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訂婚後,周用菊以未婚妻的身份,順理成章地住進了石家,照顧年邁的公婆和體弱多病的小叔子。石慶才感激周用菊的付出,回部隊前,他一再向未婚妻保證:「我會儘快退伍,然後回來一起過咱倆的小日子。」
可誰能想到,這竟是石慶才留給未婚妻的最後一句話。36年後的2014年,周用菊再次「見到」石慶才時,他靜靜躺在雲南屏邊烈士陵園內。那一刻,周用菊撲倒在未婚夫的墓碑前,頃刻間淚如雨下,悲痛和委屈噴涌而出,聲嘶力竭地哭喊道:「慶才,慶才啊.......」
在場的3500名解放軍官兵看到這一幕,無不為之動容,他們抬起手臂,齊刷刷地向這位準軍嫂敬了一個軍禮,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青梅竹馬,定下終生
石慶才和周用菊是青梅竹馬,兩人都是重慶大足縣人,兩家不僅在同一個生產隊,還是相隔不到一百米的鄰居。
在小的時候,兩個孩子經常在一起玩耍,周用菊跟在石慶才後面,一口一個「慶才哥」,早已對石慶才芳心暗許,幻想着長大以後嫁給他。
石慶才也喜歡這個個性潑辣,內在溫柔賢惠的小姑娘,可一想到自己的家庭,他的膽氣就弱了三分。
石慶才家裡很窮,父親身體不好,母親雙目失明,家裡還有一個體弱多病的弟弟需要照顧。他家無餘糧,兩手空空,哪敢耽誤佳人,只好把這份喜歡深埋心底,想着以後混出個名堂再娶用菊過門。
1971年,石慶才等來了夢寐已久的機會,國家大規模徵兵,他也應徵入伍,進入原50軍149師446團服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石慶才
在部隊的7年時間裏,石慶才身懷報效祖國和給周永菊美好生活的信念,踏踏實實當兵,磨鍊出極為優秀的軍事技能,還當上了班長。
班長的職位雖說不大,但也足以讓石慶才揚眉吐氣了。1978年春,他特意向部隊請了幾天假,回老家說動父母,替自己去周家提親。
周家的父母是看着石慶才長大的,認為這孩子踏實肯干,靠得住,並沒有計較石家的家境,爽快地同意了這門親事。石慶才的探親假很短,兩家人聚在一起,為石慶才和周永菊辦了一場簡單的訂婚儀式。
周永菊心地善良,慶才哥當兵的這些年,她就忙前忙後照顧石家一家,如今有了名分,便順理成章地搬進了未來公婆家,幫忙操持家務,認準了自己一輩子都是石家人。
這時,石慶才已經超期服役,可以退伍了。因此在臨走時,他向未婚妻保證,一定會儘快退伍,回來守着一家人,過幸福的小日子。
對越反擊,壯烈犧牲
回到部隊後,石慶才立馬向上級提交了退伍申請,上級考慮到他的家庭情況,也決定給他辦理退伍手續。
可就在這段時間,越南不斷在我西南邊境挑起事端,襲擊我邊境軍民,局勢越來越緊張,戰爭一觸即發。在這種情況下,石慶才所部作為我西線集團的一支部隊,前往雲南邊陲待命。
部隊來到雲南後,上級考慮到石慶才是軍中的骨幹,這個節骨眼離不開他,於是向他提出延期退伍,再帶一年新兵。
作為一個熱血男兒,石慶才明白部隊正是需要他的時候,於是毅然撤回了退伍申請。為了給望眼欲穿的未婚妻一個交代,他寄回了一封信,其中寫道:菊妹,你還沒過門,就要照顧我的雙親。我能體諒你的難處,等着我,就一年!
周用菊文化程度不高,但還是看懂了信上的內容。她是一個善良淳樸,心有大愛的姑娘,十分支持未婚夫的決定。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裏,她先後給石慶才寫過三封信,託人寄了過去。這三封信的內容大致相同,都是囑咐石慶才在部隊好好乾,兩人雖沒有辦理結婚手續,但她早已認定自己是石家的兒媳婦,一定會照顧好公婆,讓石慶才沒有後顧之憂。一年時間不長,她等他回來!
然而遺憾的是,周用菊再也等不到未婚夫的歸來了。1979年2月17日,中越邊境上,我軍萬炮齊發,幾輪炮擊之後,我軍東西線部隊齊頭並進,向越南境內進軍。
在前幾次戰鬥中,石慶才帶領全班的戰士們衝鋒在前,接連打贏了幾場大仗,石慶才本人也受到了上級的嘉獎。
1979年3月2日,根據戰鬥部署,石慶才所在的446團沿越南十號公路四號橋從正面推進,149師的兩支友軍445團和447團在左右兩路掩護突進。
然而,當446團2營行進至四號橋東北側一帶時,突遭越軍伏擊,一時間槍彈聲響徹陣地,硝煙四起。
儘管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2營反應神速,立即組織反擊。兩個兩天的慘烈交戰後,2營終於拿下東北側的無名高地,打贏了這場虎口拔牙的「反伏擊戰」。
然而,2營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全營76名戰士受傷,石慶才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石慶才在衝鋒的路上被敵人的炮彈打中,壯烈犧牲,年僅22歲!
