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2023年11月06日22:29:07 歷史 1762

閱讀此文之前,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晉雲之

編輯/晉雲之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中國古代的起重機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朝時期,當時,人們已經使用簡單的起重機械來進行建築和水利工程,隨着時間的推移,起重機械在中國歷史上的應用範圍逐漸擴大,形式也多種多樣。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運輸起重機械起源很早,並都得到迅速發展,許多運輸起重機械與人民生活直接相關,自然受到他們的高度重視。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帝王和高官格外重視某些發明,他們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物力進行開發和改進,這些發明具有極高的水準;也有些發明如指南車、木牛流馬等,歷來為史家和學者重視,爭論也頗多,至今仍備受關注。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在機械里,有些是專門用於運輸的,例如戰車,戰車在古代既是一種運輸工具,也是一種戰爭器械,可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車輛的形成,車輛出現的時間

車輛是重要的運輸機械,它的出現是機械史上的大事,車輛與人們生活、勞動密切相關,因而歷代古籍對此記載較多。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對車輛出現的年代有不同的說法,三國時蜀漢譙周著的《古史考》及清代陳夢雷等輯的《古今圖書集成》上,都說是「黃帝作車」;而戰國史官撰寫的 《世本》記述「奚仲作車」;也有說法認為, 奚仲是夏代的「車正」(掌管車的官員)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如把這些說法綜合起來,則可以理解為黃帝時代創製車,而奚仲對車作了改進,若以「黃帝作車」為據,則車已有約4600年的歷史。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車輛形成的原因

有不少古籍對車的發明作了仿生的解釋,如《通典》說,「睹蓬轉而為輪「(蓬即飛蓬或蓬草,是一種植物,枯後斷根,隨風飄動),綜合以上說法,可認為受蓬草的啟發創製車,「以利天下」。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車輪的變化

從車輪的變化可看出車形成的過程,開始時藉助滾子搬運重物,這種方法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但這種方法既慢又較麻煩,需不斷向前移動滾子。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後來把滾子裝在重物下,構成了車,最初的車輪過於簡單,強度也不高,之後將車輪稍作加固。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這類車輪,不論加固與否,都被稱作輕,再後出現代輪輻的車輪,製造水平更高,在山東嘉祥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有製作車輪的圖,明代成書的《三才圖會》中有製作車輪的圖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古代機械一般用木材製作,因而木工門類很多,如農業機械、手工業機械、船隻、 建築、橋樑,等等,與其他行業木工製作相比,車輛製作的要求較高,難度較大,秦陵銅車馬。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車輛製造技術的提高,使各行各業的設備更精良,也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筆者研製室也把製作車輪和古車,作為培訓復原製作人員的內容。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車輛的應用與發展

車形成後,因需求大而發展迅速,古代有各種類型的車輛,其大小、形狀、繁簡、製造方法都不同,名稱很多且不統一,隨地區、年代亦有區別。但各種車輛的寬度一般小於2米,這是由道路的寬度所決定的。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車輛按用途分,有如下幾種:較為講究的載人車;多用於民間運輸,有時也用於載人的載貨車。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以作戰為目的的戰車, 一些特殊用途的車輛,如儀仗車(包括指南車、記里鼓車等),只供嬪妃在後宮使用的羊車,表演用的雜技車,以及少數民族首領用的車輛等。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特殊用途的車輛種類很多,不勝枚舉,僅清朝皇帝出行使用的車輛就有五種之多。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按車輛的動力分,有動力多為牛的民間車輛,動力多為馬的戰車、載人車等。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戰車常用四匹馬拉,能滿足戰車快速奔跑的要求。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如果按車輛的輪數分,有常用的兩輪車,也有獨輪車,大型車輛及安車則用四輪。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按車輛的車轅數分,多為兩轅車,也有獨轅或三轅車,有的車輛上面有篷蓋,這種車輛比較考究。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獨輪車與木牛流馬

獨輪車和木牛流馬都是機械史上的重大問題,獨輪車也稱「小車」「鹿車」,是用硬木製造的手推單輪小車。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獨輪車提高了車輛的適應性和機動性,降低了車輛製造的複雜程度與生產成本,擴大了車輛的使用範圍。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1.獨輪車的起源

