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因為有着迫切的渡海作戰需求,兩棲戰力歷來是我國海軍發展的一個重點科目之一。隨着8艘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的全部服役,再加上第三艘075型兩棲攻擊艦「安徽艦」的入役,中國海軍的兩棲戰力也進入了一個全面更新、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就連昔日輕視我們的美國也不得不感嘆:美軍低估了中國兩棲戰力的發展。
安徽艦
說起解放軍的兩棲作戰能力的發展,便不得不追溯到1949年,當時隨着渡江戰役的勝利結束,上海、寧波、青島等沿海重大城市相繼解放,毛澤東同志電令第三野戰軍副司令粟裕、參謀長張震開始着手研究解放台灣島的問題。按照粟裕與時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的設想,一旦攻台之戰打響,解放軍50萬人(後增加到65萬人)將分兩個批次實施渡海登陸行動。
粟裕大將
為此,第三野戰軍專門圍繞着登陸行動中作戰人員、武器裝備、車輛、馬匹等所需船隻面積和噸位進行反覆計算,得出的結論是:要保證在第一波登陸行動發起時的4-5個小時之內,將十五萬人投送至對岸,我軍至少需要千噸級中字號登陸艇175艘、8百噸級美字號登陸艇85艘以及120艘排水量約為500噸的聯字號登陸艇。除此之外,近海登陸行動中還需要約2640隻民用木船或漁船,涉及到的船隻噸位高達125萬噸左右。
建國初期我國造船工業一窮二白,解放軍不得不大量徵集民用木帆船,同時還向蘇聯和香港訂購登陸艦艇或舊運輸船,即使這樣「東拼西湊」,到了1950年3月,我軍徵集和購買到的登陸、運輸船僅為需求的56%。由於船隻不足無法將足夠的兵力輸送至灘頭,圍繞「逐島攻擊、最後奪取台灣」作戰方針為基礎打響的金門、登步兩島戰役的失利,更讓渡海作戰的日期一推再推 。最後,隨着朝鮮戰爭的爆發,美軍第七艦隊入駐台灣海峽,最初幾個月內解放台灣的設想最終只能成為泡影。
1950年6月27日美軍第7艦隊進入台灣海峽
顯然,如果當時我軍擁有足夠的登陸艦艇和船隻,三野便可以搶在美軍干涉前登陸台灣。這樣一來,我國也就能實現統一。當然,歷史沒有假如,但這次教訓也讓我軍第一次認識到了發展兩棲作戰能力的重要性。
1953年,在中央軍委的指示下,華東軍區正式抽調陸軍一個步兵團和兩個步兵營組建海軍陸戰第1團,於是我軍第一支登陸作戰部隊正式成立。成立伊始,這支部隊裝備的登陸運載艦船僅為數艘繳獲的國民黨小型登陸艦和民用漁船。即使是這樣,在1955年1月打響的一江山島登陸戰中,我軍兩棲作戰部隊依然取得了優異的戰績。也正是在這一年,我國造船廠開始仿照蘇聯登陸艦設計了我軍第一款百噸級066型兩棲登陸艇。在此基礎上,我國708研究所又於1962年設計了一款可裝載一輛重型坦克或兩輛裝甲車,或一個步兵分隊的067型小型登陸艇。
067型小型登陸艦滿載排水量約為128噸,由於抗風浪等性能較好,我國共計建造了200餘艘此類登陸艇。在此基礎上又衍生出排水量稍大的068、069、271型小型登陸艇,不過由於噸位限制,這些小型登陸艇也只能滿足有限的近海兩棲作戰需求。
進入七八十年代,隨着解放軍機械化作戰能力的提升以及我國造船工業的發展,我軍開始着手研製排水量為千噸級的073、079、072型中型、大型登陸艦艇。其中,072型大型坦克登陸艦滿載排水量約為3380噸,最大航速為18節,基本滿足運輸一個中型坦克連和一個步兵營的作戰需求,這也是我軍裝備的第一款國產大型遠洋登陸艦,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的072Ⅱ、072Ⅲ等改進型號的運載能力在前者基礎上有所提高。不過,由於建造工藝複雜,加之建造成本高昂,整個80年代我軍建造的072型大型坦克登陸艦的數量並不多。
