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國古代最為輝煌的朝代之一,也是封建王朝的巔峰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很多名臣將相,在歷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輝。尤其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貞觀年間,更是名臣將相如雲,取得了震古爍今的成就,被譽為貞觀之治。貞觀年間名垂青史的將相很多,大多都是在李世民從秦王登上皇位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的人。本文要講的褚遂良卻比較特殊,他最初不是李世民的部下,而是西楚霸王薛舉的部下,並且幫助薛舉擊敗了李世民。然而他在投降唐朝後卻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後來還成為了宰相和顧命大臣。
從李世民死敵的部下,一躍成為秦王府的要員,最後成為貞觀後期的宰相之一,褚遂良的一生堪稱傳奇。唐太宗李世民愛才的名聲在歷史上極大,其寬容和虛懷若谷的用人特點也成為後世帝王效仿的對象。因此在李世民手下出身於其敵對勢力的名臣將相極多,其中名氣最大的就是魏徵。然而褚遂良與魏徵的情況不同,他對唐朝的貢獻也沒有魏徵大,卻依然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很多人認為李世民重用褚遂良是因為他的文學才能,因為褚遂良在歷史上是以文學和書法能力出名的,但從史書上看卻並非如此。
褚遂良是隋朝太常博士褚亮之子,其家族來自於河南褚氏,是南北朝以來的門閥世家。雖然不是什麼高門大閥,但出身於官宦子弟的褚遂良從小就得到其父很好的教育,在文化方面展露出極佳的天賦。他師從虞世南、歐陽詢等大家,在書法方面有着傑出的成就,被譽為初唐四大家之一。
褚遂良在唐朝聲名遠播,但其官場生涯並非起於唐朝,而是從西秦霸王薛舉部下開始的。隋朝末年楊玄感叛亂失敗後,隋煬帝楊廣追究相關者的責任,褚遂良的父親褚亮因與楊玄感來往密切而被貶為西海郡司戶。兩年後金城校尉薛舉在據州起事稱帝,自號西秦霸王,拜褚亮為黃門侍郎。
由於褚亮得到了薛舉的重用,褚遂良就水漲船高,被薛舉任命為通事舍人,負責掌管詔命及呈奏案章。李淵攻佔長安後,近在咫尺的薛舉就成為唐朝最大的威脅,於是派出李世民率兵進剿割據西涼的薛舉。經過一番大戰後,薛舉在褚遂良父子的幫助下擊敗李世民,這也是李世民一生中少有的敗仗。薛舉乘勢東征長安,結果在路上病逝,其子薛仁杲繼位。於是李世民再次率兵出擊,薛仁杲剛愎自用,聽不進臣下的意見,最終敗給了李世民。薛仁杲被俘後在長安處決,他的部下都被納入了李世民的麾下。
李世民因戰功被唐高祖李淵授予全面掌管唐朝東路軍隊的文武大權,並允許他在洛陽開府建衙,於是大名鼎鼎的天策府建立。天策府建立後,李世民任命了十八位學士作為他治理地方的重要顧問,褚遂良的父親褚亮、老師虞世南就是其中之二。因為父親和老師的關係,褚遂良也受到李世民的重用,被任命為鎧曹參軍。「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稱帝,褚遂良因為文化方面的能力傑出而繼續被重用。他先後掌管弘文館、出任起居郎,成為唐朝第二代文官中的佼佼者。虞世南去世後,他得到魏徵的推薦,成為李世民的侍書。
褚遂良在唐朝官運亨通,很快就從起居郎升職為諫議大夫,在太子李承乾被廢后因擁立晉王李治為太子,還被任命為黃門侍郎。在唐太宗李世民出征高麗返回後,褚遂良達到了人生的巔峰,被任命為中書令,繼魏徵之後成為與劉洎、岑文本、馬周、長孫無忌並列的宰相。
兩年後李世民去世,臨終前將褚遂良和長孫無忌叫到到身邊留下遺言,並命令褚遂良草擬遺詔,於是褚遂良成為李世民給李治指定的顧命大臣之一。李治即位後,封褚遂良為河南縣公,第二年升級為河南郡公,第三年拜為吏部尚書並監修國史,第四年以尚書右僕射執掌朝廷大權。
可以說從貞觀初年開始,褚遂良在官場上就無往而不利,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成為唐朝第二代官員中最早嶄露頭角,並位極人臣的朝廷重臣。他的崛起給唐朝政壇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力,也成為後來唐高宗永徽年間朝廷政治鬥爭的根源之一。在很多歷史書上,都把褚遂良受到李世民重用歸於其卓越的文學才華,尤其是書法上極高的造詣。但是從史書全面分析來看,這種說法是非常偏頗的。誠然褚遂良的文化造詣極高,李世民也是喜歡書法的人,但說他因此就重用褚遂良為宰相,卻是與事實嚴重不符的。
