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重彈,今天咱們再聊聊「快艇」的那些事兒。前陣子聊過菲律賓新接收的「米格爾·馬爾瓦爾」號導彈護衛艦,這艦大約三千多噸,噸位雖不算大,但對於菲律賓來說非常夠用,裝備也相當精悍。可我同事卻說,這護衛艦打不過咱們的022快艇。
我的回答很明確:艇和艦根本不能直接比較,畢竟這不是遊戲!軍艦能稱為軍艦,就得講究綜合性能,既能進攻也能防守,攻守兼備;而快艇只講進攻,根本不談防守,這就是兩者的本質區別。不管是魚雷艇時代,還是導彈艇時代,快艇的核心設計理念從未改變——它們始終是海上的刺客,執行任務的艇員更是生死看淡的硬漢。現實中,快艇就是那種「拚命三郎」,用速度和勇氣換取戰果。如果把它們放進游戲裏,理解起來就簡單了:快艇就是那個敢拼敢沖的角色,任務不論成敗都不會虧本,運氣好還翻倍收益。
到了1930年代中期,蘇聯海軍已經裝備了相當數量的高速魚雷艇。其中由安德烈·圖波列夫設計的「Г-5」(G-5)和「Ш-4」(Sh-4)型魚雷艇在波羅的海和黑海得到了積極使用。然而,當這些魚雷艇被嘗試部署到新的艦隊——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時,卻發現圖波列夫的艇很難適應當地嚴酷的自然條件和頻繁的風暴。
高大的海洋波浪以及遠大於以往的作戰航程需求,迫使設計思路發生改變。部隊需要的是具備高速、高適航性、遠航能力,並在長時間巡航期間提供足夠居住性的新型魚雷艇。這種遠程魚雷艇不僅服務於近海區域,也要適應近海海域的作戰任務。
多個設計局——包括船舶和航空設計機構——幾乎同時展開了新艇的研發工作。
中央空氣流體動力研究所(ЦАГИ)採取了最簡單的辦法,將「Г-5」(G-5)型加大尺寸,以期同時改善其適航性。最終誕生了由索科洛夫領導的「Г-6」(G-5)型。該艇尺寸是原型的兩倍,排水量為其五倍。具體參數為86噸排水量,裝備6枚魚雷、一門45毫米火炮和5挺機槍,8台總功率為6400馬力的發動機,最高航速為42節。該艇於1936年建造,但其適航性能表現平平,自1939年起被當作輔助艦艇使用,未被列入量產。
同樣是在ЦАГИ(中央空氣流體動力研究院),由圖波列夫親自主持,他們嘗試通過修改「Г-5」的結構、增大龍骨、增加翼面載荷以及擴大艇體尺寸來開發新型號。在156號工廠建造了原型艇,並於1940年通過測試。這就是「Г-8」(G-8)型,排水量29噸,最高速度48節,適航性有所改善,但艇體強度和動力系統的可靠性仍存在問題,因此也未被量產。
隨後,滑行型「Г-9」(G-9)和「Г-10」(G-10)型魚雷艇在研發階段被終止。
列寧格勒的194號工廠(馬爾蒂工廠)採用了完全不同的路線。從1935年起,他們研發一種無翼面鋼殼「通用渦輪魚雷艇」(УТК)。該項目幾乎在各方面都屬創新,艇上裝有小型蒸汽渦輪推進系統(2×6000馬力)、傳統的三管魚雷發射裝置,甚至測試了世界上第一門雙聯152毫米反衝火炮(該艇曾試驗6種不同武器配置)。但此項目最終止步於實驗階段,原型艇直到1941年夏才完工,卻因戰爭爆發未及試航,隨即被疏散到東部,之後該路線被徹底放棄。
同廠還建造了鋼殼原型艇「СМ-4」和「СМ-3」,研製周期較長,於1940至1941年進入測試。「СМ-4」重41噸,試航時未達到設計速度(僅37或39.5節,而非設計的42節),因此其魚雷被拆除,並於1941年8月作為反潛艇獵殺艇移交給波羅的海艦隊(編號ТК-124,後改為ТК-164),1944年11月8日在塔林觸雷沉沒。「СМ-3」同樣未達預期速度(實測37節,設計為45節),適航性差,艇體強度不足,但機動性超過預期。
鑒定結論是:「由於強度不足、適航性差、速度不達標,『СМ-3』不能作為鋼焊魚雷艇的系列母艇。」
改進加固艇體後,「СМ-3」被轉交給黑海艦隊,在戰時得以充分運用。
另一種木製版本被稱為「Д-2」(D-2),裝配兩台1200馬力發動機,常規排水量為23噸,最高速度為41節,適航性和續航力不及後續的「Д-3」(D-3),且穩定性較差。該艇未被列入量產,也被移交給黑海艦隊,戰時作為艦隊司令部聯絡艇使用。
