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2020年12月15日08:05:10 歷史 1161

如果要問我國近代最讓人痛心的戰爭損失有哪些,那麼圓明園遭劫掠和焚燒一定能夠高位上榜。這座美輪美奐的中華皇家園林一夕之間被破壞殆盡,在整個清朝歷史的發展上來看都可以稱作奇恥大辱。

但是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慘禍,面對皇族被外邦人踩在腳下的顏面,當時的清朝重臣曾國藩和左宗棠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應,今天就從這段歷史中看看古人的愛國情懷究竟有多深吧。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 天天要聞

咸豐十年的圓明園,是清軍與英法聯軍對峙的犧牲品

圓明園遭難不僅是財帛動人心

對於火燒圓明園的過程,世人的第一反應是劫掠,似乎這場持續了十天、遭受了兩次暴行的園林就是因為其中的奇珍異寶才被這些惡霸盯上了一般。可是只要稍加探究不難發現,劫掠並不是英法聯軍最初的動機。

圓明園事件發生在咸豐十年,這一年清朝與外族進行了一場大戰,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 天天要聞

這下諸位看官可能已然心中有數了,這場由英法牽頭髮起的、以「貿易不公」為借口的戰爭,從一開始就有着別樣心思,而圓明園則只是這次戰爭中的一環,在清朝軍隊與英法聯軍的對峙中成了那個不幸的犧牲品。

咸豐十年十月六日,經過休整後糧草充足的英法聯軍在時任俄國駐清朝領事伊格納提耶夫的「幫助」下獲得了一張精確而完整的北京城地圖,又得知超過萬人的清軍已然從圓明園撤離。

也就是說這座皇家園林里只剩下了財寶、少量軍隊駐紮以及沿着圓明園方向向北撤離的咸豐皇帝等人。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 天天要聞

比起劫掠財寶這種「不着急」的活計,英法聯軍的指揮官其實更希望殲滅那隻撤離的清軍,最好能夠直接將咸豐帝和一眾皇親甚至大臣一併捉拿,據線報得知,這些人如今駐紮在距離圓明園不遠處的村落中,這就讓圓明園的遭難更加逃不掉了。

因此第一次進軍圓明園並非以劫掠為主,而是一場在情報明晰的情況下,英法聯軍對清軍實施尾隨攻擊的軍事行動的自然結果,就連恭親王奕訢也曾在奏摺中承認與英法聯軍發生過遭遇,稱:「敗兵紛紛退至圓明園,夷匪亦銜尾而來」。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 天天要聞

皇家顏面掃地的圓明園事件

圓明園在十日的時間內兩度遭劫掠,但除了財寶的損失,這更是一場讓大清朝和整個皇族顏面掃地的事件。

遭受英法聯軍的追擊無論發生在京城以外的任何地方,可能這些自欺欺人的皇族都還能夠粉飾太平,然而此番被外族攻入京城,使得皇帝被迫出逃,圓明園作為從康熙時期便開始修建,歷經幾代帝王才最終建成的萬園之園,代表的是整個皇族的尊嚴。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 天天要聞

可是無論是皇帝的出逃還是圓明園的遭劫,都像是將大清皇族的臉面生生踩在了腳下,對於後世來說,失去圓明園是歷史的重大遺憾,是國貧家弱的過去,然而對於當時的人,則更是真切的心痛,但清朝的官員卻似乎並未有志一同的對此暴行產生同仇敵愾的情感。

當時,被我們後人稱作「晚清四大中興名臣」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四人中,張之洞仍在為做官實現抱負而奮鬥,「兩江總督」曾國藩應該是官位最大、最受帝王倚重的一位。

左宗棠此時好歹也有個「四品京堂候補」的身份在曾國藩身邊當差,而作為幕僚的李鴻章暫時還不夠看。可是曾國藩與這位讓他十分賞識的下屬左宗棠之間,對這件事的想法和反應卻大相徑庭,這裡也能看出二人為何在之後關係一度分崩離析了。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 天天要聞

「肱骨之臣」曾國藩的政治考量,對內對外兩幅面孔

曾國藩對火燒圓明園的看法

「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傷毀我宗廟社稷,目下在上海、寧波等處助我攻剿髮匪,二者皆有德於我。我中國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這是《曾國藩傳》中曾國藩自己對圓明園事件看法的一段記載。

在這位被稱作「國人精神之典範」的人口中說出這樣的話,令人既震驚又憤怒,這還是一個食君之祿,分君之憂的一國臣子應當有的態度嗎?

