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難耐,不想碼字。便開啟讀書模式,翻開一直在讀而始終沒有讀完的關於杜甫的傳記文學《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這本書是洪業先生關於杜甫的傳記----這個說法不甚妥當,嚴格來說這是一本關於杜甫研究的學術著作。原著是英文,我看的是一個漢譯本,由曾祥波先生翻譯。洪業先生是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於杜甫的研究,是杜甫研究的權威專家。他所著的這本書,儘管成作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迄今為止,一直被公認為研究杜甫最權威性的著作。而譯者曾祥波先生也不是無名之輩,他現為人大教授,主攻唐宋文學,也是杜甫研究的著名專家。
洪業先生一生致力於杜甫的研究,他曾對杜甫有一個很精妙的評價:「杜甫是孝子,是慈父,是慷慨的兄長,是忠誠的丈夫,是可信的朋友,是守職的官員,是心繫家國的邦民。杜甫秉性善良,心存智慧。他對詩歌有着深入的研究,得以理解人類本性的力量和脆弱,領會政治的正大光明和骯髒齷齪。他所觀察到的八世紀大唐帝國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於現代中國;而且,也存在於其他國度。」他認為,杜甫的一生有三個「W」:憂慮(Worry),酒(Wine)和文字(Words),並且認為杜甫「為人一貫實誠可敬,無論在個人生活還是在公共生活中都是如此。」
我曾在《相比李白高適,杜甫才是平凡人真實的一生》一文中寫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寄託着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悲歡苦痛,而每個讀杜詩的讀者,是以自身投射過去,也都會隱約看見自己的影子,心有戚戚然。」現存杜甫的三千多首詩作,百分之九十幾都是四十歲以後寫的。所以沒有一定生活閱歷,沒有經歷生活毒打的年輕人,讀杜甫的詩,總會覺得對牛彈琴,莫名其妙。而經歷過生活的坎坷和生命的生離死別的中年人,都能從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泱泱泥污人,狺狺國多狗」「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等等詩句中,找到共鳴並感同身受。所以讀杜甫的詩,需要一定的生命積澱和生活閱歷,才能讀懂。
杜甫的一生波瀾壯闊,艱難坎坷。一生的最重要轉折點是安史之亂,此前,他曾是官三代富三代,是聰慧且無憂無慮的少年,意氣奮發雲遊四方的青年,也曾科舉落榜,但從未為生活犯愁。此後,是四處奔波窮困潦倒的中年,是到處漂泊曾有過短暫歡愉但更多是愁苦的老年,一直顛沛流離,窮困至死。意大利著名史學家哲學家克羅奇在其專著《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中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是精神活動,而精神活動永遠是當前的……只要它還影響着我們,就存在我們之間。」所以,我讀這本書的起因,並不僅僅是想了解杜甫這個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更多的是嘗試能從杜甫坎坷的一生中,找尋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意義。
杜甫一生當過官,但都是些小官,當然最大的是在成都定居期間曾任好友嚴武幕府的「檢校工部員外郎」,是一個從六品上的職位。再去成都之前,他還曾任「華州司功參軍」,一個從七品下的官職。華州即今渭南市華州區,與我的老家渭南市臨渭區崇凝鎮毗鄰,三十多年前曾多次到那裡遊覽,只是未曾注意過大詩人竟然也在這裡當過差。
「司功參軍」的主要職責是「掌官員、考課、祭祀、禮樂、學校、選舉、表疏、醫筮、喪葬等事」,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組織部長兼教育部長。可以說,職務不高,權力不小。從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杜甫從左拾遺任上,因為房琯鳴不平而被貶至華州,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棄官而去,杜甫在華州任職不到兩年時間。然而,這短短的一年多里,是杜甫創作最為豐盛的時期之一,大約有三十多首,著名的「三吏」「三別」就在這個時期創作完成定稿。當然也是杜甫思想發生劇烈轉變的時期,至此後,儘管他曾在成都嚴武任節度使時,短暫地給嚴武當過幕僚,再也沒有回到朝廷的決策中心,心灰意冷,自我放逐。
杜甫在華州的一年多時間,主要負責學校、廟宇、考試、典禮乃至辦公設備,幫助刺史起草表奏書簡,記錄華州主要官員的優劣、服務年限、請假考勤等,工作內容非常龐雜,期間還經歷過大旱和饑荒,當然他最為得意的是還給當時主政的郭使君寫過一篇《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分析當時的形勢,「今殘孽雖窮蹙日甚,自救不暇,尚慮其逆帥望秋高馬肥之便,蓄突圍拒轍之謀。」建議朝廷集中兵力攻擊相州東、西兩州,「臣則請朔方、作西、北庭等軍渡沁水收相、衛;賊若回戈距我兩軍,臣又請郭口、祁縣等軍驀嵐馳屯據林慮縣界,候其形勢漸進,又遣李廣琛、魯炅等軍進渡河,收黎陽、臨河等縣,相與出入掎角,逐便撲滅,則慶緒之首,可翹足待之而已。」
沒想到吧,杜甫不單是個詩人,還是個戰略軍事家。
除了這篇《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杜甫還寫過《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在這組文章中,杜甫共出了五道考試題,讓舉子們從中選擇三道來回答,如果答得好,便推薦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按照洪業先生的考證,這五道考題分別是:
第一題:有什麼辦法能夠增加政府的收入以供養朝廷軍隊,而不是把經記負擔轉嫁到百姓頭上?
