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見深:被滿清抹黑的皇帝,為明朝續命160年,打仗比朱棣還要狠

2023年10月23日13:27:11 歷史 1337

前言

大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燦爛的朝代,它經歷了276年的發展歷程,共有16位皇帝。在這16位皇帝當中,明憲宗朱見深無疑是最傑出的一位,他內修外攻,使大明王朝在他手中達到鼎盛時期,為大明國祚續命了160多年。然而,在後來的歷史書寫中,朱見深卻常常被滿清統治者抹黑,其卓越的政績被淡化。今天,讓我們走近這位偉大而又傳奇的明憲宗,重新審視這個偉大的皇帝。

朱見深:被滿清抹黑的皇帝,為明朝續命160年,打仗比朱棣還要狠 - 天天要聞

小標題:朱祁鎮昏庸失職,明朝瀕臨亡國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繼位,開啟了大明王朝的中期衰敗。這個皇帝勤政愛民的美名,和他實際上的昏庸失職形成了鮮明對比。

朱祁鎮喜愛宦官汪直等奸佞之徒,同時又疏遠忠良如于謙。1449年,蒙古瓦剌部騷擾北京周邊,朱祁鎮置之不理, 起汪直統領10萬大軍前往防禦。汪直不懂軍事,戰敗被俘。朱祁鎮親自率軍出征想補救,卻在土木堡被蒙古軍俘虜。

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它直接導致了明朝30萬大軍覆沒,王朝幾乎滅亡。當時的太子朱見深,也就是後來的明憲宗,只有7歲。看着王朝瀕臨滅頂之災,朱見深作為皇太子,承受了巨大的恐懼和壓力。

朱見深:被滿清抹黑的皇帝,為明朝續命160年,打仗比朱棣還要狠 - 天天要聞

小標題:景泰帝登基,朱見深命運多舛

在危難時刻,朱祁鎮的親弟弟朱祁鈺挺身而出,統領百姓勤王。在於謙的輔佐下,朱祁鈺擊退蒙古軍隊,解除了燕京的危機。隨後,朱祁鈺登基為帝,是為景泰帝。

景泰帝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先是廢黜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封為沂王,然後立自己兒子為太子。7歲的朱見深,一夕之間從太子淪為庶人,其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朱見深:被滿清抹黑的皇帝,為明朝續命160年,打仗比朱棣還要狠 - 天天要聞

在景泰年間,朱見深過上了小心翼翼的生活。他被軟禁在府中,嚴密監視,生命常常岌岌可危。這可憐的孩子,被迫習慣了寂寞和恐懼。

「我彷彿是一隻困獸,被關在籠子里。」少年朱見深寫道,「我的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也許哪一刻就會結束。」

朱見深:被滿清抹黑的皇帝,為明朝續命160年,打仗比朱棣還要狠 - 天天要聞

小標題:朱祁鎮復辟,朱見深再次為太子

就在景泰朝趨於穩定之時,被俘的朱祁鎮奇蹟般重返燕京。他發動政變,重新奪回帝位,是為天順帝。景泰帝在混亂中被殺,于謙也被賜死,朱祁鎮復辟成功。

對於朱見深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轉機。朱祁鎮重新立他為太子,他也終於重獲自由,重新回到皇太子的位置上。然而,大明朝的基業已然破敗不堪,內憂外患,情況日益嚴峻。

朱見深:被滿清抹黑的皇帝,為明朝續命160年,打仗比朱棣還要狠 - 天天要聞

1457年,俺答部的東蒙古軍隊南下犯邊。明軍不敵,只能退守大同。朱祁鎮為挽回聲威,親征東蒙古。然而,他不懂軍事,導致大明軍隊再次潰敗。這更加重了明朝的危機。

朱見深作為太子,目睹着大明王朝一步步走向滅亡的邊緣。他暗暗下定決心,一旦繼位,必須救國於危難之中。

朱見深:被滿清抹黑的皇帝,為明朝續命160年,打仗比朱棣還要狠 - 天天要聞

小標題:朱見深登基,雷厲風行挽救大明

1464年農曆十月,朱祁鎮駕崩,15歲的朱見深繼位,是為成化帝。登基之初,他就立刻採取雷厲風行的手段,先後誅殺奸佞宦官汪直、書禮監太監孫鏜,重用忠良如謝遷、劉健等。他還為于謙和景泰帝平反昭雪,顯示出超越個人恩怨的大度和胸懷。這些舉措,很快穩定住了朝局。

接下來,朱見深開始伐亂。1465年,廣西瑤族起義,攻佔廣西各地。朱見深任命大將趙輔,率軍平定叛亂。僅僅幾個月時間,趙輔就將瑤亂鎮壓下去,聲威大震。

朱見深:被滿清抹黑的皇帝,為明朝續命160年,打仗比朱棣還要狠 - 天天要聞

1467年,四川蠻族首領張獻忠起兵反明,攻陷重鎮成都。明軍再次調動,數月之間擊潰張獻忠,收復成都。

在平定內亂的同時,朱見深也未曾放鬆對外患的警惕。1467年,他派大將王越率軍出擊東北女真,在圖們江大敗女真軍。1472年,蒙古軍南下犯邊,朱見深再次派兵擊退,穩定了北方邊疆。