在鋼殼艇開發接連失敗後,工農紅軍海軍部被迫向第5工廠的設計局下達任務,開發一種無翼面、木質殼體的適航魚雷艇。建造工作由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下屬的造船廠(後為第5號廠)承擔,計劃在1938-1940年每年生產10艘木質魚雷艇。技術任務基本參考「СМ-3」型,只是換成木殼結構。
需要理解的是,海軍內部普遍對「木殼魚雷艇」持有偏見。例如,1930年代中期,在黑海測試一艘實驗性的木製滑行艇「ДТК」時,每次海試只要發生故障維修之後,艇體板材就會開裂進水。據流傳的海軍段子說,某次海試中,剛開始堵漏時,「從機艙里伸出了一隻手,手上還抓着一條顫動的大魚,體型相當不錯」。雖然事後證實這條魚是「提前藏好的」,但調查委員會還是終止了測試。
無翼面三引擎木殼艇「Д-3」(D-3)型的技術任務如下:
- 戰鬥負載下、海況不高於3級時航速不低於43節;
- 海況3級下能夠在任意波向、任意動力模式航行;在降低速度的情況下,海況6級下也能安全航行;
- 無翼面木質船殼,滿足整體與局部強度要求,並能通過鐵路運輸;
- 巡航速度下續航力為400海里,自主生活能力三天;
- 動力系統為三台各1000馬力的「ГАМ-34Ф」汽油發動機;
- 武裝包括兩枚533毫米口徑魚雷,由艦隊自研的側拋式БС-7發射裝置發射,以壓縮空氣驅動;
- 兩挺DShK高射機槍,彈藥3000發;
- 安裝「T-4」煙幕系統;
- 深水炸彈:4枚大號、8枚小號(超載時搭載);
此外,海軍還進一步提出:
- 提高適航性不得以犧牲速度為代價;
- 魚雷發射裝置應可在任何速度下發射,包括靜止狀態;
- 增強防空武裝;
- 強化偽裝性能(如:發動機消聲器、減小飛濺和艇體輪廓面積等);
取消翼面設計改善了適航性(通過增加船底角度),但也降低了最高航速。
葉爾馬什·列昂尼德·利沃維奇(1906年生)——D-3型魚雷艇設計師
所有工作都是在匆忙中進行的,因為戰爭已迫在眉睫,而之前的幾年卻都浪費在對一些無果方案的研究上。該項目是在設計師葉爾馬什·列昂尼德·利沃維奇的領導下完成的。
由第5號工廠建造的試驗艇是該型艇中最早的一艘,共建造了73艘,僅用七個月就完成了建造。1939年9月27日,試驗在芬蘭灣開始,並一直持續到1940年8月31日。「D-3」在平靜水面上可達到48節的速度。
根據1939年11月24日的接收委員會報告,「D-3」主要被認定為遠程魚雷艇類型,符合對航海性能、高速、航程、自主性和宜居性的要求。
接收委員會指出,「在5—6級海況下,『D-3』艇表現出良好的航海能力,並能在高達36節的航速下保持足夠的結構強度。」
試驗尚未完成,海軍就已經訂購了首批6艘試驗系列「D-3」艇。這些艇於1940年初開工建造。在完成在塞瓦斯托波爾的航海試驗後,蘇聯海軍人民委員部(海軍部)下達了建造100艘該型艇的訂單。
然而,到戰爭爆發時,只有一艘試驗艇服役,並部署在塞瓦斯托波爾。
試驗系列中的前五艘魚雷艇在戰爭爆發前被送往北方。1941年8月,這些載有魚雷艇的平台列車抵達摩爾曼斯克,並於8月28日投入服役。在列寧格勒被圍困的戰爭年代,第5號工廠仍在繼續建造「D-3」。位於索斯諾夫卡的第640號工廠在戰爭期間也建造了「D-3」和「MO-4」型艇。
「D-3」艇共分兩個系列生產。
第一系列使用GAM-34型發動機,裝備兩挺DShK重機槍,速度較低,僅為32節。從1940年到1942年,共建造了26艘。
第二系列則是在1943年恢復生產後開始建造的,與前一系列的最大區別是使用了租借法案提供的美國「帕卡德」(Packard)汽油發動機,並加強了火力。該系列的首艇於1943年服役。得益於美國發動機,速度提高到47-48節。從1943年到1945年共建造了47艘。
這些魚雷艇的生產數量、性能和用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發動機的供應情況。在被圍困的列寧格勒,由於強力發動機的短缺,有些艇原計劃作為魚雷艇建造,最終卻只安裝了一台GAM-34BS發動機,另兩台位置只能安裝較弱的ZIS-5發動機,結果最大航速僅有24節,這些艇被改作護衛艇使用。
