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歷史之戰神李牧,善於等待,一戰而定真名將

2019年09月02日09:52:12 歷史 1984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沒有之一。他深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崇高的威望。他屢次重創敵軍而不曾失敗,展現出他傑出的軍事才能。李牧的戎馬生涯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第二階段抵禦秦國對趙國的攻擊。李牧是戰國末年的趙國賴以苦苦支撐的唯一良將,趙王遷卻聽信讒言讓李牧無辜被害,趙國自毀長城,令人扼腕,真可謂「良將身亡趙亦亡」。

戰國歷史之戰神李牧,善於等待,一戰而定真名將 - 天天要聞

李牧

一、李牧北方戍邊

李牧在趙國北部領兵防守匈奴。他可以自行任用軍吏官員,城市稅收也交到他帳下充當軍費。李牧每天令人殺好幾頭牛供給將士們食用。

大家每天的工作就是:練習騎馬射箭,眾多探子打探敵情,小心把守烽火台,一旦發現敵人來犯,立刻人馬物資入城,堅守不出。

這樣過了好幾年,趙國北部邊境沒有什麼損失,但是匈奴人都認為李牧膽小,趙國的官兵也認為李牧膽小。這事傳到趙王耳朵里,趙王責備李牧,李牧還是不做變動,趙王怒不可遏,就派其他人代替李牧在趙國北部守邊。

咱們來想想,趙王派李牧到趙國北部守邊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守衛趙國北部邊境嗎?李牧在的這些年,趙國北部邊境可有損失?目的不是達到了嗎?人不能為了面子而忘了自己做事的初衷,不是嗎?別人說李牧膽小鬼,他自己在乎了嗎?

新將領上任後的一年多里,他多次率軍迎擊犯境的匈奴人,證明了自己不是膽小鬼。結果呢?不但屢次作戰失利,損失慘重,導致邊境騷擾不斷,百姓都無法正常耕作和放牧了。在趙國北部戍邊目的是什麼?不就是讓北部邊境不受匈奴侵擾、百姓安居樂業嗎?趙王現在才想起了這件事的初衷, 於是派人請李牧復出。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李牧也趁機提條件,讓趙王不要干涉他以後的工作,趙王這時只能答應他了。

由此可見,做事時,不能因為受到外界干擾、情緒波動,就忘了初心、本謀。

李牧重返北部邊境後,繼續和以前一樣堅守,如此數年,邊境安寧。匈奴人內心終究還是覺得李牧膽小畏懼他們。

李牧開始默默備戰,他準備精良的戰車、戰馬,挑選出勇士和射手,全部組織起來長期進行嚴格的作戰訓練。憋了多年的趙軍,早就想上戰場大幹一場了,士氣高昂。

時機成熟之後,李牧大力組織放牧,放牧人遍布邊境田野,匈奴人小股試探入侵,李牧命令佯敗,本就覺得李牧膽小的單于,聽到消息後率領大軍來犯。孫子曰: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李牧用小利引誘敵人,使敵人大舉來犯。敵人來到李牧的主場,李牧設奇陣,指揮部隊從左右兩翼包抄,大破敵軍,斬殺匈奴十多萬人馬,滅掉了代地以北的胡族襤、攻破東胡、使林胡部族歸降,連匈奴單于都逃跑了。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李牧一戰之後,匈奴十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戍邊的目的是不是就達到了!和原來堅守不出一樣,都達到了目的,只是一戰而定的效果更好,因為十多年不需要在邊境養這麼多兵,可以為趙國節省很多錢糧。

李牧深知,什麼時候能出戰,什麼時候不能出戰;他知道要麼就不戰,要戰就要一戰而定。老是打來打去,卻解決不了問題,徒耗兵力錢糧,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說,一戰而定真名將!

戰國歷史之戰神李牧,善於等待,一戰而定真名將 - 天天要聞

李牧

二、李牧抵禦秦國

趙國被秦國侵襲,接連失敗。趙王調回李牧,李牧的邊軍與邯鄲趙軍匯合,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李牧了解秦軍的情況後,也選擇築壘固守,拒不出戰。秦軍將領桓齮也是知兵之人,他知道長期消耗對遠征的秦軍不利,於是就率軍攻打肥下,想對趙軍來個圍城打援。李牧何許人也,會看不清這種計謀?於是等秦軍主力去肥下後,李牧集中兵力襲擊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的秦軍及輜重。桓齮回救大營的時候,李牧設置伏兵,大破秦軍。李牧因此功被封為武安君,對於武將,武安君是很尊貴的封號,秦國的白起也曾被封為武安君。

後來秦軍再次攻打趙國時,秦軍選擇兵分兩路:一路由鄴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邯鄲;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企圖拊邯鄲之背。李牧迅速分析形勢,南守北攻,各個擊破,擊退了秦軍。

李牧作戰時,不務虛名,只求實利。他善於準備,讓自己先處於不敗之地;他善於等待,不等到有利時機絕不貿然出戰。善於等待這點尤其重要,為將者不善於等待是很大的性格缺陷。

戰國歷史之戰神李牧,善於等待,一戰而定真名將 - 天天要聞

李牧

三、名將謝幕,趙王自毀長城

秦國被李牧打怕了,就買通趙國奸臣郭開,散布謠言說李牧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趙王聽到謠言不加查證就派人取代李牧,還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秦軍兵臨城下,趙王卻親佞臣而誅殺無辜的忠誠良將,只過了三個多月,趙國便滅亡了。

趙王自身水平不高,不能識別忠奸善惡。李牧是趙國僅存的良將了,趙王卻聽信讒言,害死李牧,自毀長城,加速了趙國的滅亡。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 天天要聞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明確奮鬥目標形成的團結才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鬥才是最有力的奮鬥」。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確立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提出了「兩個一百年」...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着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