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軍銜制,開始於1955年,但是到了1965年的時候,實行了10年的軍銜制被宣布取消。後來,隨着我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也逐漸意識到,軍銜制是現代軍隊建設的必然趨勢,我國軍隊的軍銜制也在1988年得到了恢復。那麼,當初為什麼會取消軍銜制呢?又是怎樣取消的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軍銜制的制定,涉及到軍隊管理和建設的方方面面,當初在1955年實行軍銜制的時候,由於經驗和操作上的問題,其實在很多方面是不太成熟的,這也就成了1965年軍銜制被取消的內部原因。主要體現在了以下幾個方面:
1955年授銜
一、照搬蘇聯經驗,理論準備不充分
在實行1955年軍銜制之前的準備階段,由於我們之前並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基本上就是根據當時的蘇聯顧問提出的方案進行研究的。
當時,我們的主要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具體的操作層面上了,而對於實行軍銜制的原則、作用等理論方面的研究則比較匱乏,而蘇聯方面也不願意提供這方面的幫助。所以到了1955年實行軍銜制的時候,人們也只是比較關注軍銜如何確定,如何分級,而對於軍銜制的實際作用和意義的認識則比較模糊。
由於認識上的不充分,在軍銜制實行以後,對於全軍自覺執行相關的條例其實是很不利的,也妨礙了軍銜制的實施,並且留下了隱患。從以後的實踐中也表明,只有先從理論上進行深入地研究,搞清楚軍銜製為什麼在軍隊的建設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才能使它發揮出真正的作用。
1955年授銜
二、軍銜條例設置上的不完善
1955年軍銜制由於準備上比較倉促,在以後的實行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問題。
一方面,在軍銜的晉陞方面存在缺陷。在當初評定軍銜的時候,由於太過倉促,對以後的晉陞工作並沒有制定一個具體的實施辦法。這就造成了有的人職務晉陞比較快,但是軍銜無法得到相應的晉陞。由於職務的晉陞和軍銜的晉陞是兩套獨立的體系,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所以也造成了軍銜制實行的那十年,軍官們的軍銜晉陞沒有一個可以參照的依據。
另一方面,軍銜體系和其他等級制度存在的衝突。當時我國的軍隊等級制度比較複雜,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體系,分別是職務、級別、軍銜。這三個體系是相互獨立且還有着聯繫。軍委也曾經考慮過取消職務體系,但後來也沒有實行,這就造成了這三種體系長期並存,面對這些複雜的關係往往顧此失彼。
其次,軍銜制度還存在一些其他缺陷,比如:在軍銜的定級過程中存在普遍定得比較低的情況,在待遇方面提高不大,對女軍官評定比較嚴格,關於技術軍官的定級比較死板,軍銜種類比較複雜等等。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非議,也降低了軍官們對於評軍銜的熱情。
三、相關配套制度不完善
軍銜制的實施,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的領域方方面面,需要大量的配套制度和改革,這些制度有些是思想性的,有些是硬件方面的。這些配套制度是否到位,關係著軍銜制的實施是否會成功。
比如在和平時期,部隊需要大量文化素質較高的幹部,這就需要從各級軍校向部隊輸送幹部。但是,當時我國的軍事院校遠遠達不到這一要求,許多軍事院校發展還很不平衡,而且部隊對選送士兵上學還很不積極,院校招生都很難完成。
另一方面,部隊上還存在排擠和歧視知識分子的現象,許多知識分子幹部在授銜的時候評級過低,這也影響了知識分子參軍的積極性。
再比如軍官的退休制度,按照當時的規定,現役的軍官在達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應退休,或者轉業。但這些都需要有相應的配套制度,比如住房、醫療等方面的配合。但是當時我國還沒有建立退休制度,軍隊也無法單獨實行退休制度,這就使得大量本來應該退休的軍官仍然留在了軍隊。據有關統計,當年在我國部隊中,超齡的軍官就佔到了總軍官數量的14.5%,那些即將超齡的軍官則更多。
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軍銜制的實施,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於所需要的條件,則需要長時間的準備。由於當初準備上的不充分,在軍銜制實施以後,出現了大量問題,以至於讓軍銜制並沒有很好地融入軍隊的組織體系和建設當中,軍銜制也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很多麻煩和非議。
