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中原王朝時代中,非常特殊的一位皇帝。其最為特殊之處,就在於他起點足夠低,是從乞丐,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皇帝。這在中原王朝的歷史上,絕無僅有。但朱元璋還有另外一個特殊之處,那就是他是殺伐功臣最狠的一位開國皇帝之一。
比較諷刺的是,朱元璋殺掉的功臣中,有一些人,還有他賜的免死鐵券。那麼朱元璋為何要殺掉功臣?這些功臣被殺的時候,為何不用免死鐵券免除一死?
朱元璋為何要殺功臣?
朱元璋是元朝末年在中原混亂時期,突然崛起的一個人物,他不僅出身非常低微,而且早年身世十分悲慘。根據《明史本紀》記載:「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喪。」也就是說,朱元璋在十七歲的時候,他的父母與兄弟都因為元朝末年的天災人禍,最終被餓死。
朱元璋家中貧困,以至於沒辦法安葬其父母與兄弟。從朱元璋早年的命運來看,他可以說是非常悲慘。朱元璋早年,為了討生活,還當過和尚,去往各個地方雲遊。其實說得好聽了是雲遊,從本質上來看,朱元璋當時就是為了活下去,打着僧人的旗號,進行乞討。
朱元璋在雲遊的過程中,也長了很多的見識。隨着元朝的進一步衰落,中原內部各種勢力開始迅速崛起。其中,在元朝末年,比較風靡的一種勢力,就是明教。明教原本叫摩尼教,來自波斯。波斯人摩尼通過融合基督教、佛教與拜火教,形成摩尼教。
摩尼教信奉光明,所以摩尼教在傳入中原之後,逐漸被稱之為「明教」。隨着明教在中原逐漸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在之後明教又融合了彌勒教的一些教義,最終形成元朝末年勢力最為強盛的白蓮教。
白蓮教信眾越來越多,元朝官府也不得不開始限制白蓮教的發展。而白蓮教能在元朝末年迅速發展壯大起來,恰恰是因為元朝末年中央財政的緊張以及災疫橫行,最終導致百姓難以生存,最終選擇加入白蓮教,以獲得宗教的庇護。
朱元璋從本質上來看,是一個非常注重實際的人。他雖然不信教,但他卻發現了白蓮教有着很強的民眾基礎,為了能獲得人生上升的機遇,他也加入了白蓮教之中。朱元璋最開始加入的是白蓮教紅巾軍的分支,在紅巾軍將領郭子興手下當親兵。
隨着朱元璋受到郭子興的重用,他的見識與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但隨着朱元璋與郭子興更多地接觸之後,他也看到郭子興不是一個能夠成就霸業的人,所以朱元璋帶着徐達、湯和與費聚幾個大將,離開了郭子興的隊伍。
隨着朱元璋離開郭子興之後,朱元璋再通過招攬人才,逐漸使得自己的隊伍越來越強大。朱元璋通過重用臣子,打敗陳友諒和張士誠,然後對元朝進行北伐,最終建立了明王朝。不過,元朝並沒被朱元璋徹底擊潰,而是在北方繼續維持了北元政權,這也就給明朝後來的穩定,帶來了很大的隱患。
朱元璋在之後大肆殺戮功臣,也跟北元政權的存在有着一定的關係。由於北元政權還繼續存在,他擔憂北元政權再度興起之後,會對剛剛建立的明王朝造成威脅。所以,朱元璋建國之後,進行分封,在北方形成了明朝前期的北方「九王」。
朱元璋如此做,為的是用兒子們保衛明朝,但他沒想到,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在他去世之後,對其侄子發動反叛,最終獲得成功。朱元璋在獲得天下之後,分封自己的兒子,除了要用兒子們保衛江山穩固之外,還是為了要讓兒子們與朝中重臣,形成一種平衡。
朱元璋出身非常低,但在當時士大夫階級對出身非常看重,所以朱元璋其實很難與士大夫形成比較穩定的關係。朱元璋為了能夠使得政局平衡,只能使用自己的兒子與朝中重臣形成相互的制衡,以保障自身的地位。
在朱元璋還活着的時候,朱元璋通過兒子們與重臣之間相互制衡,還能維繫相對的穩定。但隨着朱元璋日漸老去,尤其是長子朱標的去世,他開始擔憂接下來的王朝接替問題。朱元璋在長子去世之後,便立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為皇帝。