還有幾十艘艇最初就是按小型獵潛艇的設計建造的(「ПП-190К」項目)。
排水量38.9噸;尺寸為22.1×4.0×1.7米;在2200馬力功率下航速為23.8節;武器包括:1門37毫米有護盾的自動炮、2挺雙聯裝DShK重機槍和深水炸彈。
在長達900天的列寧格勒圍困期間,第5號工廠共建造並交付給海軍107艘此類艦艇。
最初的設計方案預定裝備三台米庫林GAM-34 FN發動機,但由於該發動機存在可靠性問題,且航空發動機優先供應,因此自1940年起停產。取而代之的是功率較低的GAM-34 BS型發動機,功率為850馬力。這導致航速指標參差不齊,使用新發動機的艦艇最高航速僅為32節。直到租借法案援助下獲得了功率為1200馬力的「帕卡德」發動機,情況才有所改善。
武器配置也出現了變化。最初配備2挺DShK機槍、兩具533毫米BS-7型吊架式魚雷發射裝置和一些深水炸彈。實戰經驗迫使加強武裝,批量生產的艦艇開始裝備20毫米的ShVAK自動炮、租借來的Oerlikon炮。由於庫存問題,還出現了許多非常規解決方案,比如配備雙聯ShKAS機槍、「柯爾特-勃朗寧」機槍等。
此外,在10艘艦艇上,艦首的DShK機槍前還加裝了4聯裝的M-8型火箭發射器。為了避免被火箭尾焰灼傷,這些艦艇的發射器後方甲板加裝了鋼板。該裝置由造船工程師鮑里斯·巴特科夫斯基(Б. И. Батковский)設計,並於1941年10月進行了測試。巴特科夫斯基本人在圍困期間死於飢餓。
BS-7型吊架式魚雷發射裝置在使用中遭到廣泛批評。實際上,早在1940年的驗收委員會就指出它們可靠性差。在北極海域使用尤其困難,在發射前必須徹底清除魚雷和發射裝置上的冰。為此,第5號工廠設計局曾研發管狀魚雷發射裝置,但由於圍困期間條件所限未能完成開發。
第5號工廠的設計局也在持續改進D-3型艦艇的結構。1942年,推出了反潛艇版本的P-19-0型,裝備更強的火炮和16枚深水炸彈,儘管沒有潛艇探測設備。改進型被命名為P-19-OK。同年,該設計局與中央設計局-50(ЦКБ-50)共同推出了P-26型——一種使用不同船體布局和額外發動機的改進型D-3;還提出了「項目158」,即鋼製船體版本的D-3。
為實現統一化和擴大生產,1942年7月8日,蘇聯造船人民委員部與海軍人民委員部聯合下令,以D-3為基礎,開發一種統一的戰鬥艦艇——「項目200」,分為木質和鋼製兩種版本,使用進口「帕卡德」發動機,分為魚雷艇型和小型獵潛艇型。最終,在1942年11月,「項目200」獲批准,其中四個型號進入批量生產:
- OD-200:木質小型獵潛艇,為量產型。在第640號工廠(索斯諾夫卡)以流水線方式建造,共建成167艘「OD-200」型木殼獵潛艇。
- 排水量:47.2噸;尺寸:23.4×4.0×1.75米;在1800馬力功率下航速為28節;武器包括1門37毫米有護盾自動炮、1門20毫米自動炮和2挺雙聯DShK機槍;配有2個深水炸彈投放器;艦員19人。
- OM-200:鋼製版本,因缺乏可用鋼材被取消。
- TD-200:木質魚雷艇,1946年建成原型。木殼新型魚雷艇「TD-200」於1946年由第5號工廠開始交付海軍。
- TD-200 бис(北約代號:P2級):1946年在「TD-200」基礎上,結合戰爭經驗加以改進,投入批量生產。新型艦艇裝備國產M-50柴油機、「閃電」(Зарница)雷達,指揮室設於駕駛艙上方,採用膠合結構和改進型船體線型。
TD-200改型(ТД-200бис)型魚雷艇
ТМ-200(「Юнга」/「雛鷹」):鋼製魚雷艇,配備管狀魚雷發射器,共生產了24艘。由里賓斯克造船廠建造。首批5艘在1944–1945年服役。
СТК ДД(STK DD)(項目163)方案圖:СТК ДД(STK DD)為項目代號163的一種設計方案。
СТК ДД(項目163)
1943年,依據移交的相關技術資料,第340號工廠由N.V.戈因基斯(Н.В. Гойнкис)領導的一組設計師設計出另一種鋼製魚雷艇,基於原始的СМ-3項目,命名為СТК ДД(「遠程鋼製魚雷艇」),也被稱為第163號工程(проект 163)。其特點是配備有四具457毫米管狀魚雷發射器。該艇在裏海進行了測試,並於1943年9月28日編入黑海艦隊。但並未參加任何實戰。不過,其部分設計方案後來被應用於著名的第183號項目中。
