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參加聚會,大家聊起了當初給娃取名的點滴。
過程中,有兩位女性朋友的分享,讓人感慨。
其中一位姓林,她說自己的孩子叫「陳予安」,「予」是自己名字的諧音,「安」是孩子爸爸的願望,希望孩子平安。
另一位朋友提起給兒子取名這件事,卻滿含失落與不甘。
她說當初是公公翻了字典,直接拍案決定,說是按照輩分來定的,自己提意見,還被婆婆說是不懂規矩。
兩者相比,令人唏噓。
其實,給娃取名這個事情,就像是一面鏡子。
有時,照見的不僅是文字組合,更藏着婚姻里最真實的溫度。
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
家庭權力結構,會通過取名儀式具象化。
所以,一個女人是不是嫁對人,往往通過孩子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基本上八九不離十。

01.隨母姓:傳統圍牆裡開出的「愛之花」
雖然說時代一天天在發展,但顯然,從古至今的一些鐫刻在基因里的傳統,很難在一朝一夕間被打破。
就比如在孩子取名這件事情上,就是如此。
雖然在法律層面上,孩子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
但是時至今日,能夠允許隨母姓的家庭,仍然是少數,甚至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也正因如此,那些能夠讓孩子跟媽媽姓的家庭,才顯得彌足珍貴。
也更能說明,媽媽確確實實的嫁對人了。
因為這種選擇,不單單表明了孩子爸爸和婆家,對媽媽的重視和寵愛。
而且,他們擁有開明的思想觀念,並且敢於打破傳統的壁壘,不被世俗所左右,就是
所以說,如果孩子隨母姓,那麼媽媽的地位一定超然。
而且,在隨母姓的背後,也一定是丈夫把妻子置於家族壓力和世俗觀念壓力之上的珍視。
若是這個幸運者是你,那麼你也務必還以同等的珍惜。

02.姓名「聯名款」:婚姻里的榫卯結構
大家都說,婚姻的質量,藏在細節點滴之中。
其實,從取名這樣的事情,也能看出一二。
就比如現在有不少的孩子的名字,都採用了「父親名字」和「母親名字」相互融合的方式。
而這種取名方式,往往也能映襯出媽媽是否嫁對人的真相。
因為,只有嫁對人,夫妻關係才足夠和諧,在一些重大的事情上,才會聽取對方的意見。
也才能一起有商有量的,完成一些美好且重大的事情。
這種取名方式,像極了榫卯工藝,不用釘子,就可以嚴絲合縫。
而那些會特別凸顯和媽媽相關的孩子名字,大多在其背後,都有一個十分寵愛妻子的丈夫。
他們互敬互愛,相濡以沫,處處彰顯自己的幸福。
當然,也更願意在孩子取名這件事情上,撒一把「愛的狗糧」。

03.消失的媽媽,名字背後的權力密碼
之前看過一個論壇的6000+投票。
根據投票顯示:37%的媽媽後悔沒爭取孩子的取名權,而其中68%伴隨產後抑鬱傾向。
其實,之所以如此,我們很容易理解。
就比如這其中的一個「爭」字,就在告訴我們女性在家庭權力中的失位,以及失位背後,那些不被重視的生活點滴。
說簡單點,當孩子的名字,完全體現父系意志,絲毫不顧及媽媽的想法和意見的時候,就說明媽媽正在遭受某些不公正的待遇。
甚至說,生活里也許經歷着一系列的隱性壓迫。
當然,有的媽媽也許覺得這種事情無所謂,或者信任自己的老公,那就不在這種類型的探討範圍之內。
但是,如果有這樣的意願,卻被忽視和打壓,或者說視而不見,那麼這就是一種不被愛的外放信號。
由此可見,嫁對人這三個字,就無從談起了。

網上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
孩子的名字,是愛的「活體標本」。
換做以前,我可能會嗤之以鼻。
但看到了太過婚姻的故事,我才慢慢發現:
在婚姻中,任何細節與小事,都可以被無限放大。
因為那些故事裏,藏着愛與不愛的痕迹。
就比如孩子的名字,就跳動着婚姻的脈搏,可能是尊重、共創、攜手共進,也可能是忽視、嫌棄和遺憾。
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
幸福的孩子,從出生那刻,就帶着父母相愛的證據。
而一個女人,是不是嫁對人,也能從給孩子取名這件事情上,看到真相。
最後,也想問問大家,你的名字里,藏着怎樣的故事呢?你有沒有嫁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