通過連番用兵,明憲宗使剛剛一蹶不振的大明王朝,再次煥發出雄厚的國力。正如一位老臣感嘆道:「我等以為大明已到盡頭,誰知一個少年皇帝,能使王朝再現生機。」

朱見深:被滿清抹黑的皇帝,為明朝續命160年,打仗比朱棣還要狠 - 天天要聞

小標題:成化之治,大明進入鼎盛

在穩固定國境的同時,朱見深也推行一系列內政措施,使大明進入鼎盛時期。

他減輕農民負擔,發展農業生產。取消多餘的苛捐雜稅,發展塘壩水利,使農業豐收。他還多次南巡江南,視察民情。一位江南鄉下農民說:「多年沒見過皇上這樣的好君主,他就像父親一樣愛護百姓。」

朱見深:被滿清抹黑的皇帝,為明朝續命160年,打仗比朱棣還要狠 - 天天要聞

此外,朱見深熱心教育,興辦學校,加強科舉。他認為「民可使由知」,提高人民知識素質,是國家富強的基礎。在位期間,明朝的社會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在成化帝治下,大明進入極盛時期。國庫充裕,軍力強盛,人口增長,對外征戰不斷告捷,明朝的國際聲望達到頂峰。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朱見深駕崩,享年49歲。

朱見深:被滿清抹黑的皇帝,為明朝續命160年,打仗比朱棣還要狠 - 天天要聞

小標題:朱見深傳奇一生,為大明續命160年

朱見深先後經歷太子、庶人、再次為太子、即位等沉浮變化,可謂一生傳奇。他繼位時明朝已到最危急時刻,卻依靠其超人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將大明帶入鼎盛,為王朝續命160年。

無數事實證明,沒有朱見深的中興之治,大明王朝幾乎到了滅亡的邊緣。正是有他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明朝才能延續至公元1644年崇禎帝投江自盡為止。

可惜,在後世的歷史書寫中,滿清統治者刻意淡化和醜化了這位偉大皇帝的功績。但歷史的真相永遠自然光,朱見深那波瀾壯闊的一生,必將贏得後人更加公正的評價。

朱見深:被滿清抹黑的皇帝,為明朝續命160年,打仗比朱棣還要狠 - 天天要聞

結語

朱見深是大明中興之主,也是一位傳奇的皇帝。我們不應因為後來統治者的偏見,而對他有不公的評價。相反,每一個公正的歷史學家都應該重新審視這個偉大的皇帝,重鑄他的歷史形象。我們有理由相信,明憲宗那一段輝煌的成化之治,必將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中永遠閃耀。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第三黨:美國政治史上的「失蹤者」 - 天天要聞

第三黨:美國政治史上的「失蹤者」

當地時間5日,馬斯克兌現了此前的承諾,宣布成立一個獨立於民主和共和兩黨的新政黨——「美國黨」,並稱該黨將代表美國社會「80%的中間選民」,爭取通過選舉在國會中佔得一席之地。美國憲法並沒有規定兩黨執政,但自1854年共和黨正式成立以來,民主黨與共和黨對峙形成了相對牢固的兩黨體制。在這套政治設計中,第三黨的成立...
《以法之名》孫飛還在死扛,李人駿包庇柳韻,王彧被滅口 - 天天要聞

《以法之名》孫飛還在死扛,李人駿包庇柳韻,王彧被滅口

雖然孫飛被捕,鄭雅萍也分析出了天龍集團和萬海案的關係,但專案組的調查卻沒什麼實質性進展。首先,想敲開孫飛的嘴就比洪亮想像的難得多。因為孫飛只收美金,贓款都轉移出去了不像姜紅軍他們都藏在家裡,所以他篤定洪亮他們暫時查不出證據,就有恃無恐。
美媒感嘆:讓台灣干這件事,代價巨大! - 天天要聞

美媒感嘆:讓台灣干這件事,代價巨大!

當地時間 7 月 7 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關於台灣能否與大陸在經濟上脫鉤的文章。該文章認為,儘管台灣的民進黨當局想推進這件事,但這對台灣意味着巨大的代價。 《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
北京第一大廠翻盤路:2年前虧損近10億,現在年入150億 - 天天要聞

北京第一大廠翻盤路:2年前虧損近10億,現在年入150億

文/王丹&秋秋現在聊《無盡冬日》有多成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在Sensor Tower最新的5月全球手游收入榜單中,《無盡冬日》升至第二位,僅次於《王者榮耀》;點點互動(下稱點點)因此實現了約150億元的年收入,成為全球收入前十的遊戲廠商——放眼整個北京圈來看,2024年收入能達到這個水平的,估計也就點點一家。不止如此...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 天天要聞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彌生子在報紙上寫下對和平的祈求。她希望這一年沒有戰爭,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們卻越來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軍開始在北平周邊頻繁鬧事,為全面戰爭做準備。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盧溝橋突然響起槍炮聲。日本軍隊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