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中華四夷?四夷來朝又是怎麼回事?

在古裝劇中,我們以中原民族自居,以天朝中心自居,耳熟能詳的「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這句話來形容王朝的強盛;又有「西戎」「南蠻子」來形容那些粗俗的外人,那麼這些都是什麼意思喃?



何為中華四夷?

我們經常稱自己是中原人、華夏民族,簡稱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華夏又稱"華"、"諸華"、"夏"、"諸夏"、"中夏" 。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先人為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自稱,又稱中華。據史書記載,在"三皇五帝"之中,"五帝"的首位就是黃帝,所以,後人就把黃帝稱作了華夏族的始祖。

漢朝以後又稱漢人,但是華夏這個稱謂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續。二十世紀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稱謂是"華夏人"。比如漢朝多以"華夏人"自居。而明朝既以漢自居也以華夏自居,兩個詞為同義詞。總之,漢族和華夏族作為整體族稱是自從漢朝最普遍的。


中原,是指河南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宜,雨量適中,土壤肥腴,故較早即進入城廓農耕社會,地稱為中國,人稱為華夏。

那麼中華四夷就是指: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中國戎夷,四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夷字有多重含義,其主要意思是"平"。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夷字"從大從弓"。據說東夷人最早發明弓箭,擅長射箭。 因此有所謂"東夷"為東邊的弓箭手說法。傳說和古典文獻記載認為射去九日的后羿是東夷領袖。


東夷:東夷又稱夷,最早是和炎黃相對的一個部落,是華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周朝時變成古漢族對東方非華夏民族的泛稱,非特定的一個群體,所指代的概念隨着中原王朝疆域的變化而屢屢變化。距今4600至33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東夷骨刻文中已經發現了類似人背弓形的"夷"字,"從大從弓"有了原始依據。

夷又有諸夷、四夷、東夷、西夷、南夷、九夷等稱。隨着東夷與華夏的融合,漢朝之後,東夷後來變成對日本等東方國家的泛稱。


南蠻:」南蠻"一詞在古時泛指長江流域以南地區,隨着中原政治經濟文化的持續擴張和影響,隨着中原大一統的政治格局和地方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融合,"南蠻"的地理區域實際上已經囊括了整個東南亞。

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複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佈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百濮族系分佈於今湖南、貴州一帶,巴蜀族系分佈於今四川、重慶一帶。現今南方的少數民族大多由南蠻民族演變而來現在大多分佈於四川瀘州一帶。又稱南蠻、荊蠻、荊越、揚越、百越等。

西戎:西戎的稱謂最早來自於周代,在滅商以前,主要用來稱呼周原附近與周為敵的各部落,其勁敵集中於周原以西隴山地區,故稱為西戎。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國家。

應劭風俗通義》說:"戎者,凶也。"古本《竹書紀年》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詩經》中常有周朝與西戎戰爭的史詩,比如"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秋早期,戎勢力很盛,中原諸國受其威脅較嚴重,即使晉、齊等大國也經常要遭到戎的侵襲。從春秋中期開始,華夏各國有了較大發展,特別是通過稱霸而相互聯合,增強了對戎族的防禦能力,不少的戎族漸被華夏所征服。秦滅西戎,楚國吞併數量甚多的蠻人或濮人的小國。由於各族長期和華夏聚居在一起,不斷相互影響,文化禮俗等方面的差別日趨減少。

戰國時,義渠、大荔等與秦相接諸戎,自春秋以來逐漸並滅於秦。林胡、樓煩並滅於趙。而山戎不復見於史,東胡有其地,燕卻東胡設北邊與東北五郡。故戎或往往與胡雜處,名稱也往往相混。

北狄:狄作族稱,《春秋》所記始於春秋中葉,但《國語·鄭國》於西周末已有狄的記載。這是中原諸夏對北方一些部落與國家的稱呼,不是他們的自稱。這時晉獻公在位,與狄人的關係錯綜複雜,但戎與狄常常混稱。整個春秋時期的狄與戎,都與炎黃集團,有相當深的淵源關係。


春秋中葉以後,狄與戎在地域上有明顯的不同,但整個春秋時代,乃至戰國中葉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稱,有些部落仍兼有戎與狄兩種稱號。這種情況以及春秋北狄諸部的姓族,陝北、山西、河北諸地的戎狄文化遺存,都說明春秋時期的戎與狄只是地域分佈有明顯區分,族類卻比較接近。

進入戰國,他們有一部分當胡人南下後已融入胡人之中,成為匈奴的重要來源之一。戰國晚葉,胡人興起,匈奴最為強大。戰國末年及秦漢以後中國古代所稱北狄,都是指胡人、東胡族系各民族。


四夷來朝:四周的國家都以這個國家為中心,對這個國家俯首稱臣,每年都要向這個國家納貢。每年很多國家派出使臣到這個國家來朝拜我國歷史上出現這種情況的王朝當屬唐朝最盛。

資治通鑒記載:貞觀七年十二月甲寅。上幸芙蓉園,戊午還宮。從上皇(指唐高祖,當時已讓位。)置酒故漢未央宮。上皇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蠻酋長馮智戴詠詩。後四夷稱臣,奉大唐為宗主,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意為天下共主。唐朝首都長安、東都洛陽都是國際化大都市,城中不僅有大量外國使節,還有各國留學生,以及大量做生意的胡商,長安180萬人口中,有10多萬外國人。

唐朝幅員最遼闊時,重新收回西域,滅高句麗、東突厥,統一草原各部,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等民族都成為大唐的子民,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國成為藩屬,天竺、大食、波斯、拜占庭等遙遠的國家也紛紛派出使節出使唐朝,萬國來朝的盛況精彩紛呈。

詩仙李白寫寫下《明堂賦》,賦的最後是一首描寫武則天在洛陽宮明堂,接見萬國來使盛況的詩:四門啟兮萬國來,考休徵兮進賢才。儼若皇居而作固,窮千祀兮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