簡單翻譯一下這段話中曾國藩的態度就是:雖然英法聯軍確實毀了圓明園,但是這些只是小事,別忘了英法聯軍可是在上海和寧波等地幫我們打過太平天國的,毀個園子又不會傷害大清的江山社稷,所以我們不應該為這些小節而忘記他們對我們的幫助。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 天天要聞

最終,曾國藩得出了英法「有德於我」的結論,將火燒圓明園這件令社會震蕩的大事就這樣一筆帶過了,可這種所謂的大國氣度卻實在讓人難以苟同,而圓明園又真的只是小事嗎?

我們已經從戰爭的起源和火燒圓明園的動機上知道了當時的英法聯軍根本不是為了財寶才向圓明園進軍的,此事雖然沒有達成其最終活捉皇帝和重臣的目的,然而為了進入圓明園,通過嚴刑拷打逼問百姓、沿途殺害抵抗的軍隊也是不爭的事實。

甚至在六日當天進軍之後,對圓明園進行了第二次劫掠,最終以焚園作為了結局。對於這場暴行,英法兩軍的官方解釋是「焚毀圓明園只是對清王朝的責罰」,可見劫掠和焚園本就是侵略者對清朝皇室和軍隊的震懾、報復,最後才是求財。

而僥倖逃過一劫的曾國藩卻還在做着英法聯軍是來幫助清朝、敦親睦鄰的美夢,實在是可笑又可悲。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 天天要聞

曾國藩的「有德」之言與其政治理念

曾國藩眼中的小事在大洋彼岸的歐洲也引發了巨大的反響,大文豪雨果那番著名的言論就證明了在勝利者眼中,這場對於圓明園的毀滅性進攻都是一場拋棄文明的暴行。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進行洗劫,另一個放火焚燒。勝利者原來可以成為強盜。勝利者把夏宮的全部財富盜竊一空,並把搶來的東西全都瓜分掉。」就是這樣一場毫無疑問的侵略,為何在曾國藩心中卻被一句「有德於我」就能輕飄飄的抵消呢?

縱觀曾國藩的政治成長曆程不難發現,此人其實並不缺乏忠誠,更不是沒有勇氣。但他的勇氣和忠誠都是對於「自家人」的。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 天天要聞

在面對太平天國的戰爭中,他的堅定和錙銖必較可稱得上令人咋舌,在曾國藩眼中,這些本土勢力才是大清朝的頑疾,那些坐着船漂洋過海的蠻子最終總是要回去的,大清朝依舊能在熬過這段黑暗後回到關上門過日子的舊生活里。

因此他選擇了先藉助外力「安內」,再考慮是「攘外」還是「談判」來送走這些吸血鬼。可見對於曾國藩來說,他並不是多麼喜歡洋人,只是他狹隘的政治觀念里將內亂放在了首位,卻沒想到這群人竟然真的不走了。

這種攘外必先安內的觀念似乎總能將本就殘損的國家變得更加雪上加霜,懷抱這種想法的人也註定了沒有遠大的政治眼光和抱負,而將國家推向了深淵。但就在曾國藩計較內戰的時候,他的屬下左宗棠卻對此事耿耿於懷,完全沒有和他統一戰線的想法。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 天天要聞

同為當朝重臣,左宗棠對圓明園的態度才稱得上「愛國」二字

左宗棠對圓明園事件的反應

圓明園事件發生時,左宗棠還是曾國藩的一位下屬,領着一個「四品京堂候補」的虛職,對洋人有着年輕人特有的敵意與仇恨,乍看之下彷彿缺乏官場上的手腕和圓滑,卻更能讓我們共情。

當時不在京城的左宗棠聽聞圓明園被毀的消息後「悲憤不已,不得安眠」,甚至上書朝廷請求一個軍職,想要帶兵殺回英法聯軍重兵把守的京城,然而這份熱血在當時卻沒能得到已經嚇破膽的諸位大臣響應,曾國藩的態度也相當明確。

這股氣沒有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左宗棠的為官路上與曾國藩不同,如果說前者烏眼雞似的盯着國內這點兒事情,那麼左宗棠卻將自己的矛頭對準了歐洲列強。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 天天要聞

左宗棠對歐洲列強的防備

圓明園事件過去二十年後,左宗棠也坐上了「兩江總督」的位置,和當年的曾國藩不同,他對洋人的態度和二十年前一般敵視而強硬。他掌握軍事大權,不但大肆捐購水雷,甚至布置了魚雷對東南沿海要口進行布防。

在他眼中歐洲列強才是大清朝的心腹大患,這些人的野心和傲慢,以及國人日漸丟失的尊嚴和自信都讓清朝變得越來越卑微,但統治者卻仍然做着大國風度的夢,妄圖以「寬容」和政治手腕、外交手段來感化侵略者,這些都讓他對洋人更加忌憚。

