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晚清同治年間,在西寧府發生了回民武裝暴動 ,首領是馬桂源、馬文義;參加這次運動的人,以回民為主,還有部分撒拉族民眾。當時的西寧府隸屬甘肅,地處河湟地區。這個地區回民暴動的突出特點:一是由教派之爭演變為一場武裝鬥爭;二是參與武裝起事的回眾欲迫使清廷交出地方權力,從而使暴動軍控制了西寧地區。最後,這場動亂被左宗棠鎮壓。
清朝時期,甘肅省西寧府管轄西寧城、碾伯(今青海樂都) 、大通3縣及巴燕戎格廳(今青海化隆)、丹噶爾(今湟源)、貴德、循化4廳。清代的散廳與縣平級。西寧府統轄範圍內部分回民和撒拉民屬花寺門宦,即新教 ;另一部分回民則屬於穆夫提門宦。史載,穆夫提門宦亦稱「大會派」、「臨洮教派」,也有稱為「老教」的。
清咸豐初年,花寺門宦和穆夫提門宦開始發生矛盾。起初新老教派實際並無重大分歧,主要是因為爭奪清真寺而引起糾紛的。乾隆年間爆發的「蘇四十三起義」 ,主要原因是清廷嚴禁新建清真寺。然而舊有的清真寺無法滿足伊斯蘭教信眾舉行禮拜、宗教功課、宣教活動所需,致使不同教派有時不得不擠在同一寺內誦經。那麼多信眾簇擁在一所清真寺內不僅難以伸展,而且難免因教義有別發生爭論,遂引發糾紛,最後上升到肢體衝突、大型械鬥。
老照片
咸豐八年至九年(1858——1859),新老教信眾在丹噶爾廳、巴燕戎格廳發生大規模械鬥,有人員傷亡。1860年12月,署理西寧鎮總兵馬本源麾下撒拉族小軍官馬文義(即馬尕三)(鐵馬讀史頭條號)趁軍費困難而開始裁軍之際,在巴燕戎格廳率回勇起事,旋即帶領叛軍與花寺門宦信眾攻打西寧南川的穆夫提門宦信眾。 馬文義還趁機督眾攻擊與回民屢有衝突的西寧漢人民團,事情越鬧越大。
1861年2月,花寺門宦和穆夫提門宦在西寧發生衝突,有傷亡。《欽定平回方略》記載,新老教信眾發生衝突後,西寧知府朱百川將兩教教首召、頭目集召集至府衙調解,宣稱:
「遵照舊章,不得添建禮拜寺,亦不得分別新老教,責成回民總約隨時稽查」。
朱百川的訓話,除了重申舊章——「不得分別新舊教」,強制花寺門、穆夫提兩教仍舊在一寺內從事宗教活動之外,啥問題都沒解決。
上色修復老照片
由於西寧地區新老教爭愈演愈烈,已經上升至「武鬥」級別,未及清廷對該地區的統治,當時的陝甘總督樂斌派兵彈壓。清軍雖未與當地回、撒拉民眾接仗,樂斌卻一再捏造、謊報戰功,經人舉報,清廷派員赴西寧密查,將樂斌革職, 遣戍伊犁,任沈兆麟為陝甘總督。
1861年11月,沈兆麟「新官上任三把火」,立功心切,親自趕到西寧府碾伯縣,指揮清軍官兵征剿盤踞巴燕戎格廳的撒拉軍 ,途中被撒拉軍伏擊,慘遭大敗,兵勇死傷不少,沈督率殘兵敗將倉惶退回西寧,旋即又狼狽返回蘭州,向清廷「自請議處」。
《清實錄·穆宗實錄》記載,1862年6月,沈兆麟再次率軍至西寧進剿。據他向清廷奏報:
「連日大小五六十戰,斃賊四千餘名,焚毀回庄多座,該匪被剿窮蹙,該喇嘛百戶及總約馬桂源率領十三工頭人六、七十名,並撒、回三百餘人,至代理巴燕戎格廳通判王錫文處,跪求投誠」。
老照片
沈大人又在謊報軍情、自誇其功。實際情況是馬文義、馬桂源盡量避開清軍鋒芒,實行韜晦之計,假意接受招撫,詭稱罷兵息戰,沈兆麟在奏報中無疑誇大了他的戰功。
在率軍鎮壓西寧回亂期間,沈兆麟還一本正經地草擬了一套《甘肅善後章程》 ,以加強對西寧地區的控制。此章程不但對花寺門、穆夫提兩派嚴加限制,而且明確規定招募、訓練「番兵」,即藏兵、羌兵,辦理漢人團練,以震懾回族、撒拉族勢力。沈兆麟天真地以為自己已經將回、撒叛軍鎮壓了下去,便班師回撤蘭州,於1862年7月28日由碾伯行至平番(今甘肅永登)三道溝時,突遇狂風暴雨,還夾雜着冰雹,山洪暴發,陝甘總督沈兆麟和親隨、衛弁37人被呼嘯而下的泥石流裹挾、吞噬。
修復上色老照片
【插圖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