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代夫總統打破慣例,不到印度「拜碼頭」,出訪首站放在中國

2024年01月06日17:51:47 歷史 6101
馬爾代夫總統打破慣例,不到印度「拜碼頭」,出訪首站放在中國 - 天天要聞

不久前,在印度施壓下,南亞小國斯里蘭卡拒絕向中國科考船發放今年上半年的停靠許可,被一眾印媒視為印度的「重大外交勝利」,然而就在印媒沸騰之際,另一個南亞小國卻打破慣例,率先訪問中國。

據環球網報道,5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宣布,應中方邀請,馬爾代夫新任總統穆伊茲將於8日至12日訪問中國。

這則消息引起中外媒體高度關注,尤其是印度媒體,原因無他,穆伊茲不僅是2024年開年首位訪問中國的外國領導人,同時這也是他自去年11月上任後的首次國事訪問。

馬爾代夫總統打破慣例,不到印度「拜碼頭」,出訪首站放在中國 - 天天要聞

更重要的是,按照馬爾代夫過去的地緣政治傳統,新總統勝選後首先出訪的國家應該印度,哪怕是兩位公認的「反印派」領導人瓦希德和亞明都選擇把首個出訪國家放在印度。

對此,印媒還堂而皇之地宣稱,印度在馬爾代夫享有「卓越地位」,歷屆馬爾代夫總統首訪印度是該國履行「印度優先」承諾的象徵。

但穆伊茲卻打破了這個慣例。去年贏得大選後,穆伊茲並沒有效仿前任,第一時間趕到新德里「拜碼頭」,而是在就職講話中強調他上任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驅逐仍滯留在馬爾代夫的所有印度軍隊。

馬爾代夫總統打破慣例,不到印度「拜碼頭」,出訪首站放在中國 - 天天要聞

在這之後,穆伊茲也沒有去新德里見莫迪,雙方僅在聯合氣候會議期間短暫舉行過會晤,討論的內容還是與印度撤軍問題有關,馬爾代夫方面聲稱印度同意撤軍,但印度則宣稱雙方還未就此事達成一致。

所以,對於穆伊茲打破傳統,率先訪問中國而不是印度,印媒的報道普遍有些陰陽怪氣,像《印度時報》就給穆伊茲貼上了一層「親華派」標籤,認為他的選擇凸顯出馬爾代夫外交立場的轉變,印度在這個南亞小國遭遇了罕見的外交失敗。

馬爾代夫總統打破慣例,不到印度「拜碼頭」,出訪首站放在中國 - 天天要聞

更有甚者將穆伊茲此次訪華與馬爾代夫的國際貸款聯繫起來,宣稱中國是馬爾代夫的最大外部債權國,穆伊茲率先訪華是為了「繼續獲得中國貸款」。

顯然,印媒的這些言論既是對馬爾代夫的不尊重,也是對中馬關係的抹黑,在印度媒體眼中,馬爾代夫的外交路線彷彿只剩下中國和印度兩個選擇,全然不顧馬爾代夫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它有權利與包括中印兩國在內的所有國家建立關係、開展合作。

針對印媒給穆伊茲貼上的「親華派」標籤,之前馬爾代夫學者還專門撰文批評過此事,文章稱,馬爾代夫根本沒有「親華派」和「親印派」之分,哪怕是印媒公認的「親印派」總統薩利赫,既強調過中馬關係的重要性,同時也否認過「中國擁有馬爾代夫官方代表權」的謠言。

馬爾代夫總統打破慣例,不到印度「拜碼頭」,出訪首站放在中國 - 天天要聞

事實上,馬爾代夫真正的外交立場是什麼,該國歷屆領導人都曾明確闡述過,比如前總統亞明就說過,「我們既不能得罪印度,但也不能疏遠與中國的關係」;在宣誓就職後,穆伊茲也說過類似的話,「我們不反對任何國家,但也不會親近任何國家,而是奉行親馬爾代夫的政策」。

由此可見,馬爾代夫始終是以國家利益為基準,與所有國家打交道,印度媒體對馬爾代夫外交政策的評價,完全是站在非黑即白的角度上,既不客觀,也不公正,反倒是暴露出印度多年來對馬爾代夫主權的不尊重。

而且更諷刺的是,印媒有膽量炒作「中國影響力」,卻對美國插手印度洋噤若寒蟬:穆伊茲勝選後,美國破天荒地派遣了首位駐馬爾代夫大使,《華盛頓郵報》公開宣稱,未來美國將加大在印度洋的投資,但這則消息沒有在印媒那裡掀起一點浪花。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董某輝和他的銀河護衛隊,堪比公害! - 天天要聞

董某輝和他的銀河護衛隊,堪比公害!

打着董某輝粉絲名義成立的銀河護衛隊,四處舉報那些對董宇輝發出質疑和抨擊的博主,如果這種現象再不加以制止,必將對整個網絡環境和輿論環境造成惡劣的影響和惡性的循環。董某輝是樹立起來的典型,但是不代表他就沒有缺點,也不代表他完全在聖壇之上。
端王:我鑄了最好的錢幣,難道還是不務正業?聖宋元寶 - 天天要聞

端王:我鑄了最好的錢幣,難道還是不務正業?聖宋元寶

荒誕世界裏,發生着這樣一場荒誕對話:群臣:端王,明天你去做皇帝。端王:我不會做皇帝呀,我沒學過。群臣:就是你不會,才選你做皇帝。端王:那我當了皇帝該幹些啥?群臣:隨便你,只要不幹皇帝的正事,你愛咋玩咋玩。端王:還是不行,我不做事我怕你們貪我
翻遍全網,已找不到幾個像樣的雍正通寶 - 天天要聞

翻遍全網,已找不到幾個像樣的雍正通寶

(清·雍正通寶)首先要強調,雍正通寶並不少。不僅僅是明確記載的85億6千萬文鑄量,多於歷史上的大多數銅錢品種。(前面提到的宣德通寶也才1億文),現存世的數量,也同樣算作常見的古錢。
從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飯:看韓信如何將恩情淬鍊成傳奇 - 天天要聞

從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飯:看韓信如何將恩情淬鍊成傳奇

秦末的淮水河畔,寒風裹挾着碎冰拍打在岸堤上。韓信蜷縮在蘆葦叢里,腹中飢餓如烈火灼燒,他摸了摸腰間早已銹跡斑斑的青銅劍 —— 這是他唯一的體面,也是他最後的倔強。曾經的世家子弟,如今卻要靠着釣魚換錢果腹,若運氣不好釣不到魚,便只能在河邊挨餓。
黃橋決戰後,為何毛澤東預言粟裕「必成大器」? - 天天要聞

黃橋決戰後,為何毛澤東預言粟裕「必成大器」?

1940年深秋的蘇北平原,7000名新四軍戰士正面臨16萬國民黨軍的合圍。指揮部里,34歲的粟裕伏在地圖上,鉛筆划過黃橋鎮外的每一道溝壑——這個連軍用地圖都未標註的小鎮,即將成為改寫中國抗戰史的關鍵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