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文學的浩瀚星空中,《李自成》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星。這部五卷共十二冊、約合330萬字的歷史長篇巨著,不僅以其宏大的規模和深邃的內涵風靡一時,更從一個獨特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小說觀念在現代社會中的複雜變化過程。姚雪垠研究專家詹玲曾高度評價這部作品:「在同時期作品中,《李自成》所描繪的『浩繁而又精密的畫卷』、生動傳神的人物形象、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都是獨一無二的。它以其高超的藝術成就,征服了廣大讀者。」
茅盾先生也曾對這部作品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它是「五四」以來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他評價說:「中國封建文人也曾寫過豐富多彩的封建社會的上層與下層生活,然而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來解剖這個封建社會,並再現其複雜變幻的矛盾的本相,『五四』之後也沒有人嘗試過,作者是填補空白的第一人。」
李自成不是孤立的,而是明、清朝代轉換之際的歷史產兒
《李自成》的開頭,便以崇禎十一年初冬清兵第三次進逼北京城下的緊張局勢為引子,拉開了這部歷史長卷的序幕。崇禎皇帝緊急召見太監高起潛和楊嗣昌,商議如何與滿清議和,全力對付起義軍。這一開篇,便為整部小說定下了基調,也預示着李自成農民起義的必然性。然而,小說直到第四章才正式寫到李自成的出場。前三章雖然沒有直接寫李自成,但卻通過細膩的筆觸,為李自成後來與滿清之間的鬥爭埋下了伏筆。
隨着故事的深入,小說的主要矛盾也逐漸從起義軍與明朝的對抗轉變為大順朝與滿清勢力的對抗。李自成的敗亡,並不是敗給了明朝,而是敗給了清軍的追擊。董之林曾深刻指出:「『李自成』不是孤立的,而是明、清朝代轉換之際的歷史產兒。換句話說,沒有明王朝積重難返的政治危機,就沒有李自成農民起義;沒有李自成農民起義,就沒有明朝的滅亡和清軍入主中原;沒有大順朝的覆滅,就沒有清王朝的一統天下。」這一論斷,無疑是對《李自成》歷史深度的最好詮釋。
明末歷史的「三國演義」
姚雪垠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寫出了李自成悲劇的全局,而不是局部。他不僅描繪了李自成、牛金星、李岩、宋獻策等人被「逼上梁山」、投身農民起義的壯烈歷程,更通過明、清王朝在小說描寫中所佔的分量,特別是對各方人物的着意刻畫,使這部看似表現農民革命的作品,實際上更像是一部描寫明末歷史的「三國演義」。
在這部作品中,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敗之後的種種表現,被作者刻畫得入木三分。他對宋獻策、牛金星的暗地心懷不滿,抱怨他們沒能提前估計到滿洲力量的強大;他對李岩提出帶兵回河南、建立根據地、開闢第二戰場的建議表示懷疑,並用計殺死李岩兄弟。這一系列事件,不僅展現了李自成性格中的多疑和殘暴,也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了那個時代背景下人性的複雜和扭曲。
李岩兄弟之死,讓李自成身邊的謀士人人自危,牛金星全家在襄陽附近的逃走,更是將這種危機感推向了高潮。敗退瑞昌之時,遇部將白旺來救,李自成卻害怕重蹈黃巢遭下屬殺死的覆轍,決意離開白旺,並且拒絕白旺給他分兵。這個決定,直接導致了李自成在通山牛跡嶺被鄉勇所殺的悲劇結局。
李自成與崇禎的對局
《李自成》在塑造李自成形象時,做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有機結合。作者在佔有大量史料、深入研究歷史的基礎上,既真實再現了歷史的生活場景,又能跳出歷史,大膽地虛構某些情節和細節。這種虛構,並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基於歷史事實和人物性格的合理推測和想像。嚴家炎評價說:「小說《李自成》之所以那樣吸引人,正是因為作者在明末農民起義歷史的基礎上運用各種史料,調動一切能夠調動的直接、間接的生活經驗,進行了精心的創造,出色的虛構。」
小說的虛構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對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等作了適當調整;二是合理採納傳說和野史的記載來豐富小說的情節和人物;三是依據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感性經驗來填補歷史記載細節上的空白。這些虛構的情節和細節,雖然並非歷史事實,但從情理上講,卻是可能的、真實的。它們讓小說更加生動、有趣,也更加貼近人性的真實。