西漢劉向《孝子圖》中董永的故事,給出了獨輪車出現的可靠依據,故事大意是:西漢人董永,貧寒喪母,與父相依為命,他用「鹿車」將老父載到田頭, 邊耕作邊照顧。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父亡後為安葬,去債主家幹活抵債,途遇一女子,自願相許,並同到債主家,女子只用「一旬」即十天的時間,織了三百匹絹助他還債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後兩人回家,到當初相遇處,女子自稱天女,因其孝,被派相助,債已還,即告別,便冉冉升上天去。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因董永是傳說中的大孝子,古籍上有關他的記述特別多,評話、傳奇、戲復原研究董永載父用的「鹿車」即是獨輪車,有處漢代畫像石上繪有董永故事,其中山東嘉祥漢武梁祠的圖案。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董永之父,坐在獨輪車上,左手執杖右手向前指,而身旁便是董永,援樹欲上者,應是看熱鬧的小孩。左上方懸在空中的,即飛天的七仙女,這幅畫把不同時間發生的事都放在一起, 然而圖中可看到最早的獨輪車,證實了獨輪車的早期名稱即「鹿車」。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獨輪車的應用與類型

獨輪車在漢代出現後,應用廣泛,是山路、 小徑上重要的運輸工具,除鹿車和樂車外,其名稱還因時因地有所不同,有手推車、小輪、土 車、羊角車、羊頭車子、雞公車、江州車子等 獨輪車有不同的種類,要弄清木牛流馬,首先要了解獨輪車的分類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獨輪車可按中間有無車輪架分,有車輪架的獨輪車,車輪高大,車身重心低、較穩定,但製造不便;無車輪架的獨輪車車輪較小,車身在年輪之上,重心較高、不穩定,卻易於製造。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獨輪車可按有無前轅分,有前轅的獨輪車 , 車身較大 , 載重量也較大 , 車可用人畜來拉;無前轅的獨輪車,車身較小,載重量較小,車前不用人畜拉運輸起重機械車輪架和前轅有多種組合形式。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既無車輪架又無前轅的獨輪車,尺寸較小,輪高不宜超過70厘米,以免重心過高不易駕駛,車身寬為70~80厘米,以推車人兩手張開的寬度為準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有車輪架但無前轅的獨輪車稍大;既有車輪架又有前轅的獨輪車最大,車輪的直徑 和車身寬度都有八九十厘米,這種獨輪車有時還用圓弧形的木頭來加寬車身,車身可達1米。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木牛流馬——特殊的獨輪車

三國時,因蜀魏戰爭需要,諸葛亮與蒲元等人研製了運送軍糧的木牛流馬,成為流傳千古的美談。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木牛流馬歷來引人關注,自南朝祖沖之(約公元5世紀)起至現代, 一直有人孜孜不倦地研究它,自古以來對於木牛流馬形成了多種不同觀點,由於各自所據的史料不同,分歧很大,這些分歧意見歸納為以下四種。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1)認為木牛流馬即是獨輪車

古籍《宋史》《事物紀原》及《歷代名臣奏議》等記述持此說,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認為木牛流馬是獨輪車,劉仙洲《中國古代農業機械發明史》述:「所謂木牛流馬,就是以後的獨輪小車了。」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2)認為木牛流馬是奇異的發明

宋代《太平御覽》未將木牛流馬收入「車部」,而將其歸於「巧部」,此歸類反映了編纂者持這一觀點。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此觀點由於小說《三國演義》對木牛流馬繪聲繪色的描寫及普及讀物的傳播而廣為人知。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3)認為木牛是獨輪車,而流馬是四輪車

《諸葛亮集》《通典》《資治通鑒》等古籍中,皆載有制「木牛流馬法」,其中「流馬尺寸之數」段提到流馬有前後兩軸。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宋代陳師道《後山叢談》說:「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四人推、載志五十石,蓋木牛流馬也。」古代大車即大型運輸車,都是四輪車。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也提出這一觀點,其資料來源或與上述古籍有關,史學界有些學者亦持此見。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4)不指明木牛流馬是什麼樣

明代羅欣《物源》僅記:「諸葛亮作木牛流馬。」郭沫若《中國史稿》說,諸葛亮「創製木牛流馬運糧車,開展山區運輸」。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這一觀點持嚴謹、慎重的態度,可惜對問題的深入研討未提供線索。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現代學者繼續對木牛流馬進行研究,有關報刊還對此做了專題討論,發表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其實,木牛流馬是具有特殊外形、特殊性能的獨輪車,筆者根據這一觀點復原的木牛模型,現陳列於中國軍事博物館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木牛流馬是特殊獨輪車的理由

