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以三國演義為基礎,別再說正史上沒有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可以說是神機妙算了,不僅算到了周瑜在赤壁之戰準備用火攻曹操,只欠一場東風,而且還算準了曹操雖然在這次赤壁大戰中失敗,但命不該絕,於是諸葛亮故意在赤壁之戰前的排兵布陣中不給關羽分配任務,然後又用激將計誘使關羽出守華容道,同時立下軍令狀要斬曹操。
就連劉備都看出關羽不會殺曹操,才安排關羽去守華容道,這是諸葛亮故意安排的,目的就是讓關羽還曹操一個人情,然後讓關羽放走曹操,關羽在三國演義中放走曹操與其說是自己的本意,不如說是諸葛亮故意讓他放的。
諸葛亮為什麼要讓關羽放走曹操?
表面上的原因是:諸葛亮曾經夜觀天象,曹操的命不該絕,人當然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和天命,於是諸葛亮就放了曹操一馬,只是象徵性地派出關羽,這個任務還非關羽不可。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如果這個時候殺了曹操,北方就會再次陷入混亂和戰亂,不利於劉備集團的發展,如果孫權知道曹操被殺,肯定會不顧一切地攻擊劉備,奪取整個荊州,而當時劉備集團還沒有站穩腳跟,還沒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和地盤,所以這個時候還得留得曹操的性命,只要曹操活着,對南方的孫權和劉備就是最大威脅,那麼孫權和劉備就會繼續維持孫劉聰明,那劉備就能獲得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期,有利於劉備勢力的繼續發展。
那為何關羽不殺曹操呢?
很簡單,因為關羽為人太過忠義,同時關羽表面看起來孤傲高冷,實際上內心柔軟,吃軟不吃硬,曹操正是了解到關羽這一點,因此在華容道以往日的感情來軟化關羽,以情感為借口欺騙關羽,最終逃過一劫。
曹操用了三個突破口來說服關羽:
1、以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曹操毫不追究為由,讓關羽覺得欠了人情。
2、誇獎關羽是義重如山的人,滿足關羽的虛榮心。
3、在關羽表面表現得很可憐,裝慘來欺騙關羽放人。
別說曹操了,謀士程昱也看出關羽重情有義,需要以情感軟化關羽才能放行,所以曹操最終成功了,關羽不忍心殺曹操,於是放了曹操,同時諸葛亮也達到了目的,一石二鳥之計成功。
如果關羽不放曹操走,真的在華容道殺了曹操,那天下局勢將如何走向?
曹操一死,北方就會陷入混亂,因為曹操在赤壁之戰的時候還沒有完成權力交接,甚至還沒有邁出篡位的那一步,僅僅是統一了中國北方,連西邊的馬超、韓遂等人都還在,南方還有孫權、劉備、劉璋、張魯等勢力,西邊還有馬超及韓遂的關中涼州軍閥十部。
曹操一死,他的兒子就開始爭權奪利,至少曹丕和曹植會在曹操去世後爭奪繼承人之位,兩方勢力肯定會大打出手,兩敗俱傷,會讓曹操控制的漢獻帝也左右搖擺,最終極有可能是曹丕勝出,因為曹丕更像一個皇帝,綜合能力全面,而曹植更像一個文人,重文輕武,政治也不是太懂,不如曹丕。
如果北方開始亂,那麼南方也會亂,首先是孫權就會對劉備下手,要麼趕走劉備奪取荊州,要麼直接殺死劉備,但以諸葛亮神機妙算來說,孫權是殺不了劉備的,因為諸葛亮能算出來周瑜計劃的所有事,而孫權手下的頭號大將又是周瑜,周瑜如果率軍攻打劉備,在三國演義中是無法取勝的。
極有可能是劉備繼續向西逃到益州投靠劉璋,然後劉璋讓劉備去攻打張魯,劉備假意率軍攻打張魯,卻在當地招攬人心,最終劉璋與劉備鬧翻,劉備趁機攻下益州,劉璋投降,而孫權無法進入益州,因為長江天險,和沿途的天險,劉備能夠在益州安心收割,所以劉備就提前佔領益州。
接下來就可能是劉備率軍攻打漢中,擊敗張魯拿下漢中,接着就是劉備開始向東沿長江順流而下,開始攻打荊州,結果是誰也吃不下誰,誰也無法打敗誰,孫權和劉備同時並存的局面將會出現,最終結果可能就是和歷史一樣,繼續維持三國鼎立的局面。
北方的曹丕在打敗曹植後,就會鞏固權力,穩定內部,並開始積極西征,攻打馬超、韓遂佔領的關中和涼州地區,畢竟曹丕的勢力在當時還是算比較大的,再加上曹丕手下仍然是人才濟濟,所以很快就打敗了馬超、韓遂的大軍,不僅統一北方,而且染指整個中國北方地區。
這樣的話,三國鼎立就會提前到來,至於誰能統一天下?答案是:誰也無法統一天下,這是一個兩敗三傷的局面,因為沒有一家的勢力大到可以吞併其他兩家為止,所以沒有人統一天下,如果局勢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的話,仍然沒有人可以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