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時期,出於戰爭形勢的需要,我軍陸續成立過19個兵團。編製的增加,讓一些原本能力突出的縱隊司令員,得以有機會再升一步。
不過對於將星雲集的解放軍來說,19個名額還是太少了,部分非常能打且有資格出任兵團司令員的人,最終都遺憾落選,其中又以這六人為最。
他們都是野戰軍極其耀眼的名將,各自出於什麼原因沒能當上兵團司令員呢?
1、二野頭號主力王近山
鄧公曾經評價過:二野在解放戰爭中誰的功勞大?我看是王近山同志。這並非虛言,別看1949年全軍整編時二野有9個軍,其實解放戰爭時期這些部隊大多不在劉鄧的指揮下。
13軍、14軍、15軍原先都是隨陳謝兵團作為戰略預備隊,歸中央直接指揮;17軍長期在華野領導下作戰;18軍很大一部分跟張國華一起建立二線軍區。
只有10軍、11軍、12軍、16軍這四部,無論挺進大別山還是轉戰中原都在劉鄧的直接指揮下。
12軍就是王近山帶出來的原中野四縱,每逢硬仗、惡仗,劉鄧都點名讓王近山率部頂上。該部在二野當中,屬於頭號主力。
但是,在二野組建的三個兵團里,得到鄧公認可的二野第一猛將王近山卻沒能當上司令員。
對於這個結果,王近山最初也有些不理解,他找到鄧公詢問原因。
鄧公回答:你作戰勇敢,指揮能力強,有戰功。但你有一個弱點,就是不太善於團結同志。作為一個兵團司令,更重要的是要能把大家團結起來,在這一點上,你還要繼續進步。
這番話從整體做出分析,稱讚王近山的同時又指出他的欠缺之處,領導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已是給足面子,王近山也不好再多言。
如果二野能多一個兵團,王近山還是有機會,但部隊就那麼多。這三個兵團司令員他誰都替代不了。陳賡不用多說,部隊都是自己帶出來的;
陳錫聯在抗日戰爭時期做過王近山的直屬上級;楊勇麾下很大一部分是原紅一方面軍、八路軍115師、冀魯豫的部隊,解放戰爭才划到劉鄧大軍。論資歷,王、楊差別不大,但部隊淵源楊勇更勝一籌,所以最終王近山只擔任兵團副司令員。
2、二野老資歷王宏坤
作為紅四方面軍的主力軍長、八路軍的首任旅長,王宏坤資歷傲人。但是在解放戰爭中,他卻長期在二線工作。
最初他擔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六縱司令員,副手是王近山。不過王宏坤認為王近山指揮能力要更強,因此主動讓賢、自己返回晉冀魯豫軍區協助領導工作。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兵力嚴重吃緊,晉冀魯豫軍區陸續新組建多個縱隊前去增援,王宏坤是其中的10縱司令員。
他們抵達大別山不久,劉鄧首長根據情況下達新指示,要求王宏坤去負責開闢桐柏根據地,隨即桐柏軍區成立、10縱番號被撤銷。
也就是說,整個解放戰爭,王宏坤在野戰部隊任職的時間非常短。
本來王宏坤也還有機會擔任兵團司令員的,渡江戰役前,劉伯承以為敵人會抵抗得很堅決,就考慮過讓桐柏、江漢、鄂豫軍區各自組建一個軍級單位,然後合編為第六兵團。
當時兵團司令員都已經定好,就是王宏坤。可讓大家沒想到的是,國民黨號稱固若金湯的長江防線迅速被擊潰。如此一來,就無需多組建兵團,王宏坤也就沒能再擔任野戰軍職務。
3、三野兩把尖刀王必成和陶勇
在華野當中,粟裕用得最順手的部隊是葉飛一縱、陶勇四縱、王必成六縱,「葉王陶」從新四軍開始就跟隨粟裕作戰,彼此默契很深。
葉飛當上了兵團司令員,陶勇和王必成卻都只是副手,有些可惜。為何齊名的三人會有差異呢?這跟三野的複雜背景有關。
三野是由華中(新四軍)、山東(八路軍)合編而成,山東幹部資歷方面要勝過華中。粟裕也是比較謙遜的人,很多時候都把機會讓給了山東幹部。
因兵力比二野雄厚,三野組建了四個兵團。王建安、陳士榘、宋時輪三個司令員都是山東的。
他們基本都是紅軍軍級幹部、八路軍旅級幹部、解放戰爭很早就指揮超過一個縱隊的兵力,比陶、王資歷更深。
葉飛則是閩東紅軍領導人,比陶、王更能代表新四軍發展線,所以最終陶、王落選。
4、四野一流猛將李天佑
在番號為「東北野戰軍」時期,李天佑地位超越了所有縱隊司令員。四平收復戰時,他指揮一縱、三縱、七縱、獨2師等部共十個師攻城,三縱司令員是韓先楚,七縱司令員是鄧華。
天津戰役時,他指揮一縱、二縱進攻西線,二縱司令員是劉震。
按照我軍的兵團規模,一個兵團三個軍(縱隊),一個軍(縱隊)三個師,李天佑很早就實際指揮超過一個兵團。而東野最早組建的5個縱隊,李天佑指揮過4個,這些榮譽絕無僅有。
四野組建的四個兵團中,蕭勁光、程子華、劉亞樓這三位司令員,李天佑沒辦法頂替。只有跟鄧華競爭一下15兵團,但鄧華在1947年的四平攻堅戰表現更勝一籌,讓野司有了更多考量。
當時李天佑指揮一縱、鄧華縱隊、六縱17師等部共10萬人向四平發起進攻,情報顯示城內守軍在1.5萬至2萬左右,5倍的人數差,大家都以為十拿九穩。
可打起來後才發現,敵人在陣地、火力點分佈上非常聰明,給攻堅造成很大麻煩。而且他們被打完一波又湧上來,似乎源源不斷。
鄧華感覺很不對勁,專門審問俘虜得知,陳明仁已將公務員、警察等機構人員都編入作戰部隊,總體人數已達到3萬多。
情況有變,鄧華認為應立即調一個縱隊增援,以免徒增變數。李天佑卻覺得憑眼下兵力完全可以對付,誰也說服不了誰。
爭論上報到野司後,首長還是尊重攻城總指揮李天佑的意見。可事後證明,鄧華才是對的。由於久攻不下,給了敵人調動增援的時間,最終只能撤圍。
這一戰讓野司首長們認識到鄧華的大局觀,且四野組建15兵團時,大軍已在南下,部隊不再純粹執行軍事任務,還會涉及到建設、政治之類的工作。如此一來,鄧華更合適,李天佑就落選了。
6、四野旋風司令韓先楚
韓先楚很能打,在東北打出旋風司令的威名,力主解放海南島立下不朽功勛,抗美援朝每次抵前指揮都創造佳績。單論作戰,他能位於上將里的前列。
但是,他在資歷上有所欠缺。土地革命時期最高擔任師長,還是1936年5月才出任。抗日戰爭從1941年就返回了後方,少了幾年立功的機會。
東北地區可是從各地區抽調精銳過去的,老資歷一抓一大把,韓先楚這方面確實比不過,所以只能遺憾落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