該艇長25米,寬4米,吃水1.6米,滿載排水量為50.7噸。主動力裝置為三台功率各為1000馬力的М-50柴油發動機,提供最高航速34節。此外,還配備一台功率為450馬力的В-2型經濟巡航用柴油發動機,在10節航速下,航程可達1000海里。艇員編製為11人。武器包括三挺12.7毫米口徑的DShK重機槍。
戰前,第5號工廠為海軍和海岸警衛隊提供了超過1200艘各種型號的艇只,其中包括225艘獵潛艇和238艘「КМ-4」型通用邊防艇。由於在「Д-3」型魚雷艇及其改進型的研發、定型與生產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該廠全體員工於1944年5月31日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命令被授予勞動紅旗勳章。這一勳章現由**「阿爾馬茲」公司**繼承,該公司專註於小型艦船建造。
「戰前研製的『Д-3』型遠程魚雷艇開創了蘇聯艇只建造的新階段。其優良的適航性能使其能夠在廣大海域有效作戰,甚至在波羅的海與極地冬季的最嚴酷條件下亦能執行任務。」
魚雷艇 Д-3(D-3)型,裝配帕卡德發動機的 D-3 型量產魚雷艇外觀圖
Д-3(D-3)型魚雷艇總體外觀(裝配帕卡德發動機的量產型)
1. 半導纜孔、2. 拖纜柱、3. 纜繩支柱、4. 導纜板、5. 12.7毫米DShK重機槍、6. 鍋爐可拆卸煙囪、7. 魚雷瞄準平台、8. 信號探照燈、9. 天線、10. 頂燈支架、11. 頂燈、12. 艦旗旗杆上的三角旗、13. H-27型氣瓶、14. 纜繩、15. 發煙裝置儲罐、16. 纜繩支柱、17. 1939年式魚雷(533毫米口徑)、18. 煙管支架、19. BS-7型氣瓶、20. 系纜柱、21. 小型架台、22. 護欄、23. 旗杆、24. 海軍旗、25. 船尾航行燈(紅綠白三色)、26. 發煙裝置管路、27. 拖纜環釋放器支架、28. 舵機扇形齒輪、29. 舵葉與舵桿、30. 螺旋槳、31. 軸承支架、32. 推進軸、33. 發動機排氣管、34. 拖纜環、35. 前艙口、36. 防撞板、37. 指揮台(駕駛艙)、38. 救生圈及固定裝置、39. 可拆式發動機艙蓋、40. 甲板舷窗、41. 發動機艙艙口、42. 魚雷掛鈎與卡環、43. 舷側魚雷釋放裝置、44. 彈藥和物資艙口、45. 深彈投放裝置手柄、46. 壓扣裝置、47. 燃料艙艙口、48. 發煙罐、49. 大型架台、50. 深水炸彈、51. 油箱加油口、52. 通風頭、53. 發煙裝置減速器、54. 甲板探照燈、55. 桅杆拉索、56. 無線電天線導入口、57. 通風蘑菇頭、58. 信號桅杆、59. 指揮艙觀察窗、60. 指揮艙護欄、61. 系纜柱、62. 擋光簾、63. 桅杆支架、64. 指揮艙艙門、65. 風暴扶手、66. 機槍炮塔、67. 舵索、68. 防風遮陽板、69. 識別燈、70. 摺疊座椅、71. 舷梯、72. 警報器(汽笛)、73. 舵輪與卷揚機、74. 指揮官艙口、75. 中央艙口、76. 天線導入口的遮擋罩、77. 魚雷瞄準具基座、78. 外部控制台、79. 航空型時鐘、80. 領航員桌與柜子(帶門)、81. 羅盤、82. 射擊控制箱、83. 電報發射器、84. 油門控制柱、85. BS-7裝置底座、86. 20毫米厄利孔自動炮、87. 彈匣、88. 舷窗
「Д-3」型魚雷艇
製造廠:列寧格勒的內務人民委員部第5號工廠,以及基洛夫州索斯諾夫卡的第640號工廠
建造時間:1940–1944年(部分資料為1939–1945年)
建造數量:共建成73艘
服役時間:1940–1951年
技術參數:
排水量:第1系列:標準排水量30.8噸,滿載排水量32.1噸、第2系列:標準排水量32.1噸,滿載排水量37噸
尺寸:最大長度21.6米,垂線間長21米、寬度:甲板處3.9米,水線處3.7米、吃水:第1系列為0.8米,第2系列為0.9米