就當是的歷史背景而言,文化水平高的有秦王府十八學士,書法造詣高的有初唐四大家的另外三位,但他們在政治上都沒有褚遂良如此大的成就,其中就包括褚遂良的父親褚亮和老師虞世南、歐陽詢。而李世民重用的其他宰相如房玄齡、魏徵等人,都不是以文學水平和書法能力著稱的。從這方面看,文學水平和書法能力只是褚遂良進入李世民視野的敲門磚而已,他受到重用還是因為別的原因。結合史書的資料來看,褚遂良之所以受到李世民的重用,與他的出身和政治派系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當時政治鬥爭的需要。
在很多人眼裡,名垂青史的貞觀之治是政通人和的時代,但其實這個時代的政治鬥爭也是非常激烈的。當時政治鬥爭有兩大派系,一方面是南北朝和隋朝傳承下來的門閥士族,另一方面是李世民在貞觀年紀扶持的地主官僚新貴。這兩方面在政治利益上有着很大的矛盾,門閥士族想要保留前朝門閥時代的特權,而官僚新貴則需要維護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和權勢。對於李世民而言,這兩派的鬥爭都是他需要的,但又不能斗得過火。他需要在鬥爭中削弱門閥士族,扶持民間的地主新貴官僚,以形成有序和平衡的政治格局。
從歷史發展來看,李世民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只有扶持民間的勢力崛起,在朝堂之中抑制門閥士族的特權,才能讓國家擺脫歷史周期律的危機。從魏晉南北朝開始,華夏大地四百年的戰亂,短命王朝頻繁更迭,其根子就是在門閥士族身上。如果不能抑制門閥士族,不能讓人數更多的民間人才和地主官僚佔據朝廷,唐朝必然會成為第二個隋朝。這既是李世民解決歷史周期律問題的主要路線,也是他與前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根源。但解決了李建成並不能改變社會的本質,以五姓七宗為首的門閥士族,依然是唐朝初年最大的政治勢力。
李世民選擇褚遂良作為第二代官員的主要培養對象,其關鍵在於褚遂良的身份具有特殊性。從出身上講,他是河南褚氏的子弟,也算是門閥士族的一員。但在門閥士族中,河南褚氏並不是高門大閥,只能算是三四流的小家族。如果按照門閥士族的九品中正制排位,河南褚氏是倒數的。因此在朝廷的官員中,褚遂良與山東門閥的中下層官員走得比較近,並不是高門大閥支持的對象。朝廷中來自高門大閥的官員已經夠多了,但來自底層的卻非常少。李世民後期提拔的馬周、岑文本、劉洎都是中下層官僚出身的大臣。
在門閥士族的勢力中,首推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門閥,然後是以房玄齡為代表的山東門閥,最後才是蕭瑀為代表的江南門閥。這些門閥在朝廷中勢力極大,只是靠幾個從基層提拔起來的官員來抑制是不夠的。因此李世民就想到了分化瓦解門閥集團的策略,提拔低品級的小家族子弟來瓜分大家族的利益,褚遂良就是這種政治思路的產物。讓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分庭抗禮,同時作為顧命大臣,就是為了防止門閥集團動搖新皇帝李治的根基。可以說李世民在臨終前把防範門閥集團的所有辦法都想到了,而褚遂良便是其中的關鍵。
在李世民看來,只要李治按照自己的路線,一步步的提升增加民間人才和底層地主官僚在朝廷中的人數,削弱門閥世家對朝廷的控制權,就能避免唐朝陷入隋朝那樣的窘境。而褚遂良的存在,就是給這些從底層上來的,沒有門閥家族後台的官員們撐腰,避免他們在政治鬥爭中被門閥世家的官員擠出朝廷。當然,李世民也不只留了褚遂良一個,還有許敬宗、李績等老臣都是為了抑制門閥世家而存在的。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這條路線非常的成功,也造就了唐朝的輝煌,但其過程中出現的政治鬥爭和波折並不少。
就褚遂良而言,他其實是辜負了李世民和李治的重用,在永徽年間和長孫無忌合流,成為當時的門閥世家代言人。在永徽年間舊門閥和新官僚之間的政治鬥爭的大爆發中,褚遂良站在了門閥的一邊,成為了唐高宗李治最大的威脅之一。好在李治不愧是李世民的兒子,用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手段,就是扶持武則天當皇后,逆轉了朝局讓唐朝徹底跳出了歷史周期律的陷阱。從這個角度看,褚遂良並沒有成為國家棟樑的覺悟,即便是小門閥出身,也無法擺脫門閥子弟的歷史局限性,最終讓自己站在了潮流的對立面,被歷史車輪狠狠的碾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