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印象最深的一幕,可能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廣島和長崎上空那兩朵巨大的「蘑菇雲」,自原子彈問世以來,日本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真實感受過原子彈威力的國家,這份「榮譽」足以讓日本被銘記。
也正是因為這種刻板印象的存在,才讓西方史學界生出了一種優越感,在總結二戰勝利的科技因素時,他們毫不謙虛的將美國原子彈的功勞放在第一位,聲稱是原子彈讓日本放棄了抵抗。
那麼,時隔77年,當我們再次回顧這段歷史時,我們該如何評價日本投降?要知道,直到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前一天,日本在中國東北仍留有70餘萬的部隊,到底是什麼促使日本在短時間內轉變立場,不再頑抗的呢?
日本投降
實際上,二戰進行到1945年之際,戰爭局勢基本已經明朗,尤其是當德國無條件投降以後,勝負的天平會倒向何方已經再清楚不過了,但日本偏不願接受現實,仍對外宣布「要把戰爭進行到底」。
日本的負隅頑抗讓世界人民唾棄不已,也讓正在與日軍交戰的美國怒火中燒,因為就在當年的2月份,美軍還在硫磺島遭到了日軍的反撲,折損2萬餘人,如果繼續與日本打下去,勢必會增加更多傷亡,因此為了減少美國軍人的傷亡,迫使日本接受無條件投降,杜魯門隨即下令對日本使用原子彈。
斯大林、杜魯門與丘吉爾
早在羅斯福時期,美國就已經開始秘密研製這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新武器,到了杜魯門上任後,恰好已經研發成功,雖然當時美國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各項數據還不能做到心中有數,但杜魯門認為,既然已經實驗成功,就應該把它用在戰場上,讓世人見識一下它的威力。
1945年8月,在已經通過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方案後,杜魯門召集軍事高層人員商議原子彈的投擲地點,一開始美國軍方確定的投擲地點有三個,分別是京都、廣島和新潟,但考慮到京都和新潟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也是日本文化的源點,摧毀之後可能會激起日本人的民族仇恨,因此,會議最終敲定第一顆原子彈投擲到日本廣島。
原子彈
8月6日,美國空軍像往常一樣飛到廣島上空,很多廣島市民以為美軍只是例行巡邏而已,沒有在意,一些好奇的廣島市民還抬頭仰望美軍飛機的動向,殊不知在眾多的美軍飛機中,有一架B-29已經裝上了一顆5噸重的原子彈,那一天,在無數廣島市民的注視下,「小男孩」在離地600米的空中被引爆。
當時廣島約有34.3萬人口,這場爆炸使得廣島約7萬人當場喪生,另有十餘萬人或受傷或失蹤,整個廣島瞬間成了一座人間煉獄。
爆炸後的日本
然而,這場爆炸並未取得讓美國人滿意的結果,爆炸發生後,日本內閣立刻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是否接受無條件投降,但經過數個小時的激烈討論,日本內閣最終給出的答案卻是「繼續戰鬥至最後一個日本人」。
實際上,日本會做出這樣的決策也並非一時衝動,因為1941年日本曾與蘇聯簽訂過《日蘇中立條約》,兩國約定互不侵犯,日本高層很清楚,日本在二戰中的頹勢已經無可挽回,但如果能拉攏蘇聯從中調停,或許盟軍提出的無條件投降還有周旋的餘地,只要蘇聯肯開口,日本就非常有可能爭取到「有條件的投降」。
日本與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
而且日本認為,蘇聯沒有在《波茨坦公告》上簽字也是一種信號,說明蘇聯對此事抱有中立的想法,另外誰都看得出,二戰結束後,美國將會是蘇聯最大的敵人,日本人的邏輯是,如果蘇聯此時幫了日本,戰爭結束後,日本也會站隊蘇聯,而非美國,殊不知蘇聯沒有簽字其實是想坐山觀虎鬥,準備等美日斗到兩敗俱傷之後才下場收割勝利果實。
那麼日本為什麼不怕美國投擲第二顆原子彈呢?這其實是日本在賭,日本高層猜測,原子彈雖然擁有很強的破壞性,但製作起來也不會太容易,當下的美國做不到量產,因此他們準備賭一把美國暫時沒有第二顆原子彈,只要在這段時間讓蘇聯進來調停,一切問題都能得以解決。
波茨坦公告內容