如上所述,在《宋史》《事物紀原》《歷代名臣奏議》等古籍中,都明確記載了木牛流馬即為獨輪車。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根據史料推斷,木牛流馬應有如下特殊之處:其一,木牛流馬的外形似牛、似馬,以壯軍威, 一般獨輪車上有兩個支承,但木牛流馬上有四個支承即 「四足」,便於隨處停放。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木牛流馬上有剎車系統,由「垂者為牛舌」「細者 如牛鞅」「牛鞅軸」組成,以適應棧道上行走之出,它不同於一般獨輪車。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木牛流馬上有裝載糧食的專用工具「方覆」兩枚,載重是比一般獨輪車稍大,每次「載一歲糧」,達四五百斤(200~250千克)。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木牛流馬的速度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廿里」,三國時,蜀國棧道上運糧路線是從劍閣到斜谷約600里(約300千米)長,往返一次需兩三個月。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木牛可能有前轅,便於由人來拉;而流馬顯狹長、輕便些,可能沒有前轅,不用人拉,木牛流馬應有車輪架,用以降低車子的重心,使之能在狹窄的棧道上安全通行。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當地人稱棧道為「五尺道」,意即棧道的寬度為五尺(約166厘米)左右,這 個寬度應當滿足雙向行駛的獨輪車互相會車,以此為據推測木牛流馬的寬度應為「五尺道」寬度的一半,其他尺寸與一般獨輪車相近。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因為木牛流馬有以上這些特殊之處,當它出現在棧道上時非常引人注目,而認為木牛流馬因是最早的獨輪車,故影響巨大的觀點,顯然是不對的。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總的來說,木牛和流馬都是根據古代的交通需求和地形限制而設計的運輸工具,木牛適用於較重的貨物,而流馬適用於狹窄且崎嶇的地形,它們的設計與用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它們在棧道上的引人注目。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木牛流馬之所以在古代棧道上非常引人注目,不僅因為其設計的獨特性和裝飾的吸引力,還因為它在古代運輸中的重要性。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可運四百斤群行達三十里?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硝煙玫瑰:女少校單槍匹馬逆轉戰局的生死72小時 - 天天要聞

硝煙玫瑰:女少校單槍匹馬逆轉戰局的生死72小時

1944年湘西的雨像裹着鐵鏽,李潔攥着望遠鏡的手沁滿冷汗。望遠鏡里,潰逃的士兵正像沒頭蒼蠅般撞碎營區鐵絲網,三八大蓋的寒光已經刺破晨霧——日軍追兵比預計的早到了整整兩小時! "副營長!三連連長帶着人要往南跑!"通信兵小順子跌跌撞撞滾進戰壕,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原社長、總編輯張天蔚病逝,享年71歲 - 天天要聞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原社長、總編輯張天蔚病逝,享年71歲

7月1日,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發佈訃告:中國共產黨員、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原社長、總編輯、編委會主任、編審張天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6月29日21時19分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逝世,享年71周歲。張天蔚老師長期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潛心編審、躬耕出版工作,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出版事業,為上海交通大學出...
中方決定,制裁托倫蒂諾! - 天天要聞

中方決定,制裁托倫蒂諾!

據外交部網站7月1日消息,外交部發言人宣布中方對菲律賓前參議員托倫蒂諾實施制裁。一段時間以來,菲律賓個別反華政客出於一己私利,在涉華問題上採取了一系列惡意言行,損害中國利益,破壞中菲關係。中國政府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中方決定,對在涉華問題上表現惡劣的菲律賓前參議員托倫蒂諾實施制...
香港舉行升旗儀式慶祝回歸祖國28周年,聚焦拼經濟、惠民生 - 天天要聞

香港舉行升旗儀式慶祝回歸祖國28周年,聚焦拼經濟、惠民生

7月1日早上8時,香港灣仔金紫荊廣場舉行升旗儀式,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周霽、香港特區政府高級官員、香港行政會議成員、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及社會各界代表出席儀式。 在活動現場,香港警察管樂團奏樂,護旗方隊用中式步操護送國旗和區旗入場。隨後,現場全體肅立,國旗...
中共一大紀念館喜納「鎮館之寶」——《周恩來手書李公朴、聞一多悼詞》 - 天天要聞

中共一大紀念館喜納「鎮館之寶」——《周恩來手書李公朴、聞一多悼詞》

今晨8時許,伴隨着一大廣場國旗護衛隊鏗鏘有力的步伐和整齊劃一的動作,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全體人員肅立致敬。莊嚴肅穆的氛圍中,中共一大紀念館舉辦的「頌歌獻給黨」系列慶祝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本次活動融合了莊嚴儀式、文藝匯演、文物見證與紅色體驗等多種形式,深情致敬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 天天要聞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代吳稱帝建國,國號為齊。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昪即是南唐烈祖。941年,李昪駕崩,子李景繼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南唐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