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期間出現的傳世文章可謂汗牛充棟。然而,倘若提及我國傳統的孝道文化,身為蜀漢舊臣的李密所寫的《陳情表》一文,憑藉其「悲惻動人」的情感和形象生動的語言成為流傳千古的美文。
歷代的文學大家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甚高,宋代釋惠洪曾稱《陳情表》一文「沛然出自肺腑,無斧鑿雕琢痕」;蘇軾曾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清代《古文觀止》一書則評價《陳情表》為「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密身為蜀漢舊臣,本是難在曹魏政權內再入仕途。可誰知司馬炎勢大,強迫曹魏皇帝曹奐禪位給他,改元泰始,史稱其為晉武帝。曹魏滅亡,西晉開始。
司馬炎比相對於曹魏精明多了,為了鞏固政權,廣羅天下名士去當官。因而,很多舊時蜀國、吳國的官員被招募到晉朝官員隊伍中。蜀漢舊臣李密就是其中一位。
出人意料的是,李密拒絕了皇帝的徵辟。面對這樣一位剛完成改朝換代,殺人如麻的皇帝,給旁人八個膽子也不敢拒絕,可誰給他一個小小的蜀漢舊臣敢於拒絕皇帝的勇氣?梁靜茹嗎?還沒等司馬炎生氣,司馬炎發現李密奏章的背後,還附着七百餘字的自白書,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陳情表》。
由於《陳情表》辭語懇切,委婉動人,晉武帝看了不但不責怪他,反而為他的赤誠孝心所感動,讚歎李密「不空有名也」。他同意李密暫不赴詔,還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並指令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祖母的全部費用。這件事在當時傳為佳話。
細品這篇文章,到底是什麼能打動這位遠遠算不上仁德的晉武帝呢?我認為恰恰便是李密悲慘的身世和感懷祖母之不易,願盡孝道的赤子之心。
恰如文中所說中,李密的童年極為不幸。「生孩六月,慈父見背」,剛出生六個月,父親就沒了。李家人口凋零,數代單傳,李密他爹一走,那家裡的頂樑柱也就垮了。禍不單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舅舅強行將李密母親改嫁他人。沒辦法,「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李密的祖母劉氏親自撫養當時只有四歲的李密。更要命的是,「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李密從小體弱多病,到了九歲其他小孩子蹦蹦跳跳的年紀,更是連走路都不能。
待到李密成年後學有所成,走進蜀漢朝堂,成為蜀漢後期為數不多的清正官員時,「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李密的祖母劉氏疾病一天卻比一天重。有句老話常講,「久病床前無孝子」,而《陳情表》感人之處就在於李密堅持每天服侍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如今病患在床的祖母。這般真摯的感情終是打動了晉武帝,真情流露的文章也得以與諸葛亮那篇鞠躬盡瘁的《出師表》並駕齊驅。
這是我以前讀《陳情表》的體悟,但這些年來隨着不斷翻閱史書,我覺得李密寫這篇《陳情表》未必沒有幾分其他的意味在裏面。
大家都知道,曹魏時期,有句歇後語很出名「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家族一步步從曹操的子孫中奪取皇位的過程,是一個勾心鬥角,動輒血流成河的過程。就連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也因痛斥社會黑暗化作了司馬昭的刀下亡魂。蜀漢被滅亡之後,作為西蜀才子又是蜀漢舊臣的李密,自然是有一種故國之思。何況李密還認為後主劉禪有着「可以齊桓」的可能,只不過是「未得其人」罷了。
對於蜀漢的被滅亡,他心中應當有些不服,對於篡曹魏而立的司馬氏的晉朝,自然也就有一點不屑和不齒,或許還有一點仇恨。當然也就不願意到這樣的朝廷去作官而為它盡忠了。我認為,對於李密而言,與其把給狠毒殘暴的司馬炎當臣子,倒是還不如試着推脫,在家盡孝侍奉相依為命且年邁的祖母。
讀罷《陳情表》,明顯感覺到李密把卑微和不屈拿捏地恰到好處。既在世人眼中博得孝子之名,又巧妙避免了禍事,是為孝在前而忠在後,一前一後成就了李密,也成就了這篇流芳百世的《陳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