在歷史的洪流中,崇禎皇帝像是一葉孤舟,被內憂外患的政治局勢所困。他面臨著如何平息外憂內患、挽救明王朝不亡的艱巨任務。這不僅僅是崇禎一個人的掙扎,更是整個明王朝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儘管崇禎在處理「主戰」與「主和」問題上的思路,不禁讓人想起那「先安內而後攘外」的賣國政策,但姚雪垠在《李自成》這部巨著中,並沒有將崇禎皇帝簡單化為一個反動腐朽的符號。
明王朝的滅亡,似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如果說明王朝必亡,那麼,任何人,包括崇禎在內,都無法也無力回天。他們的任何掙扎,只不過是為這一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提供反面例證而已。從這一角度看,崇禎亡國的悲劇,無疑是一場歷史悲劇。然而,歷史悲劇總得由個人來承擔。崇禎是皇帝,但也是人,一個「生活着的人」。他的喜怒哀樂,他的掙扎與無奈,都被姚雪垠細膩地刻畫在《李自成》這部小說中。
「無中生有」與「添枝加葉」
除了人們常見的去偽存真、刪削集中、提煉加工、鋪陳渲染等手法外,姚雪垠還創造性地運用了幾種虛構的藝術手法。其中,「無中生有」便是其中之一。他把史料上雖有明確記載,但經過認真考證分析後認為實際並無其事,或者純屬子虛烏有的重大事件和比較次要的人物、故事情節,有意地去精心編排出來,濃墨潑彩,描繪得煞有介事。
例如,李自成出場亮相的潼關南原浴血大戰和潛伏商洛山待機重樹義旗的情節,就是姚雪垠「無中生有」的傑作。他把李自成與高迎祥寫成有着「親上加親」的血緣關係,這樣的虛構,既增加了小說的戲劇性,也讓李自成的形象更加立體和豐滿。
除了「無中生有」外,姚雪垠還善於從史實或傳說中尋找蛛絲馬跡的事件,或者一些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情節和細節,只要是小說構思需要,並經過分析推測認為是合情合理的,他也往往拿來為我所用,並加以添枝加葉,展開描寫。例如,小說中大量人物心理活動的生動刻畫,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李自成趁手的兵器花馬劍的傳奇來歷,李自成在商洛山中晚歸賦詩的情景,牛金星北京游上元節題寫扇《子銘》的趣事,宋獻策向李自成獻《推背圖》徽文的情節,以及崇禎帝煤山赴死前殺妻傷女的心理等,都是姚雪垠根據小說構思需要,經過分析推測後虛構出來的。
吳晗:《李自成》只寫三卷就夠了!
姚雪垠是位很有氣魄的作家,他有意把《李自成》寫成一部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因此,他虛構了大量的情節和細節,以便儘可能地展示不同階級、階層、不同民族和地域波瀾壯闊的社會文化生活場景。
上至不同民族帝王將相的宮廷生活、勾心鬥角、韜略權謀,下至山村野民的婚喪嫁娶、求籤算卦,京師氣象、邊塞風光和山野風情,都盡收筆底。還有義軍將士們的日常生活和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慘烈戰鬥,以及文人策士們的心計籌畫和遊樂吟詩,大家閨秀和江湖游醫、藝人的世相心態,也都一一作了藝術虛構和精彩描繪。
姚雪垠用他那支生花的妙筆,描摹出一幅明清之際的社會文化生活的全景圖。這幅圖畫色彩繽紛,氣象萬千,讓我們彷彿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時代,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和人情冷暖。他的虛構,不僅讓《李自成》這部小說更加生動和有趣,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個歷史時代和那個時代的人們。
除了對歷史的深入把握,姚雪垠在進行藝術虛構時,還有另一大優勢,那就是對人物性格設計的胸有成竹。他深知,明末清初的社會矛盾複雜深刻,人物性格多姿多彩。因此,他在塑造小說主要人物時,總是能夠準確地把握住他們的思想性格特徵,使得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無論是李自成的英勇果敢,還是崇禎帝的憂國憂民,都被他刻畫得淋漓盡致,美學價值極高。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吳晗先生當年曾建議姚雪垠:不要過於美化李自成,小說只寫三卷就夠了。但雄心勃勃的姚雪垠並沒有採納這個建議。他選擇了一條更為艱難的道路,那就是將這部小說打造成一部鴻篇巨製。雖然這使得小說的篇幅相對較長,但也因此更加全面地展現了明末清初的歷史風貌和人物群像。
不可否認的是,《李自成》作為一部文學傑作,也受到了作家認識的局限和時代文學思潮的制約。因此,它並不可能是無懈可擊、完美無缺的。在創作思想和藝術表現上,也存在着一些缺憾。但正是這些缺憾,使得這部作品更加真實、更加生動。它像一座高峰和里程碑,屹立在20世紀中國歷史小說的殿堂之中,超越了前人,在長篇歷史小說的創作上作出了全方位的突破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