動力裝置:三台汽油發動機,型號可能為ГАМ-34 / ГАМ-34ВС / ГАМ-34Ф或美製Packard、功率每台750–1200馬力、三軸三槳
航速:第1系列為32節,第2系列為45節,最快可達48節
航程:全速航行時為300–320海里、以8–10節經濟航速可達550海里
編製人員:8–10人,包括1名軍官;具備運送登陸部隊的能力
適航性:可承受6級海況
裝甲防護:局部厚度可達40毫米
武器裝備:
第1系列:2挺12.7毫米DShK高射機槍
第2系列:1門20毫米ШВАК機炮 + 2挺雙聯裝DShK
也有採用美製「柯爾特-勃朗寧」機槍 + 1門20毫米「厄利孔」機炮等配置
雷達設備:配有標準艇用雷達,如「沃斯珀」(Vospers)和「希金斯」(Higgins)系統
反潛武器:8枚深水炸彈
魚雷武器:2具架設式БС-7型魚雷發射裝置、搭載2枚533毫米1939年式魚雷
ТКА-12號魚雷艇:製造廠:列寧格勒,內務人民委員部第5號工廠、建造時間:1941年
技術參數:排水量:35.7噸、尺寸:長度22.1米,寬度3.96米,吃水1.7米、動力裝置:3台ГАМ-34БС汽油發動機,每台850馬力,共3軸、航速:32節、航程:355海里、續航時間:可連續航行3天、編製人員:9人
武器裝備:2挺12.7毫米DShK高射機槍、2枚533毫米魚雷(架設式發射器)、12枚小型深水炸彈
北方艦隊博物館(摩爾曼斯克)的Д-3(D-3)魚雷艇模型
魚雷艇的船體由兩層木材組成,外層為落葉松,內層為松木。船底採用三層結構。船體在某些部位厚度可達40毫米。結構上,松木起到了特殊的保護作用,遇水後會膨脹,能夠堵住小的破洞和裂縫。木板用銅釘固定。甲板由兩層木板構成,行軍時可以輕鬆容納一個登陸排。船體中央設有帶觀察窗的封閉式駕駛(戰鬥)艙。
船體被防水隔板分為五個艙室(前甲板艙;船艙、無線電艙和炊事間,指揮官艙,電氣艙;發動機艙;舵手儲藏室;燃油箱和舵柄艙)。用於壓載的材料是普通磚塊。為了改善居住條件,重要艙室配備了供暖設備。
艇的排水量為32噸,滿載時為37噸。最大長度為21.6米(垂線間長度為21.0米),最大寬度甲板處為3.9米,龍骨處為3.7米。設計吃水深度為0.8米。艇能在不超過6級風浪條件下作業。
第一批艇裝備國產GAM-34發動機,功率為750馬力(最高航速32節)、GAM-34ВС為850馬力或GAM-34Ф為1050馬力(最高航速37節)。第二批艇配備了三台美國Packard 4M-2500航空汽油發動機(每台1200馬力),通過租借法案獲得,最高航速可達48節。滿速航程為320-350海里,8節巡航航程為550海里。
艇內駕駛艙配備了一套控制儀錶和設備——舵輪、機器電報、三台轉速表(每台發動機一台)、油門調節裝置、帶航海圖的平板、用於發射魚雷的自動射擊裝置、KI-6磁羅盤和「Штиль-К」無線電台(帶電話模式,功率10-20瓦,頻段75-300米,最大通信距離20海里)。戰爭末期,部分D-3艇還裝備了雷達系統。
第一批次的武裝為兩挺12.7毫米口徑的大口徑DShK機槍,槍管長度為84.25倍口徑,分別安裝在艦橋頂部和前甲板。射速為每分鐘600發,初速為850米/秒,最大射程可達3.5公里,射高達2.4公里。機槍採用彈帶供彈,每條彈帶裝50發子彈。每挺機槍由兩人操作。裝備有帶可調節肩托的肩托架,以及帶光學瞄準器的手動操控系統。
第二批艇則根據戰鬥經驗配備了一門20毫米口徑的ShVAK自動炮,炮管長度為84倍口徑,安裝在艦橋後的專用炮座上。該炮同樣使用彈帶供彈,由兩人操作,射速為每分鐘700發,初速815米/秒。此外還配有兩挺並列安裝的12.7毫米口徑DShK重機槍。
戰爭時期,艇上還加裝了租借法案提供的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以及成對的12.7毫米「柯爾特-勃朗寧」機槍。此外還使用了其他類型的機槍,例如成對的7.62毫米ShKAS(МСШ)機槍等。
「Д-3」型魚雷艇首次配備了БС-7型舷側拋射式魚雷架。這種裝置結構相當簡單,是類似於軍用航空中用於掛載彈藥的掛架,用於固定魚雷(或水雷)。魚雷的拋射使用的是電雷管裝置,由安裝在魚雷架中的兩個雷管、導線和電池(電化元件)組成。當電路閉合時,電流傳送至雷管,從而實現點火發射。
