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偶然的機會看了下LOL解說的一個視頻,其中有一個解說以美妙的聲線和動人的外表深深的吸引了小編,她就是解說梓童。
當時自己愣了一些,因為在我們歷史上,「梓童」是具有一定意義的,在古代,「梓童」往往是皇帝對皇后的稱呼以及她們對自己的稱呼。那麼,「梓童」一詞又是從何而來呢?
研究學者對於出處一共有兩個說法。
1、從「子童」到「梓童」
在宋元之前,據古書記載,皇后會稱自己為「子童」。比如《全相平話五種》:「妲己乃問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進寶,近日進得何寶?將來與子童隨喜看之。』」
記載漢朝歷史的《前漢書平話》:「呂后:『子童領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宮下,斬訖韓信也』。」
甚至著名的元代歷史書《三國志平話》中也有記載:「高祖聖旨言:『..寡人去游雲夢,交子童權為皇帝,把三人賺人宮中,害其性命』。」
《全相平話五種》是宋元明三朝著名的民間藝人結合正史和民間傳說,將歷史講述給民間大眾的一種的類似於白話文的書籍,話說《三國演義》的編寫也受到了其不小的影響。
到了明朝時期,大家都統一把「子童」改成了「梓童」。比如《西遊記》「那國王急睜眼睛,見皇后的頭光,他連忙爬來道:『梓童,你如何這等。』」)
2、從「小童」到「梓童」
很多研究學者則認為,「梓童」真正的來歷應該是從「小童」起步的,由「小童」變成「子童」再到「梓童」。
古代有一部著名儒家經典書籍,叫做《論語》,其中有記載:「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說明在戰國時期,君主的夫人就已經叫做或者自稱為「小童」或者「小君」。我們都知道。我國的歷史文明的政治形態是從邦國—王國—帝國逐步轉變的。
到了宋元時期,在程朱理學的進一步深入民間,尤其是受到了皇親貴族的進一步宣傳和沿用,對於「小」這個詞大家都有所避諱,但是又不能不表達它的意思,因為「子」也有「小」的意思,於是「小童」便逐漸衍化成「子童」。
到了後面,權力越來越集中,君主對於人民的統治更加的強烈,對自己的稱呼和皇權的各種稱謂也進一步進行嚴格的限定,比如天子死叫「崩殂」,親王、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妃子或小皇子死叫「歿」,百姓死叫「死」。皇后的稱謂也在改變中,在歷史上,木之貴者為梓,而且梓在古代又是有子的象徵。皇帝的子嗣關乎到國本,是國家至關重要的一環。所以逐漸地,「子童」又開始變成了「梓童」。這大概就是「子」變成「梓」的來歷。
我是阿春,歷史原創作者,堅持分享歷史知識,歡迎大家評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