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駐訓,生活用品該咋帶

2025年04月10日10:23:05 軍事 1965

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號

野外駐訓,生活用品該咋帶

■崔釗釩 劉貴陽 本報特約記者 張新凱

野外駐訓,生活用品該咋帶 - 天天要聞

茅文寬繪

在野外條件下磨礪摔打、提升本領,是錘鍊部隊作戰能力的有效途徑。當前,各部隊野外駐訓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展開,出發前的物資準備工作做得怎樣,同樣考驗一支部隊的組織力和戰鬥力。本期,讓我們一起看看發生在火箭軍某旅某營的一段經歷。

——編者

仲春清晨,火箭軍某旅某營物資裝載區內一片忙碌景象。野外駐訓任務即將展開,官兵們正在緊張整理戰備物資和個人生活用品。

「棉衣棉褲防寒靴,凡是戰備要求的物資一樣都不能少!」點驗物資時,有着多年駐訓經驗的某連劉班長大聲提醒戰友,並對照物資準備清單逐一檢查攜行包。

「帶還是不帶?」此時,上等兵小吳盯着手中的幾包一次性生活用品有些為難。隨後他一咬牙,將幾件貼身的制式衣物取出來,換成了一次性用品。這一幕,恰好落入劉班長眼中。

「戰備物資不能隨意更換!」劉班長當場對小吳進行批評。小吳解釋說,去年駐訓期間,由於野外條件缺少水源,大家換洗衣物多有不便,這次他打算多備些一次性用品,覺得這樣更加貼合駐訓實際。

這段小插曲,引發了該連連長的思考:從小吳的角度看,確保身體狀況良好才能更好完成各項任務,使用一次性用品能較好保證個人衛生;但從劉班長的角度看,身為班長要對班裡每名成員負責,戰士隨意替換戰備物資,無疑不符合相關規定。

隨後,連長組織官兵圍繞「一次性生活用品該不該帶」的話題進行討論。對此,官兵們也有不同看法——

有的官兵感到,在駐訓周期明確的情況下,個人物資可以按需調整,沒必要過於教條。下士小李說,駐訓期間,官兵前出執行任務的陌生地域有荒漠也有叢林,往往最難解決的就是水源問題,有時甚至要到幾十公里外取水。有些地方氣候潮濕,進入雨季後衣服很難晾乾,還容易發霉發潮。官兵貼身衣物不常換洗的話,容易患上皮膚病。

更多官兵認為,戰備物資清單是經過多次實戰檢驗的操作手冊,決不能缺項漏項,任何缺失都可能給練兵備戰帶來影響。於班長回憶,那年秋天,某兄弟單位執行跨區駐訓任務,由於駐訓地是「秋老虎」天氣,個別官兵圖省事,沒有帶齊保暖衣物。哪知任務中途突遭雨雪,有的官兵因此患上重感冒,影響了任務進程。

這個話題也引起了營黨委的重視。營隊會議室,該營彭營長也加入了討論。

彭營長調出前期勘察的作戰區地圖:盤旋的山路、密集的山林、陡峭的崖壁,每個地理要素都被納入考量。「假如遭遇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後勤保障被切斷後如何保障自身生存」「如果上級一聲令下,要求部隊跨區轉進至千里之外執行任務,我們是否有應戰的底氣」「有的駐地交通不便,無法接收快遞,一些物資在出發前就要盡量備好」……

隨着想定分析層層推進,官兵們發現:戰備物資的配備標準,是一代代先輩在炮火硝煙中總結形成的,只要這些物資齊備,就能應對大多數突發情況。

「駐訓同樣需要保障生活,一些現實困難確實不容忽視!」討論中,兼職衛生員小張拿出一張用藥記錄:去年駐訓期間,由於野外環境潮熱、衣物潮濕,不少官兵患了皮膚疾病……

「生活用品如何帶,根本的唯一的標準,就是看是否有利於提升戰鬥力。」彭營長結合相關規定要求向大家明確:戰備物資是保障部隊戰場能打贏、能生存的基礎,必須按要求帶齊帶夠。其他有利於保障生活、提升戰鬥力的個人用品,可以結合任務實際適當增補。在此過程中,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處理好「利於戰備」和「方便生活」的關係。

隨後,營隊廣泛收集整理官兵的意見建議,對戰備物資攜帶方案進行了完善:攜行包內,戰備物資一件不能減,但允許官兵攜帶更為便捷的個人生活物品;針對野外用水緊張的實際,提前預置一次性碗筷和可降解塑料袋,減少餐具清潔和攜帶煩惱;針對雨季山林潮濕特點,採用真空防潮袋保存衣物,利用便攜式摺疊衣架晾晒衣物……

一個傍晚,該營車隊整裝出發。看着步伐整齊、口號嘹亮的操作號手,彭營長很是感慨:「只有緊盯時代發展變化和使命任務要求,一切對標戰鬥力標準,不斷改進完善攜行物資,才能真正提升部隊戰鬥力。」


(解放軍報·中國軍號出品)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老年人別再忙着存錢了,拿出50%的存款換成這4樣東西,比存錢靠譜 - 天天要聞

老年人別再忙着存錢了,拿出50%的存款換成這4樣東西,比存錢靠譜

在當代社會,退休後的老年人面臨著怎樣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財富和保障生活質量的問題。傳統的觀念中,許多人選擇了存錢以備不時之需,但這僅僅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實際上,老年人應該從更寬廣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的財務規劃,有業內人士提醒老年人,別再忙着存錢了,因為只存錢不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