這類發射裝置允許魚雷從靜止狀態下直接發射,而相比之下,「Г-5」型魚雷艇則必須加速到18節的航速後才能及時轉向,避免被自己發射的魚雷命中。
魚雷發射通過艦橋上的操控台引爆電雷管進行控制,同時魚雷手還可通過安裝在魚雷架上的兩個雷管進行輔助發射。每艘艇攜帶兩枚533毫米1939年式魚雷(每枚重1800公斤,其中裝有320公斤TNT炸藥,以51節航速航行時最大射程約為4公里)。
此外,艇上還裝備了8枚BM-1型深水炸彈,安置在艦尾。BM-1炸彈重41公斤,其中25公斤為TNT炸藥,下沉速度為2.3米/秒,爆炸半徑可達5米。這種炸彈既可以意外命中敵方潛艇,也可以用於引爆水下布設的觸髮式或聲控水雷。
插圖:卡列洛夫繪於《海軍彙刊》雜誌
1940年8月6日,「Д-3」型首艇正式編入黑海艦隊服役。在黑海艦隊中,其原型艇之一——「СМ-3」也參加了戰鬥,後來「ТД-200」和「СТК ДД」也加入了戰鬥序列。
儘管數量不多,但魚雷艇艇員們取得了顯著戰果。
康斯坦丁·格奧爾吉耶維奇·科契耶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Гео́ргиевич Ко́чиев,1913—1946)
1942年6月13日,在對雅爾塔港的突襲行動中,「Д-3」型魚雷艇在後來的蘇聯英雄——科契耶夫·K·G.的指揮下,用魚雷擊沉了一艘意大利的超小型潛艇「CB-5」。
「科契耶夫沒有開火,岸上的德軍也沒動靜。有人在海灘上做體操。」——加夫里什(Гавриш)如此描述當時的場景。「我們停在港口入口處,而正前方就是一艘高速登陸駁船橫在航道上……就在這時,一枚魚雷帶着巨響從發射裝置中射出,撲通一聲落入水中,激起了水花。海面上頓時顯現出一條清晰的白色水跡——魚雷出動了,直指目標。而科契耶夫仍然鎮定如常,站在那裡凝視着。直到魚雷擊中駁船,升起巨大的火焰和煙柱,他才下令發動機『全速前進』,並果斷命令:『釋放煙幕!』」
「引擎轟鳴,魚雷艇猛地加速,身後拖出濃密的煙幕。岸上頓時爆發出猛烈火力——炮聲、機槍聲,甚至迫擊炮也加入了射擊。水面在艇周圍翻騰着炸點。帶着右舷傾斜(因為還掛着另一枚魚雷),在煙幕掩護下,我們成功避開了攻擊,平安返回新羅西斯克。」(起初艇長報告擊沉了一艘駁船,但根據偵察情報,後來確認目標為潛艇)
德國檔案記載:
「6月13日夜間,敵方航空兵與魚雷艇對雅爾塔展開聯合襲擊。一艘俄國魚雷艇在通過障礙後發射魚雷,擊沉了意大利『CB-V』型潛艇。儘管遭遇炮火攻擊並被觀察到擊中,但該艇利用煙幕掩護成功撤退。」
艇長切皮克因這次大膽但成功的突襲被授予『紅星勳章』。
奧列格·米羅諾維奇·切皮克(Олег Миронович Чепик)
1942年8月1日,「Д-3」魚雷艇在「СМ-3」魚雷艇的協同下,擊沉了一艘德國的高速登陸駁船「F 334」(排水量220噸)。其中,「СМ-3」在1944年解放克里米亞期間與「Г-5」型魚雷艇協同作戰時又擊沉了一艘類似的駁船。
此外,黑海艦隊的魚雷艇還開創了海上火箭發射裝置的首次實戰應用。1942年6月19日夜間,由高級中尉切皮克指揮的「Д-3」號與「СМ-3」號魚雷艇,在能見度極低的情況下,悄悄駛近被德軍佔領的雅爾塔港。
他們利用混亂的燈光信號干擾了敵方護衛艦的識別系統。德軍將這兩艘艇誤認為是己方艦隻,因為它們外形與「Г-5」型不同,而「Г-5」又沒有足夠航程駛入該區域。
在這一有利時機下,蘇方魚雷艇先後發射了魚雷和火箭彈,然後全速撤退,成功返回基地。
由於封鎖,長時間無法將列寧格勒建造的「Д-3」型魚雷艇運出,因此大多數該型艇參加了波羅的海戰爭。波羅的海的「Д-3」艇共擊沉敵方艦船和運輸船45艘。
最顯著的戰果是在內爾瓦島海戰中,「Д-3」艇擊沉了一艘德國「埃爾賓」級驅逐艦T31(排水量1294/1754噸,速度33節,乘員206人,武備包括兩具三聯裝魚雷發射管、四門105毫米炮、兩門雙管37毫米高射自動炮、一門四管20毫米自動炮、兩門(T31上為四門)20毫米自動炮和兩挺13.2毫米機槍)。