四、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除了上面介紹的內部原因之外,軍銜制的取消還受到了外部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在1955年實行軍銜制以後,我國開始了進一步改革社會生產關係。當時毛主席認為在社會分配方面還存在着資本主義社會殘留,需要在改革中予以破除,而剛剛實行的工資制和軍銜制也被劃入了資產階級法權的範圍。
在當時,毛主席提出了要恢復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的傳統,要「把資產階級思想作風那一套化掉」,他指出,在過去沒有「花」(軍銜),照樣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現在發薪水了,有了「花」都要分什麼將、校、尉,結果是脫離了群眾。
毛主席這些否定軍銜制的言論一發出來,立刻就在部隊中引起了廢除軍銜制的動議。
在北戴河會議上的毛主席
到了六十年代,對蘇聯的認識已經變成了修正主義,毛主席也非常關注軍隊中的反修進展。因為軍銜制當初就是幾乎完全照搬蘇聯,這也加大了對軍銜制的否定。在1963年的一次講話中,毛主席又一次提出:
我們過去沒有什麼元帥、將、校、尉等的稱號。軍官與戰士一樣。但是後來就有了很多稱號,衣服也比士兵好。我看這樣不好,還是和戰士一樣好。不靠元帥、將軍稱號吃飯。
1964年8月,毛澤東召集賀龍、羅瑞卿赴北戴河彙報軍隊高級幹部減薪問題,討論中,賀龍建議:
「是不是連軍銜一齊取消算了?」
毛澤東立即回答:
「取消!搞掉那塊牌牌!我早就想搞掉它」
羅瑞卿回京後經向林彪請示得到同意,即開始在全軍啟動取消軍銜制的程序。之後,中央軍委就開始研究落實取消軍銜制的辦法。11月,中央軍委辦公廳向全軍徵求取消軍銜制的意見,說:
「我軍的軍銜制度,是照搬蘇聯和其他國家的。過去沒有這種制度,也一樣打勝仗。實踐證明,這種制度不符合我軍的優良傳統,它是一種資產階級法權,等級表面化,助長了個人名利思想和等級觀念。不利於我軍革命化建設,不利於同志之間、上下級之間和軍民之間的團結。同時增加了各級黨委和政治機關不少繁瑣事務。」
隨後,在全軍上下徵求意見,一致同意中央軍委對軍銜制的看法,贊成廢除軍銜制,並且都提到親身經歷的、得到戰爭檢驗的「成功經驗」——沒有軍銜制的我軍打勝了有軍銜制的國民黨軍、日本軍和美國軍,也能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與朝鮮人民軍進行聯合作戰,戰爭的經驗足以反覆證明軍銜制沒有多少作用。
在取得全軍一致同意後,1965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取消軍銜制的決議。
五、反思
其實,現在看來,當初完全否定軍銜制,並把它當作官僚主義、脫離群眾,似乎是把軍銜這個概念嚴重化了。軍銜制度雖然是誕生於資產階級的軍隊,但它只不過是一種軍隊的管理方式,資產階級可以用,無產階級同樣可以用。
同時,現在的經驗也表明,軍銜制並不一定就會破壞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的傳統。在軍銜制存續期間,過去舊的思想習慣時常阻礙軍銜制的實施和完善;同時,對實行軍銜制後如何繼續保持官兵一致,防止官僚主義和官本位現象則重視不夠。這些問題損害了軍銜制的作用,影響了對軍銜制的正確認識。
需要指出的是,1964年,鑒於《軍官服役條例》得不到執行,軍隊幹部管理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軍委、總部提出加強《軍官服役條例》的落實,把軍銜制完善起來,並提出:
1964年全軍幹部工作以貫徹執行《軍官服役條例》為中心,積極地做好選拔培養接班人和選拔基層幹部的工作。今後軍官軍銜晉陞,按照《軍官服役條例》規定執行。從1964年開始,爭取用三年左右時間使幹部工作基本達到《軍官服役條例》的要求。
這是軍委、總部在研究改革軍官薪金制度的同時對軍銜制的態度。這說明,儘管軍銜制由於內部原因存在種種問題,但是軍隊原來的想法還是要完善軍銜制使之發揮作用。而毛主席提出取消軍銜制後,軍銜制度的命運迅速發生逆轉。
由此可以看出,取消軍銜制是在特殊的社會環境、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作出的決定。在這個過程中,外因起了主要的作用。
內部與外部兩個方面原因的相互作用還表現在:
一方面,軍銜制本身的缺陷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給來自外界的否定軍銜制的觀點提供了依據,使軍內、軍外在取消軍銜制問題上比較容易地達成共識;另一方面,社會主義革命的政治理念與社會環境等外部因素不利於軍銜制的實施,對逐步完善與加強軍銜制處處掣肘,也逐漸消磨了全軍對軍銜制的期望與熱情。
總之,由於軍銜制度不完備,實施中存在很多問題,沒有表現出利於軍隊建設的必不可少的作用,加上指導思想等因素造成對軍銜制的否定認識,在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下,軍銜制終於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