於是美國人投下第一顆原子彈之後,日本一方面組織調查團到廣島調查爆炸「真相」,穩定民心,一方面派遣佐藤尚武趕到莫斯科進行交涉,爭取在短時間內得到斯大林的承諾,更改「無條件投降」為「有條件投降」。
然而,日本人不知道的是,美國的原子彈在日本爆炸的那一刻,蘇聯就已經做好了對日宣戰的準備,美國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很明顯就是想要獨佔日本,以備戰後在亞太地區削弱蘇聯的影響力。
本來按照美蘇的約定,斯大林是準備在8月底進攻日本,為此美國還承認了外蒙獨立,但美國突然向日本投擲原子彈,斯大林意識到再拖下去大概率什麼都分不到,而且會使蘇聯在戰後處於被動地位。
斯大林
因此對於日本佐藤尚武大使的到來,斯大林一方面虛以為蛇,以各種借口搪塞,另一方面又將大量人員和武器裝備調至遠東戰區,在陸軍和空軍中還配備了重型和中型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隨時準備下場參與戰鬥。
8月8日下午17時,正在莫斯科請求蘇聯從中調停的佐藤尚武收到了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的「致日本公告」,這是一份蘇聯對日宣戰書,宣布蘇聯從8月9日起正式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
蘇聯對日宣戰書
9日凌晨,蘇聯百萬大軍兵分四路從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庫頁島、哈薩林群島逐步靠攏日本關東軍,由於蘇軍來得太快,事先沒有準備,而且關東軍精銳此前已基本被我國消耗殆盡,剩下的大多是一些老弱殘兵,所以蘇軍的進攻非常順利,短短几天就斃傷俘敵68萬餘人,後來蘇聯將這些俘虜來的日軍送到西伯利亞進行勞動改造,創造了不菲的價值。
而就在蘇聯軍隊長驅直入橫掃關東軍之時,長崎也傳來了一聲巨響,美國第二顆原子彈「胖子」在長崎被引爆,雖然這次爆炸造成的傷亡不及廣島,但也讓整座城市面目全非,哀嚎聲此起彼伏。
被遣送西伯利亞勞動改造的日本關東軍
事態發展到這種局面,日本最後一絲希望也宣告破滅,可以說蘇聯對日宣戰是壓倒日本人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且當時日本還非常擔心蘇聯可能趁勢佔領北海道和日本北部,在前有美國原子彈,後有蘇聯橫掃關東軍的情況下,此時的日本除了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外,已經沒有其他路可走了。
後來日本軍事專家長谷川毅在《與敵人賽跑》一書中這樣寫道:
日本在5天內投降,並非因為遭受了原子彈造成的巨大毀壞,他們的領導人更關心天皇的未來,而不是平民的傷亡,蘇聯對日宣戰的公告,才是壓斷日本的最後一顆稻草。
日本投降照片
當然,我們也要意識到,即使沒有蘇聯和美國,日本戰敗也已成事實,儘管在投降之前,日本仍保留着相當完整的陸軍力量,但這些軍隊早已是強弩之末。
二戰後期,由於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日本的國庫其實已經被消耗得所剩無幾,戰爭已經到了無法支撐的地步,而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重工業基礎極其薄弱,所以為了補充資源的缺口,日本這才冒險偷襲珍珠港,向東南亞進軍,結果卻引火燒身。
二戰後期的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連基本的溫飽都難以滿足
因此,美國和蘇聯的參戰只是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進程而已,真正讓日本打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其實是中國14年的抗戰早已將日本的戰鬥信心消磨殆盡,日本的經濟已經被消耗到了谷底,繼續戰鬥下去可能會使日本陷入萬劫不復之境地。
昭和天皇以保留「國體」為唯一前提,接受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表《終戰詔書》錄音,據史料記載,在裕仁的投降錄音發表之前,皇室成員還試圖發動政變阻止裕仁投降,但被東部軍聯合憲兵及時發現並制止,裕仁的投降詔書順利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由此進入了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