1944年6月19日至20日夜間,14艘蘇聯魚雷艇(包括4艘「Д-3」、8艘「Г-5」、2艘「Ш-4」)、10艘獵潛艇和4艘裝甲艇掩護蘇聯登陸部隊在內爾瓦島登陸。第1近衛魚雷艇大隊由二級艦長奧西波夫指揮。德軍為阻止登陸,派出「埃爾賓」級驅逐艦T-30和T-31執行「捕鶯行動(Drosselfang)」。
最初與德艦交火的是蘇軍的炮艇(獵潛艇和裝甲艇),但未能阻止敵人,有三艘蘇聯艦艇受損。隨後的兩次魚雷艇攻擊(由「Г-5」和「Ш-4」型艇執行)亦未成功,魚雷未命中,且多艘艇受損。
第三波攻擊中,仍具戰鬥能力的魚雷艇全數參戰,包括「Д-3」型艇。兩艘「Д-3」艇——ТК-37(指揮官:高級中尉瓦西里·伊里奇·特羅年科)和ТК-60(指揮官:中尉V·A·布舒耶夫)從兩側接近T-31號驅逐艦並發射魚雷。據記載,在凌晨0:03,兩枚魚雷命中T-31(另有資料稱僅ТК-37命中一枚),驅逐艦於0:30沉沒。T-30則迅速撤離戰場。
此次戰鬥中,蘇軍有8艘艦艇受損,德軍有6名水兵被俘,76人陣亡。
「Д-3」魚雷艇也參與了紅海軍波羅的海艦隊在戰爭期間的最後一次登陸作戰:1945年5月9日早晨,6艘「Д-3」型艇(由三級艦長奧謝茨基指揮)在博恩霍爾姆島登陸了108名海軍步兵。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一艘「Д-3」型艇(ТК-52)於1941年10月23日被芬蘭人繳獲,當時該艇因風暴被衝上海岸。該艇先被改名為V1,後又稱為Vasama,作為機動魚雷艇服役至1943年,之後改為巡邏艇。根據1944年《莫斯科停戰協定》,該艇被歸還給蘇聯海軍。
但「Д-3」型魚雷艇最為活躍的戰鬥是在北方艦隊。
第一批試製系列的五艘魚雷艇由設計人員季莫費耶夫和驗收機械師穆欣陪同,從列寧格勒啟程,被送往北方戰區。這批艇於1941年8月通過鐵路平台運抵摩爾曼斯克。此時,北方艦隊已經擁有兩艘魚雷艇。
這五艘新艇(舷號為11–15)與原有的兩艘艇一起,組成了魚雷艇大隊。該大隊後來榮獲紅旗勳章,並被授予烏沙科夫勳章。大隊以該編製作戰直至1943年,此後「Д-3」艇恢復生產,同時開始接收來自租借法案的盟軍魚雷艇。
亞歷山大·奧西波維奇·沙巴林(Александр Осипович Шабалин,1914年10月22日〔舊曆11月4日〕—1982年1月16日)
「Д-3」艇抵達不久便開啟了戰鬥記錄。敵人沒有預料到蘇聯人會擁有航程遠、適航性強的魚雷艇。1941年9月11日晚,ТКА-11(指揮官:海軍上尉斯韋特洛夫)與ТКА-12(指揮官:中尉沙巴林)出海攔截敵方運輸隊,成功用魚雷擊中了一艘大型運輸船和一艘護航艦NT05「東鄉」(Togo)。其中,ТКА-12擊中的是護航艦。這艘護航艦原為拖網漁船改裝而成。儘管該艦被德軍拖回基地,但已經無法修復。
三周後,在瓦朗厄爾峽灣(Варангер-фьорд),ТКА-12又擊沉了一艘滿載貨物的大型德軍運輸船(挪威「比約爾農根」號漁船)。因此,該艇的全體船員成為北方艦隊首個全員獲得勳章的艇組。
1943年12月22日,在瓦朗厄爾峽灣一次對敵方船隊的攻擊中,ТКА-12受到了嚴重損傷。儘管艇長、中尉帕拉馬爾丘克雙腿負傷,但他仍成功將魚雷艇帶回基地。
格奧爾吉·米哈伊洛維奇·帕拉馬爾丘克(Гео́рг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Паламарчу́к,1919年1月15日-2007年10月10日)
到1944年2月為止,ТКА-12(魚雷艇12號)的戰果已經達到7次勝利。最後一次勝利是在1944年7月15日,在貝克峽灣附近,ТКА-12在中尉切佩爾金的指揮下,從近距離擊沉了一艘大型敵艦。
隸屬於兩次榮獲「蘇聯英雄」稱號的沙巴林的ТКА-12魚雷艇戰績顯赫:多次擊沉敵方艦船,參與了多次戰鬥行動,包括佩察莫-基爾克內斯戰役。截至1944年初,艇長沙巴林(時為海軍上尉)共執行了86次戰鬥出航任務,在魚雷攻擊中擊沉了一艘潛艇、四艘運輸船和兩艘護航艦,執行了4個偵察小組的登陸任務,參與為布設海上水雷防線進行護航,還執行了對落海飛行員的搜索和救援任務(共救出6名飛行員),其艇組還擊落了一架敵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12月22日起,北方艦隊司令部將魚雷艇的縮寫由ТКА改為ТК(即「魚雷艇」)。在這之後,編號為13號和114號(原15號,編號變更於1944年4月1日前)的兩艘Д-3型艇,在海軍上尉В.П.費多羅夫的統一指揮下,發起了一次尤為頑強而果斷的進攻行動。