第二題:有什麼辦法能夠在目前公開的市場中幾乎買不到馬匹的情況下,提高驛站的效率?
第三題:有什麼辦法能夠恢復對河流的管理,使得渭水利於行舟,漕運能夠順利到達長安?
第四題:對於目前的法律,有沒有進一步修訂的可能,以增加軍隊的兵員,同時又不消耗農業生產必需的勞動力?
第五題:因為叛亂並未完全平息,而國家的復蘇迫在眉睫,有沒有對金融改革和糧食儲備等方面問題的具體建議?
同時,杜甫強調,這些問題很重要,「傾之問孝秀,取備尋常之對,多忽經濟之體,考諸詞學,自吐文章在,防以徴事,曷成凡例焉?今愚之粗徴,貴切時務而已。」
因篇幅所限,我只摘錄其中的第一題。
原文:山林藪澤之地,各以肥磽多少為差。故供甲兵士徒之役,府庫賜與之用,給郊廟宗社之祀,奉養祿食之出,辨乎名物,存乎有司,是謂公賦知歸、地著不撓者已。今聖朝紹宣王中興之洪業於上,庶尹備山甫補袞之能事於下,而東寇猶小梗,率土未甚辟。總彼賦稅之獲,盡贍軍旅之用,是官御之舊典闕矣,人神之攸序乖矣。欲使軍旅足食,則賦稅未能充備矣。欲將誅求不時,則黎元轉罹於疾苦矣。子等以待問之實,知新之明,觀志氣之所存,於應對乎何有?佇渴救敝之通術,願聞強學之所措意。道在此矣,得遊說乎?
翻譯:山林草野之地,各以土地肥沃貧瘠程度及多少區分等次。本來,供給「甲兵士徒之役,府庫賜與之用」以及「郊廟宗社之祀,奉養祿食之出」,分門別類,由有關官員負責保存,即所謂的官府賦稅得其所歸,百姓「安而不擾」。今本朝承繼周宣王中興之大業於上,百官像仲山甫一樣補救規諫帝王的過失於下,而東邊的叛賊安慶緒仍在負隅頑抗,四海之內也還沒全納入國家法度。所得之全部賦稅,全用於供養軍隊,說明官吏缺乏舊時的典章制度,人神次敘反常。欲使軍隊物資充足,則賦稅未能備足。欲將不時強制徵求,則百姓遭受痛苦。為了解你們的新見解,觀察你們的志向所在,作為待問之人,你們有何應對的辦法?朝廷早就渴望有糾正弊端的一般辦法,願聽到各位勤勉學習之心得。大道在此,請陳述你的主張。
備註:以上原文和翻譯來源自網絡。
應當說,杜甫出的這五道考題還是很切近時弊的。從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作亂,史稱「安史之亂」,已經三年多了,潼關失守,玄宗出逃,肅宗即位,長安光復等事件。這場戰亂使社會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杜甫曾在《無家別》中記敘了慘狀:「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舊唐書》也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可以說,這場戰亂沉重地打擊了大唐王朝,至此,大唐王朝由盛轉衰,民不聊生,慘不忍睹。
杜甫出這五道考題,就是想考考這些舉子們對時局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應對之策,從中選拔棟樑之材到京城參加進士科考試。
然而,這五道考題一出,立即得到了考生們的強烈反對。因為在杜甫之前的考試,考題一般都是從四書五經等經典中選一段話,來考察舉子們的學習理解能力。如今要求舉子們用經典來解決現實問題,這難度不是一般地大。另外,舉子們也對杜甫的身份提出了強烈的質疑:杜甫是誰?你自己從未在科舉考試中成功過,憑什麼來給我們出題?而且,就連你任左拾遺期間也不是很合格,要不皇帝怎麼罷免了你?你出的這些考題提出的這些問題在朝廷中並不需要,我們的目的是要考中進士,進而當一名合格的官員,憑什麼我們要遵循你的治學之道?!
舉子們嘩然了,事情鬧得越來越大,最後華州知州不得不息事寧人,廢除了杜甫的考題,讓別人重新出題,這才讓事件平息。
通過這件事,也讓杜甫心灰意冷。此後不久,他便掛官而去,西去秦州,通過祁山道去了成都,最後定居成都,最終老死郴州。
一千多年過去了,如今再看杜甫初得這五道考題,還是很有水準的,也是很符合他「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創作要求的。如果一個國家的統考題目不分析國家面臨的形勢和問題,不回應社會的關切,只是在鶯鶯艷歌和卿卿我我的小圈子裡打轉轉,只是一些家長里短的瑣碎小事,那麼就失去了教育選拔的目的。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會有出息,選拔的官員不會有大作為,所以杜甫的考題對於今日仍有振聾發聵的借鑒作用。
杜甫之所以被譽為「詩聖」,不僅僅是他的詩寫得好,更重要的是他始終站在國家和人民一邊,始終關心着國家的興亡和人民的溫飽,這樣的詩才是偉大的詩,這樣的詩人才是偉大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