在當時,朱元璋既擔憂朝臣勢力會對朱允炆造成威脅,又擔心自己的兒子們對朱允炆造成威脅。而朱元璋由於忌憚北元的存在,還需要他的兒子們替明王朝鎮守北方。所以,朱元璋決定先對朝臣下手。
朱元璋先是利用他手下重臣的勢力不同,調動他們相互拼殺。朱元璋手下的老班底 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勢力,而浙東勢力,是以劉伯溫為首的後來勢力。朱元璋很清楚這兩派勢力本就水火不容,所以,再加上他故意挑動,兩大勢力很快拼殺起來。
隨着浙東與淮西勢力相互拼殺,到最後,剩下的勢力都歸附於胡惟庸所代表的淮西勢力之下,而胡惟庸又是一個沒有根基的新人,所以,朱元璋很輕易地就把胡惟庸所代表的勢力進行最後的清除,最終,在朱元璋的設計下,他手下的淮西與浙東兩大勢力全部垮台。
從朱元璋的角度來看,他大量殺伐功臣,是為了給後來的皇帝除掉障礙。但他沒想到的是,他所信任的兒子們,恰恰成為日後禍亂的罪魁禍首。
免死鐵券是什麼
免死鐵券在又叫作丹書鐵券,因為免死鐵券最早是用硃砂在鐵板上寫上皇帝對功臣免除死刑的承諾,所以才叫「丹書鐵券」。之所以用鐵和硃砂,是因為這兩種物質都能持久保存,象徵著皇帝對功臣的保證有極為長久的時效性。
根據程大昌的《考古編》一書的記載:「鐵券要之取錄功堅久之義,故以鐵為之。」
丹書鐵券因為其作用主要是皇帝向功臣保證免除其死罪,所以又叫免死鐵券。而在漢朝之後,隨着鎏金技術的發展,在鐵券上用丹書的方式逐漸被鎏金所取代,所以,在民間免死鐵券又被叫做免死金牌。在中原王朝歷史上,最早記載免死金牌的是漢朝。
漢高祖劉邦由於出身比較差,當他建立王朝之後,為了與貴族形成比較穩定的聯盟關係,所以給一些功臣頒發了丹書鐵券,為的是形成君臣之間的相互保障,這其實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合同。劉邦保障這些貴族與大家族的人身與財產安全,而大家族則承認劉邦政權合法性。但是比較諷刺的是,劉邦在晚年,為了解決漢朝貴族權力過大的問題,對功臣大加殺伐。
劉邦曾與韓信立下誓言,也就是三不殺,也就是所謂的「天不殺、君不殺、鐵不殺。」事實上劉邦也信守了承諾,韓信之死是被呂后所殺,不是劉邦所殺。而他死在長樂宮中,並沒有見着「天」,呂后殺韓信也不是用鐵器,而是用竹籤。所以,劉邦雖然答應了韓信三不殺,可當韓信成為劉邦的障礙後,劉邦依然會想辦法殺掉他。
韓信之死,雖然見諸野史傳記比較多,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韓信的死,其根本上還是劉邦授意的。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從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創立丹書鐵券開始,這種丹書鐵券的效用,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漢朝劉邦開創丹書鐵券之後,唐朝以及之後的五代十國,再加上宋朝一直到明朝,都有過丹書鐵券的出現。唐朝末年,唐昭宗賜予彭城郡王錢鏐的丹書鐵卷流傳至今,其上有三四百三十三個金字,其上明確記載錢鏐可免九死,而其子孫可免三死。
錢鏐一直活到了八十一歲的高壽,但其能保障自身能安度晚年,並非倚仗免死金牌,而是因為其掌握着地方軍權,有着很強大的軍隊。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免死金牌的頒發就比較多,但其效用卻大大降低。
在一個混亂的時代,五代十國的地方君主尚且不能保障自身的安危,其下的臣子又怎能倚仗一塊免死金牌,就能避免自己被殺掉的命運呢?隨着五代十國混亂時期的結束,到了宋朝時期,因為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以及軍政分離的體系構建,使得宋朝的軍權被嚴格限制,宋朝君主就沒有必要再通過免死金牌來籠絡臣子,所以有宋一朝,只頒發了三塊免死金牌。
