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六合區雄州街道泰山社區,有這樣一位深受群眾讚譽的社區民警——李壹峰。他以軍人的堅毅和警察的擔當,在這片「責任田」中深耕細作,用五年時間完成了從「老兵」到「新警」再到群眾「貼心人」的轉變。
「倔脾氣」只服李警官
「我只信李警官!」年近六旬的老胡,社區中的「倔脾氣」,卻對社區民警李壹峰深信不疑。2024年2月,因春節期間廢品回收站歇業,老胡無法及時出售撿回的廢品,便將廢品堆放在小區單元門口引發鄰居不滿。物業協調無果,社區、消防部門也介入協調。老胡認為並未影響通行,幾乎每天為此與人爭執。直到李壹峰走訪時發現這一情況。
李壹峰沒有急於說教,而是連續多日上門溝通。儘管起初老胡依舊抵觸,但他不懈努力與老胡展開「持久戰」,終於打開老胡的心門。每次長談一個多小時,設身處地為老胡考慮。李壹峰提出聯繫回收人員上門回收廢品,既解決老胡搬運難題,又消除安全隱患。李壹峰的建議讓老胡的態度逐漸轉變。老胡也承諾不再亂堆放廢品。
雨棚里的警民情
李壹峰初到社區,就立志成為居民的貼心人。他堅持每日巡邏,公開聯繫方式,24小時在線。5月9日,轄區王奶奶因樓上鄰居亂扔垃圾問題困擾不已,她嘗試撥通單元門上張貼的社區民警李壹峰的電話。了解情況後,李壹峰發現王奶奶所謂的「經常丟垃圾」實為兩個月前裝修時工人疏忽所致,此後再無發生,但王奶奶始終解不開心結。「傳統調解無效,那就換個思路。」他注意到王奶奶最關心的是陽台衛生,於是提議:「王奶奶,我們裝個雨棚吧,既防垃圾又遮雨。」得到物業同意後,他自費960元幫助王奶奶安裝雨棚,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有時解決問題需跳出傳統思維。對獨居老人而言,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結果,更是被重視的過程。」李壹峰總結道。
護送遊子生命最後的歸途
李壹峰針對不同矛盾糾紛特點推行「定製化調解」模式,今年年初,李壹峰就成功調解了一起醫院與企業的分歧糾紛,以責任鋪就了一位遊子的歸鄉之路,完成了他生命最後的旅程。
「他走了,幸運的是在你的深情關懷和幫助下,他得以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讓我們全家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沒有客死他鄉。」這是一位遠在四川的耄耋老人發給李壹峰的信息,字裡行間蘊含著一位父親深深的感激。
2024年年底,李壹峰接到轄區醫院報警,一名外省籍病人因病情嚴重,希望返回家鄉,公司已支付醫療費用,已無力承擔後續安置,醫院方也無法安排其返鄉,三方陷入困境。
李壹峰了解病人劉某是四川人,在一家化工企業工作,突發疾病被送至轄區醫院治療。李壹峰立刻與劉某的父親取得聯繫,但劉某的父親年事已高,身體多病,難以親自前來接兒子。面對這一棘手問題,李壹峰聯合醫院負責人、企業負責人召開座談會,分別聽取雙方的訴求。企業代表面露難色:「我們已經承擔了醫療費,實在無力負責後續安置……」醫院負責人表示:「長途轉運危重病人超出了醫院的職責範圍……」
詳細記錄各方訴求,經過多次調解,一個創新的調解方案逐漸成型:由李壹峰帶隊,企業派出代表、醫院配備醫護人員,共同護送劉某返鄉。得知這一消息,劉某的父親在電話中激動落淚,立刻自發寫下委託書:「全權交由李壹峰警官處理!」
經過10多個小時,跨越1800多公里,當列車緩緩駛入站台時,拄着拐杖的劉父已在寒風中守候多時。看着彌留之際的兒子終於歸來,老人緊緊握住李壹峰的手淚流滿面。20天後劉某安詳離世,但他得以在親人的陪伴下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從軍旅到警界,從保家衛國到守護社區,李壹峰始終堅信:「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他用軍人的堅韌深入社區,用警察的擔當化解糾紛,讓「矛盾不出門、平安不出事」成為現實。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任國勇 通訊員 六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