石慶才犧牲後,戰友們從他的口袋裡翻出周用菊寫給他的三封信、一毛三分錢,還有一張給父親寄葯的存根,全部血跡斑斑。
戰爭結束後,石慶才的遺體被安葬在雲南屏邊烈士陵園,和其他犧牲的烈士一起長埋在那裡。
未婚妻成弟媳,守家35載
2000年,石慶才生前的老戰友們約好,一起去重慶大足縣探望烈士遺屬。可當他們來到石慶才的祖屋門口時,卻被眼前的景象驚住了:房子的主體結構雖然還在,但看上去殘敗不堪,牆體坍塌,屋裡結滿了蜘蛛網,已經很久沒人住了。
老戰友們千方打探,終於找到了石慶才父母的墳墓,可墓地上既沒有墓碑也沒有建冢,雜草叢生,十分荒涼。
看到眼前的這一幕,老兵們淚灑當場,他們含淚約定,一定要為烈士的父母立碑,同時找到仍健在的烈士遺屬,尤其是三次給烈士寄信的「准軍嫂」周永菊。
於是乎,在接下來14年的時間裏,老兵們開始自發尋找周用菊的蹤跡。2014年初,大家終於在某市的出租房裡找到了她。當周用菊道出這35年里的經歷時,老兵們唏噓不已,原來這個年過半百,面容憔悴的女人,竟在未婚夫去世後嫁給烈士弟弟,獨自撐起了這個殘破的家!
1979年,石慶才犧牲的噩耗傳回村子,周用菊悲痛欲絕,撕心裂肺的哭聲傳遍了整個村子。石慶才的父親聽聞兒子犧牲,承受不住打擊,一病不起。
石父病倒,石母雙目失明,石家的弟弟體弱多病,尚未成年,這個家眼看就要散了。那一刻,周用菊清醒了過來,未婚夫犧牲了,她就是家裡唯一的頂樑柱,她不僅不到垮,還要打起精神撐起這個家,守護當初許下「照顧石家一輩子」的諾言。
可畢竟她也只是個20出頭的小姑娘,以後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周圍的鄰居都勸她:「你沒有和慶才結婚,不算石家人,還是早早嫁人,擺脫這個累贅吧。」連石家父母也不願拖累她,苦口婆心地勸她離開婆家。
但周用菊早已認定自己是石家人,儘管沒有過門,連烈屬的身份都沒有,她還是留了下來,用自己淡薄的肩膀挑起家庭重任,一邊孝敬卧床的石家父母,一邊拉扯未成年的小叔子長大,嘗盡了辛酸苦辣。
幾年之後,石父在病痛中離開了人世。臨終前,他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親眼看到周用菊過門,沒有親手抱上孫子。為了滿足石父的遺願,周用菊橫下一條心,不顧外界的流言蜚語,毅然嫁給了石慶才的弟弟。
從那天開始,周用菊轉變身份,從烈士的未婚妻變成了弟媳。有了這個名分後,她的心也踏實了下來,先後生下了兩個孩子。按照婆婆的意思,她把第二個孩子「過繼」給了石慶才,算是為烈士延續血脈。
不過因為生二胎,周用菊一家被當地計生辦罰了款。因為家裡實在太窮,交不起罰款,計生辦還把她家豬圈裡唯一一頭豬給拉走了。
眼看連僅存的希望也被剝奪了,雙面失明的婆婆氣不過,讓周用菊背着她去鄉里講道理。好說歹說,工作人員才將罰款減少至1400元。可即便這點錢,也是周用菊東拼西湊借來的。
1998年,周用菊的婆婆在貧病交加中去世,不久後丈夫也離開了人世。為了生存,她帶着兩個孩子離開了大足縣老家,四處打工度日。2014年初,當石慶才的戰友們找到她時,她正在城裡打工,租住的房子無比簡陋,生活過得十分艱難。
前往雲南掃墓,3500軍人集體敬禮
2014年,正值對越反擊戰勝利35周年,149師的老兵們相約一起到雲南屏邊為犧牲的戰友掃墓。可周用菊沒有和石慶才正式結婚,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軍嫂,不能享受烈屬掃墓的交通、食宿補貼,只能自費前往雲南。
可令人心酸的是,操勞了一輩子的周用菊連幾千塊都拿不出,眼看掃墓的計劃就要泡湯了。這時,是一眾老兵們伸出了援手,為周用菊湊夠了費用,把她接到了雲南屏邊。
2014年3月,在老兵們的簇擁下,滿頭銀髮的周用菊來到石慶才墓前。她撫摸着墓碑上那張無比熟悉的照片,頃刻間淚如雨下,悲痛和委屈噴涌而出,聲嘶力竭地哭喊道:「慶才,慶才啊.......」
看到如此震撼的一幕,149師的老兵、新兵等3500餘人,無不為之動容。在紀念大會上,大家隆重地把周用菊請上台,齊刷刷向她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那一刻,周用菊多年來遭受的委屈一掃而空。她用35年的堅守,換來了所有人的敬意和禮遇。沒有人在乎她是不是軍嫂,因為她為英烈做出的貢獻,不必任何人少,她值得所有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