,我們先講講濕氣。
濕氣是如何生成的?
我們之前說過濕氣有外濕和內濕之分。
外濕大多源於環境因素,內濕源於先天體質或者飲食導致脾胃運化受阻所致。
換句話說,濕氣與脾胃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在中醫上,脾是主運化的,它有兩個功能。
一來它可以運化食物,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過脾的運化,可以轉化成水谷精微也就是營養物質,供我們身體所需。
二來它可以運化水液,調節我們機體的水濕代謝,將多餘的水分代謝出去從而達到平衡。
但是這個時候,內濕、外濕皆易困遏脾氣,導致脾氣虛衰。
脾氣虛衰,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就會失常。
身體上的「水」都堆積在一起,不能及時把濕氣排出體外,身體就會越來越「濕」,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脾生濕」。
所以說,濕氣的源頭問題其實就是脾虛問題。
濕氣是標,而脾虛是本。
02
有些人喝了很多祛濕茶,濕氣還是重。
是祛濕茶不管用?
其實並不是,歸根到底就是把「標」去掉了,
但是往往疏忽了脾虛這個「本」的問題。
脾不調理好,祛再多的濕,也還是會繼續在生濕的路上越走越遠。
所謂「治濕不治脾,非其治也。」
所以想要祛濕,健脾一定不能少!
赤小豆薏仁水確實是祛濕健脾一個不錯的食療方,
而經常煮赤小豆薏仁水,但是感覺濕氣還是很重。
這可能是因為沒有長期堅持。
還有就是其中的薏仁也有生薏仁和炒薏仁之分。
生薏仁清熱祛濕,更適合濕熱體質的人。
炒薏仁炒制過後涼性降低,健脾止瀉,更適合寒濕體質的人。
而濕熱體質和寒濕體質的人在舌苔上有很大的不同。
濕熱的人舌苔黃膩,寒濕的人舌苔白膩。
所以對於一些本身脾胃虛寒,容易泄瀉拉肚子的人來說。
是不適合長期用生薏仁的,相對來說更適合用炒薏仁。
03
此外,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健脾胃的葯食同源食材。
比如山藥、蓮子、芡實、茯苓、白扁豆、陳皮等。
而四神湯,就是經典的健脾胃食療名方,幫助健脾胃加強水濕運化功能。
四神湯是由山藥、茯苓、蓮子、芡實組成,
山藥補中益氣養陰;茯苓健脾利濕;芡實益腎補脾;蓮子補脾止瀉。
整體組合健脾養胃,一方面健脾胃,一方面祛除濕氣,標本兼調。
而且食材溫和,作為日常食療,煮水煮粥煲湯都是非常不錯的。
另外,再教大家三個日常祛濕的方法,做回清爽的自己:
(1)泡腳,泡腳,泡腳!促進血液循環,散寒祛濕。
(2)多吃些健脾祛濕的食材,如茯苓、山藥、蓮子、芡實、薏仁、陳皮等。
(3)按摩豐隆穴、委中穴,拍打膀胱經,有對象的可互拍,注意掌握力度,以免引起家庭糾紛。
註:本文已被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邱醫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