1996年台海危機發生時,我軍裝備的大中小型登陸艦艇數量雖然高達數百艘,不過這其中主要是以排水量為數百噸的079、067等小型登陸艦艇。這些小型登陸艇的運送能力極其有限,按照當時的情況推算,即使我軍所有登陸艦艇出動,也只能滿足一次性運輸一個裝甲營和一個作戰師的需求。也正是如此,在當時我軍進行多次大規模聯合登陸演習新聞中,我們往往能看到東南沿海一帶數以千計的民用船隻「萬船進發」的大場面。
在這種軍事需求的迫切壓力下,我國海軍再一次將兩棲艦艇的發展提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地位。在此後二十餘年的時間裏,我軍不僅加快了072系列坦克登陸艦的建造速度,而且還深刻認識到我軍發展的兩棲作戰方式已落伍於當時主流的「超地線突擊登陸」作戰模式。當時我軍裝備的登陸艦艇均不具備搭載直升機的能力,以至於登陸演習中我軍所有登陸艦艇仍採用直接沖灘的方式,向岸上輸送重型裝備和作戰人員。在對岸反登陸能力並不弱的情況下,如果我軍採用此種登陸作戰方式進行搶灘登陸,那麼在整個兵力投送的過程中,我軍登陸艦隊將完全暴露在對岸反登陸火力的打擊下。
正是有了此種深刻的認識,步入21世紀以後,我國開始研製滿載排水量超2萬噸,一次可搭載4-6架運輸直升機,運送50輛裝甲車和500名作戰人員的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與之共同研製的還有能運載一輛99A式主戰坦克及50名陸戰隊員的726型氣墊登陸艇,一艘可裝載4艘726型登陸艇的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這意味着我國海軍第一次擁有了立體登陸作戰能力。
現如今,隨着3艘滿載排水量4萬噸的075型兩棲攻擊艦的建造服役,中國海軍兩棲作戰能力更是走向了世界前列。該型兩棲攻擊艦共計可搭載30架各型直升機以及運送35輛兩棲突擊車及1200名作戰人員,相較於此前我軍的任何一款兩棲艦艇,075型兩棲攻擊艦可以說對我軍兩棲作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跨時代的意義。
現如今,按照美國智庫《岩石戰爭》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海軍裝備的兩棲艦艇數量已超330艘,總噸位已達45萬噸,一次性可以向對岸運送一個重型旅的所有重型裝備、物資以及21,000名作戰人員,而這樣的運載能力已經大大超出了美國的預期。
除此之外美國智庫還提到,中國還擁有大批民用滾裝運輸船和豪華巨輪。以排水量4.5萬餘噸的中華復興號大型客運滾裝船為例,該型滾裝船通過改裝之後共計可裝載350餘輛各型車輛以及2000餘人作戰士兵。而這樣的萬噸級大型運滾船目前我國擁有數十艘,除此之外,加上各型具備改裝潛力的大型貨船,美智庫估計目前解放軍兩棲作戰部隊共計擁有240萬噸的潛在運輸能力。
顯然台海地區一旦爆發衝突,解放軍完全可以在10天內將7個完整的集團軍(約30萬人)的士兵及裝備投送至對岸。也正是如此,美國智庫才感嘆:美軍低估了解放軍的兩棲作戰能力。
小結:從小木板帆船到大型現代化兩棲攻擊艦,從「東拼西湊」起家到現如今擁有的巨大作戰潛力,解放軍的兩棲作戰能力建設已走過了快70個年頭。現如今,在解放軍龐大兩棲戰力以及現代化海空軍力的支撐下,我國完全有實力和底氣應對東南方向的一切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