1944年4月22日午夜前後,蘇聯魚雷艇上的信號兵在岸邊發現了閃爍的燈光,推測這是人為開啟的導航信號——意味着附近可能有敵軍護航船隊。果然,凌晨2點16分,**8艘德國「高速艇」(S艇,俗稱「快艇」)**出現在視野中。為掩護運輸隊,敵人釋放了濃密的煙霧。
蘇聯魚雷艇隨即加速衝鋒,黑夜中爆發激烈戰鬥。ТК-13和ТК-114三次試圖突破,三次都被敵方猛烈炮火擊退。在兵力上敵方具有四倍優勢,並藉此發動了勇敢的反擊。
意識到強攻無效後,費多羅夫上尉巧妙地調整戰術:他帶領編隊向雷巴奇半島方向機動,製造出「放棄進攻」的假象。然而,兩艘Д-3艇隨即划出大弧線繞至敵船隊後方,在第四次攻擊中成功突襲——一艘運輸船被擊沉,另一艘受損。
艇組無一傷亡,安全返回基地。
1944年9月,卡累利阿方面軍開始實施清剿敵占佩察莫地區的作戰計劃。按照作戰設想,部隊首先要奪取利伊納哈馬里港口,然後向佩察莫方向發起進攻。
為了將登陸部隊送往利伊納哈馬里,共調配了8艘魚雷艇和6艘護衛艇,由兩支來自北方艦隊的艦艇編隊執行任務,分別由兩次榮獲「蘇聯英雄」稱號的海軍上尉沙巴林和二級艦長科爾舒諾維奇指揮。10月12日21時,艦艇編隊駛入海域。沙巴林的分隊在佩琴加灣入口處被發現。儘管遭到德軍和芬蘭軍隊的猛烈炮火攻擊,蘇聯魚雷艇在劇烈機動下成功突入港口並完成了登陸部隊的投送任務。
D-3型艇展現出驚人的生存能力。例如,ТК-114號艇在戰鬥中舵機被打壞,但艇員們僅靠發動機控制航向,將艇從敵軍火力下拖帶撤出。戰後在艇體上共發現200處彈孔。
到了10月13日傍晚,登陸部隊已完全控制了利伊納哈馬里港。10月15日,第14集團軍清除了佩察莫的敵軍;10月25日,基爾克內斯也被收復。
還有一個更為罕見的事例:ТК-209號魚雷艇在1944年5月由中尉基索夫指揮,在基伊群島附近遭到德軍飛機襲擊。儘管艇體被打出320個彈孔,該艇依然堅持戰鬥,並擊落了一架德軍飛機。
在北極地區,蘇聯魚雷艇兵不斷打擊敵方海上補給線,執行登陸和偵察小組投送任務,參加大型艦艇和運輸船的護航行動,以及布設水雷封鎖線。其中最為傑出的是兩次「蘇聯英雄」獲得者沙巴林和「蘇聯英雄」А.Г.斯韋爾德洛夫,他們各自擊沉了7艘敵方艦船。此外,在D-3型魚雷艇上作戰的洛佐夫斯基、斯塔羅斯京和阿法納西耶夫也因戰功卓著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1946年,兩艘D-3型魚雷艇被出口至波蘭,並編入波蘭人民共和國海軍(Wojskowa Marynarka Wojenna PRL)服役,舷號分別為TP-1(原TK-76)和TP-2(原TK-116)。後來它們多次改名:1950年改為ST81和ST82,1955年再改為KT81和KT82。最終於1957年退役除籍。
D-3型魚雷艇理所當然地被視為勝利的象徵之一。戰爭期間,共有25艘此型艇在戰鬥中損失,另外2艘因故退役。
2020年2月7日,俄羅斯銀行在「衛國戰爭武器(武器設計師)」系列中發行了一枚面值25盧布的紀念幣,幣面為「武器設計師列昂尼德·列昂尼多維奇·葉爾馬什(Леонид Леонидович Ермаш),上面繪有D-3型魚雷艇的圖像。
著名的ТКА-12號魚雷艇,曾由多位偉大衛國戰爭中的英雄指揮,包括:中尉希姆琴科、中尉沙巴林(兩次「蘇聯英雄」獲得者)、上尉切克雷金、中尉帕拉馬爾丘克(蘇聯英雄)、中尉切佩爾金、海軍上尉舒利亞科夫斯基
根據1945年6月14日蘇聯海軍總參謀部部長的決定,「ТК-12」艇被移交給北方艦隊博物館作為展品保存。後於1983年7月31日在北莫爾斯克市「勇氣廣場」,作為魚雷艇水兵紀念碑的一部分,正式落成安放。
感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