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阿力米熱
人才爭奪,已進入白熱化。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廣東、浙江、湖南、海南省的領導公開發出了「人才邀請函」。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髮現,各省份的人才引進政策及範圍,與其經濟發展模式密切相關。
廣東作為製造業強省,人才招攬側重於滿足製造業、數字經濟等支柱產業對創新性、技術性人才的需求,廣東推出「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明確目標是努力吸納100萬名高校畢業生;而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則注重就業環境,致力於打造創新創業生態。
作為中部大省,湖南提出要給大學生提供全周期創業土壤;海南則圍繞自貿港建設,制定了「才建功自貿港、人才特派員助力自貿港建設、人才支撐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等「三年行動方案。
若將時間線拉長,隨着經濟形態的變遷,「搶人大戰」已從單純追求人口數量,演變成着招攬創新創業人才。
究竟在搶啥?
先來看看廣東、浙江這兩經濟大省。
通過梳理其招攬人才政策,可以發現,廣東側重於滿足製造業、數字經濟等支柱產業對創新性、技術性人才的需求;浙江則注重就業環境,致力於打造創新創業生態。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側重點與當地的經濟構成緊密相關。
作為製造業大省,廣東目前擁有全部31個製造業大類,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製造業增加值占廣東gdp比重約三分之一。製造業種類齊全、佔比高,就意味着對人才的需求也會大。
與此同時,廣東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階段,推進產業科技創新,同樣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撐。
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東省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上,廣東省委人才辦負責人回答記者提問時也傳達過對人才的渴求。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產業版圖,能否建成具有21世紀時代特徵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決定了廣東能否在未來發展和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廣東目前擁有全部31個製造業大類、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1900多萬戶經營主體、830多萬家企業,對各類人才無比渴求,為人才發展也提供無限可能。」......
在此背景下,廣東提出要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並着眼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需要,把吸聚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產業所需人才作為重中之重。
人工智能 圖源:圖蟲創意
反觀浙江,作為民營經濟發達地區,長期以來高度重視營商環境的打造。因此,在人才招攬方面,浙江也注重打造青年友好型社會,以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當地發展。
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浙江代表團的開放團組活動上,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長劉捷稱,這些年來,浙江大力推動青年友好型社會建設,賦予企業和用人單位更多的人才自主認定權,全力營造最優的人才生態。
據了解,浙江實施的這些舉措也已取得成效。
數據顯示,2024年,浙江全省新增常住人口73萬人,有超40萬35歲以下的青年才俊來杭州創業。「浙江將紮實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高效統籌高能級科創平台的打造、高水平大學的建設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加快形成一批標誌性成果。」劉捷在兩會期間說。
除了廣東、浙江以外,中部大省湖南以及海南也向各類人才發出邀約,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人才政策。
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海南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上,海南省委書記馮飛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正如火如荼,海南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望人才,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有條件為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
從具體舉措來看,海南正構建更加完善的「1+n」人才政策體系,「1」是《海南自貿港人才薈萃之島建設方案》,「n」是人才建功自貿港、人才特派員助力自貿港建設、人才支撐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等「三年行動方案」。
海南城市風光 圖源:圖蟲創意
湖南則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吸引大學生創業,試圖將創業比例從1-2%向國際30%水平靠攏。
據了解,世界著名大學的畢業生創業比例達30%,而這個比例在我國大概只有1%到2%。面對此差距,「湖南希望改變這個局面,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來破這個局,讓全國各地來的大學生背了雙肩包,就可以到湖南來創業。」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說道。
從具體舉措來看,去年,湖南通過出台一系列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建設創業孵化載體、成立創業導師團、開設創業課程、選樹創業典型、推出創業節目等「七個一」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全方位支持,打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湖南破局
觀察各省份的搶人舉措,可以發現,今年「創新創業」被着重提起。
例如,廣東着重強化企業在人才引進中的主體作用,以滿足對創新性、技術性人才的大量需求;浙江則賦予企業更多的人才自主權,致力於打造最優人才生態;湖南提出為人才提供全周期的創業土壤,以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與此同時,這些省份均配合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動和數字經濟轉型,積極推動相關政策落地。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副教授丁長發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各省份再提「搶人才」戰略,不僅是在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對青年人口資源的爭奪,更是對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爭奪。
「近年來,多數省份均提出要發展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以及生物製造、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而這些產業均為人才密集型產業,也會催生出大量初創企業,進而形成人才聚集、創新突破、產業升級的正向循環。」丁長發說道。
醫生與ai接口技術交互 圖源:圖蟲創意
除此之外,中部地區正着力着力改變「孔雀東南飛」格局,推動產業升級與人才引進,湖南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中部大省,2024年,湖南gdp達到了53230.99億元,排名全國第10位。從產業來看,先進制造業是湖南經濟的重要支柱。
數據顯示,2024年,湖南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7.3%,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3.7%,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比重突破50%。與此同時,湖南已成功打造四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居全國第三,中西部第一。
然而,儘管取得了一定成績,湖南仍面臨諸多挑戰。2025年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產業轉型步伐仍需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任務艱巨,新興產業規模相對偏小。這表明湖南在產業升級的道路上仍需持續發力。
除了產業升級的挑戰外,湖南在人口層面也面臨困境。
數據顯示,2023年,湖南全省常住人口為6568萬人,比上年減少36萬人。換句話說,扣除自然增長,2023年湖南流出了15.7萬人。這種人口外流的趨勢也勢必會對湖南產業升級帶來較大壓力。
湖南城市風光 圖源:圖蟲創意
面對挑戰和困境,湖南要如何解決?
丁長發認為,要實現產業升級,就需要加大科技創新和研發投入力度,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而這些舉措背後,都需要人才的支持,尤其是在出生人口減少、中西部人口持續向南方、東部地區聚集的情況下,吸引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近年來,湖南採取了一系列針對性舉措。例如,湖南通過「湘才留湘」計劃,提供創業啟動資金及差異化落戶獎勵,建立「產業鏈鏈長+人才鏈鏈長」雙長制,推動產學研合作,縮短研發周期。這些措施旨在為人才提供更好的創業環境和發展機會。
在人才保障方面,湖南構建了覆蓋青年人才從「落腳」到「紮根」全過程的政策鏈,涵蓋降低落戶門檻、發放生活補貼、優化安居保障等多個關鍵環節。這些政策不僅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也為湖南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這也意味着,通過這些努力和舉措,湖南正逐步改變「孔雀東南飛」的格局,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當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