隨着宋朝衰落,元朝就沒有再頒發免死鐵券。到了隨着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因為其出身比較低,為了與士大夫形成比較穩固的聯盟,所以又開始頒發免死鐵券。
從總體來看,免死鐵券是君主與臣子之間的契約物,也是君主答應給予臣子的保障。一些出身比較低的君主,為了能夠與臣子形成比較穩固的契約關係,往往會選擇通過頒發免死鐵券,以期望得到臣子的支持。朱元璋為了能與臣子形成穩定的聯盟,在建國之初,就給三十四位功臣頒發了免死鐵券,其中,李善長還有兩塊免死鐵券。
功臣們為什麼不使用免死鐵券來換一條生路
朱元璋建國之後,一共給三十六人頒發了免死鐵券,但最終能免於死亡的,只有湯和和華高二人而已。在三十六位功臣之中,大部分被朱元璋賜死,而少部分死於靖難之役。
從朱元璋的布局來看,朱元璋到了晚年,非常忌憚大臣會對之後的君主形成威脅,所以朱元璋大開殺戒是必然的。而他的臣子們卻都是有免死金牌的人,從臣子的角度來看,在關鍵時刻,使用免死金牌,保住性命,是順理成章之事。
但臣子們最終被朱元璋所殺,並不是沒有使用免死金牌,而是朱元璋並沒有給臣子們使用免死金牌的機會。從免死金牌的設立來看,就有很大的漏洞,因為君主不光享有「最終解釋權」,而且免死金牌不能免除「謀逆」的大罪。
根據《明史》記載:「免死金牌上刻有『除謀逆不宥』字樣。」
在中原王朝體系之下,「謀逆」是最大的犯罪,因為「謀逆」直接動搖的是王朝的根基。所以,謀逆一般都會被處以極刑,甚至是會連累親族。在中原王朝的法制中,謀逆一般都會株連九族。
明朝有着免死金牌的官員,一旦陷入「謀逆」大罪中,縱使有免死金牌,也無濟於事。像李善長、藍玉等開國功臣 雖然有免死金牌,但他們的罪名是「謀逆」所以,最終還是被殺死,甚至家族都被滅掉。
從朱元璋的角度來看,隨着他日漸老去,他必然要為後世子孫着想 為了能讓朱家子孫穩住江山,必然要在他活着的時候,把能夠掌握大權的功臣一併帶走。所以,朱元璋通過製造謀逆答案,把眾多重臣牽連其中,最終殺掉他們,為的是最終完成政權的平穩交接。
而臣子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可以高官厚祿,而且能得到免死金牌,但他們沒有想到,他們的高官厚祿最終成為過眼雲煙,他們的免死金牌,最終成為廢鐵。所以,當臣子是皇帝保障的時候,臣子自然可以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享盡榮華富貴,即便沒有免死金牌,犯罪了皇帝也能寬恕。但如果臣子成為皇帝的障礙,就自然會被殺死,即便有免死金牌,也避免不了被殺。
在朱元璋所賜予免死金牌的功臣之中,只有湯和和華高沒有被殺。在眾多功臣之中 湯和和華高都算是非常聰明的人,他們早已看清了朱元璋的想法,在很早的時候,就選擇明哲保身,最終避免自己遭遇危機。
所以,免死金牌在王朝中,只是一種表彰與象徵,但真正能否免死,最終解釋權歸皇帝所有。
結語
朱元璋在建國之後,一方面為了賞賜功臣,另一方面也為了使得國家穩定,所以給臣子們賞賜了免死鐵券。在朱元璋還沒有考慮皇位的交替的時候,明朝內部形成重臣勢力與藩王勢力的平衡,所以,朱元璋不會對大臣進行清理,反而會繼續優待他們。
但隨着朱元璋的老去,他越來越忌憚臣子們的勢力,會影響到後來君主的執政,所以,當朱元璋老去之後,他便對功臣大加屠戮。而功臣們雖然有免死金牌,但朱元璋不光有最終解釋權,而且是給他們冠以謀逆大罪,來對他們進行清理。
所以,被朱元璋殺掉的功臣們所獲得的免死金牌,最終成為廢鐵一般,沒有任何用處。而湯和和華高,他們才是真正獲得「免死金牌」的人,只不過,他們所得到的「免死金牌」不是皇帝賞賜的,而是因為他們懂得在合適的時候,選擇明哲保身,最終因為自己的聰明,得到了真正的「免死金牌」。
參考文獻:
《明代鐵券整理研究》
《論「丹書鐵券」的淵源與形制》
《明朝的三張存世「免死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