甚至說出:「自古談邊防者,不外守、戰與和。而就三者言之,亦有次第,必能守而後能戰,能戰而後能和,斯固古今不易之局也。」這樣的言論代表他也是「弱國無外交」的思想擁躉,在他為官期間,晚清難得擁有了一段相對安穩的時光,也終於在對外戰爭中嘗到了一絲勝利的滋味。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 天天要聞

小結

如果從政治眼光或者為官之道來說,曾國藩和左宗棠在歷史上都是毀譽參半的人,但僅論對圓明園一事的反應來看,也不難理解為何曾國藩會被百姓稱作「賣國賊」了。

在他心中將國家利益全然量化的行為實在讓人難以得見一絲愛國的情感,常人目睹國家利益受損的憤怒在他眼中用「小事」兩字一筆帶過,尤其對比當時只是個虛銜小官的左宗棠,這位國之重臣的反應未免就顯得過於涼薄了。

因此無論曾國藩政治手腕如何高明,若論愛國一項,只怕遜左宗棠遠矣。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毛主席怒批:賀子珍哥哥行政八級?這不合理! - 天天要聞

毛主席怒批:賀子珍哥哥行政八級?這不合理!

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畫卷中,有一位身影,雖不常處於聚光燈下,卻以堅定的步伐、無畏的勇氣,踏出了一條獨屬於自己的閃耀軌跡,他就是賀敏學。他與毛主席之間,有着諸多不為人知卻意義非凡的故事,而他的行政待遇問題,更是掀起了一陣不小的波瀾。賀敏學出身
崔康熙:克雷桑停賽有一定影響;要在高原球場踢得更聰明一些 - 天天要聞

崔康熙:克雷桑停賽有一定影響;要在高原球場踢得更聰明一些

北京時間5月4日,中超第11輪山東泰山客戰雲南玉昆賽前,山東主帥崔康熙攜球員趙劍非出席了新聞發佈會。備戰情況趙劍非:球隊是剛抵達雲南,賽程很密集,路途很遙遠,隊員們在恢復,以最好狀態迎接新的比賽,希望在客場拿到滿意的結果和分數。崔康熙:這場比賽的關鍵在於恢復和狀態提高,戰術要進行好準備,隊員們要踢得更聰...
巴菲特掌舵伯克希爾60年後將卸任CEO,庫克:認識他是人生中最珍貴的經歷之一 - 天天要聞

巴菲特掌舵伯克希爾60年後將卸任CEO,庫克:認識他是人生中最珍貴的經歷之一

「股神」巴菲特宣布即將卸任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CEO的消息,震驚全球。當地時間5月4日,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伯克希爾年度股東大會上宣布,負責非保險業務的副董事長格雷格·阿貝爾將在董事會批准後執掌伯克希爾·哈撒韋。他表示,董事會計劃於周日(當地時間5月5日)舉行會議。據媒體報道稱,這一消息震驚了...
與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朝肅親王豪格 - 天天要聞

與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朝肅親王豪格

清朝皇帝皇太極駕崩後,因未指定繼承人,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在皇官崇政殿打響。肅親王豪格就是在這場鬥爭中與皇位失之交臂。多爾袞當時,清廷的朝堂上由此形成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一個是以肅親王豪格為首的皇子派,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相貌不凡,英武
王 笛:五四運動,「比勝利更偉大的是中國的覺醒」 - 天天要聞

王 笛:五四運動,「比勝利更偉大的是中國的覺醒」

今天是五四,讀歷史學家王笛《中國記事(1912—1928)》,令人深思,特別是本書第四部「巨人醒來,1919」,講述西方媒體眼中的五四運動——歡呼「中國開始覺醒」。經授權刊出書摘,讓我們一起看看,一百多年前西方人是怎麼看待中國的五四運動的。文|王笛「中國開始覺醒」比勝利更偉大的是中國的覺醒。——美國專欄作家喬治...
蔣少龍:柏林牆、奧斯維辛及多瑙河岸的鞋子 - 天天要聞

蔣少龍:柏林牆、奧斯維辛及多瑙河岸的鞋子

文|蔣少龍人間四月天,正是一年春光好。東歐遺產之旅,德國柏林牆、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布達佩斯多瑙河岸的鞋子紀念碑,歷史不容遺忘。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往者不諫,來者可追,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首先來到柏林牆遺址。清晨的陽光照耀在東柏林的一條大街上,柏林牆的遺址就在這條大街。儘管柏林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