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二十四歲那年,前往交趾縣探望自己的父親,途中路過滕王閣,發現閣中正在舉辦宴會。
王勃亮出自己的名號,順利進入了宴會,他本來只是想蹭口飯吃,卻意外留下了一篇千古名篇《滕王閣序》。
滕王閣因此文而出名,但是修建此閣的「滕王」卻銷聲匿跡,這是為什麼?
嬌生慣養
修建滕王閣的這位「滕王」,其實是唐高祖李淵最小的兒子,本名為「李元嬰」。
家家戶戶的「老幺」都很受寵,皇帝家的也不例外,李淵生前最喜歡的孩子就是這個小兒子。
不管李元嬰做什麼過分的事,都可以被原諒,李淵這種教育方式把李元嬰都給慣壞了。
李淵去世的時候,李元嬰只有五歲,雖然他年紀小,但是做起壞事來一點也不差。
皇宮中的人都知道他是個「小惡魔」,基本上沒人敢去照顧他。
但是不去又不行,他畢竟是一位尊貴的皇子,要是讓他受了傷,這些宮女得償命。
李元嬰長大之後,就顯得懂事一些了,他也不再隨意處死後宮裡的宦官和宮女。
而且李元嬰從小就沉迷書畫和美酒,對於政治一點興趣都沒有。
李世民覺得這個弟弟不錯,很讓人省心,因此李元嬰提出的要求,李世民都會盡量滿足,只要李元嬰不覬覦皇位,李世民就還會喜歡他。
在皇宮中過了幾年好日子之後,李元嬰也到了外出當藩王的年紀。李世民特意給李元嬰挑選了一個比較富裕的地方——山東滕州,因此李元嬰也被稱為「滕王」。
江西滕王閣的「滕」其實是山東滕州的「滕」,聽起來還挺有意思的。
李元嬰不是被封在山東滕州了嗎?他的滕王閣怎麼會跑到江西南昌去?
其實不光是江西南昌有滕王閣,四川南充也有一座滕王閣,只不過王勃沒去過那一座,因此不怎麼出名。
所以李元嬰到底為什麼會在全國各地修建樓閣呢?這還要從他在山東的時候說起。
紙醉金迷
李元嬰得知自己被封在滕州之後,馬上就帶着家當上路了。李元嬰本就是一個比較瀟洒的人,整天把他關在皇宮裡,都快把他給悶死了。
因此他一有機會,便會偷偷地溜出皇宮,但是他出來之後也不能跑太遠,最多也就是在長安城周邊轉悠。
而現在終於有一個合理的出門機會了,李元嬰當然要充分利用起來。
等李元嬰玩夠了之後,他才去了滕州,但是他到了滕州很不高興,因為滕州的「基礎建設」令李元嬰非常不滿意。
李元嬰還以為這裡會像洛陽、長安一樣繁華,但事實上,滕州跟那兩個地方可差遠了。
為了讓滕州變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李元嬰馬上要求當地的官員進行改造,而且還逼着當地的官員修建樓閣。
雖然滕州並不算窮,但是也禁不住李元嬰這麼花,官府存的錢很快就花完了。
為了能讓這位「滕王」滿意,官員們只好從百姓兜里掏錢,從百姓手裡搶錢。
自從李元嬰來到滕州之後,滕州出現了很多宏偉的建築,但是當地的百姓可是苦不堪言。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李世民去世,李治即位之後,對自己小叔的這種行為非常不滿意。
當初李世民看在李元嬰是自己弟弟的份上,故意裝看不見這些事,但是李治可沒有這個顧慮。
李治先是寫了一封信給李元嬰,想勸他不要再這麼做了,但是李元嬰不但不聽,甚至還變本加厲了。
李治大怒,直接將李元嬰從山東滕州「送」到了蘇州。李元嬰在蘇州待了不到一年,又被「送」到了洪州,也就是現在的江西南昌。
本以為李元嬰這會兒能消停點了,但是他還是不知悔改,在贛江之側又修建了一座滕王閣,這座滕王閣便是《滕王閣序》中的那一座。
李元嬰在山東滕州待了十六年,在那邊留下了很多好東西,但是在他離開之後,這些東西無人關注,很快便腐朽不見了。
而江西的這座滕王閣,由於有王勃那篇《滕王閣序》的「保護」,得以保存到今天。
李元嬰在洪州修建參天樓閣這件事,很快便傳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耳朵里。李治真的是生氣了,他沒想到這個小叔叔如此冥頑不靈。
於是李治直接撤銷了李元嬰的食邑,同時還把他貶到了隆州。
樂不思洛
隆州就是現在的四川閬中,張飛曾經在這裡當過太守。李元嬰來到閬中之後,雖然沒有了收入,但是他的存款夠花幾輩子的了。
因此他依然要在閬中修建自己的「行宮」,他還專門仿照皇宮的格局來修建自己的這座宮殿,這可把李治給氣得夠嗆。
李元嬰將自己在閬中的「家」叫作「閬苑」,這可不是因為他在閬中,而是因為「閬苑」是傳說中昆崙山之巔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李元嬰為了誇讚自己的這座園子,將它比作了人間仙境,由此也能看出這座園子有多麼豪華和壯觀。
有一年,李治召集所有的皇親國戚到洛陽聚會,雖然他不喜歡李元嬰,但是李元嬰畢竟是他的小叔叔,因此李元嬰也收到了邀請函。
但是李元嬰在他這「閬苑」太過開心,居然把這件事給忘了,令洛陽的親人們擔心了好久。
當年蜀國滅亡之後,劉禪以及蜀漢的大臣都被擄到了洛陽,這本是一件非常沒面子的事,但是劉禪卻「泰然自若」,一點都不傷心。
司馬昭請劉禪吃飯的時候,先是讓宮女們跳魏國的舞蹈,劉禪看得很是開心,後來司馬昭又讓宮女們改跳蜀國的舞蹈,劉禪還是看得很開心。
陪着劉禪的蜀國大臣們看到蜀地的舞蹈,心中十分悲傷,眼中飽含淚水。
但是劉禪卻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哭,這些人明明跳得挺好看啊?司馬昭看劉禪這個獃獃的樣子,就想逗逗他,於是便問劉禪:「安樂公,頗思蜀否?」
劉禪看跳舞看得開心,回答了一句「此間樂,不思蜀」。
劉禪因為這句「樂不思蜀」被人們罵了幾千年,李元嬰的行為也差不多,只不過他是反過來的。
李治應該問李元嬰:「滕王,還想回洛陽嗎?」
李元嬰在蜀地非常開心,他肯定來一句「此地樂,不思洛」,一個新的成語「樂不思洛」就誕生了。
現在知道語文老師為啥不講這個滕王了吧?他真的沒啥可講的東西,就是一個過於囂張的紈絝子弟,到處為自己修建庭院樓閣。一輩子沒做過一件正能量的事,這有什麼好講的呢?
不過,語文老師不講李元嬰,美術老師可能要講,因為李元嬰畫蝴蝶乃是一絕,甚至還有「滕派蝶畫」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