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作為家喻戶曉的著名歷史事件,結果卻十分遺憾。從史書記載來看,荊軻是面對面地給秦王進獻地圖,然後就是著名的「圖窮匕現」,雙方的距離觸手可及。
都離那麼近了,竟然還刺不到秦始皇,荊軻的劍術是不是很爛呢?為什麼在那樣有利的條件下,還刺殺失敗了呢?
根據荊軻的設計,一隻手抓住秦王袖子,一隻手拿着匕首當胸就刺。刺不到要害不打緊,這匕首是淬過毒的,而且是見血封喉的劇毒,只要隨隨便便劃個傷口,中國歷史上就再也沒有秦始皇這個人了。
《史記·刺客列傳》中說: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從這段記錄可以看出,荊珂的劍術似乎不是太好。
那麼,荊軻劍術不精為何還被後人推崇?燕太子丹為什麼不派劍術高超,訓練有素的人去,或者說,為什麼明知荊軻劍術不精,還派他去?要知道,這事關乎國家存亡啊。另外,荊軻是否沒有自知之明呢?
刺客列傳所載的五人,除了聶政是靠純武力達成目的,其餘幾人都是靠策劃和詭計完成,都說明一個問題,刺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周詳的計劃,需要一定的隱蔽性和突然性,光有勇力是不行的。
所以刺客這個職業本質上跟詹姆斯邦德是一樣的,要求智勇雙全一點也不為過,某種意義上說,對智商和心理素質的要求比武力要高得多。
尤其在上面五位刺客中,荊軻的刺殺是最難完成的——他刺殺的人權位最高,是秦王;防護最強:秦燕已經是敵國,秦國已經準備滅燕,燕人想秘密潛入已不可能,什麼聊天、宴會等公開場合刺殺更不可能。
說刺秦就不能不提主謀燕太子丹,咱們看看燕丹都幹了點啥。首先,在刺殺這件事上,太子丹這人不是傻就是壞。
太子丹為什麼刺殺秦王?太史公用了極大的篇幅來鋪陳兩人的恩怨。首先,燕太子丹與秦始皇幼年時都做過趙國的人質,彼此算是好基友。
可贏政回國登基後,卻翻臉不認人,當燕太子丹到咸陽做人質時,竟然受盡了屈辱,也是為此,才有了「燕秦不兩立」的念頭。
由此可見,燕太子丹想殺秦始皇,絕非臨時起意,荊軻刺秦只是他連串復仇計劃的最後一環而已。
話說他逃回國後,當然是把抗秦作為第一等的大事。他最先是找鞠武來商量的。當時樊於期得罪了嬴政,也逃奔到燕國。由此,引發了二人的討論。
鞠武認為,眼下秦國兵力強盛,燕是小國,還是應以韜光養晦為主。當下不應主動挑起事端,而應該聯合六國殘餘勢力,同時收買匈奴,聯合起來和秦國對抗。可是燕丹卻說,哎呀,好麻煩啊,我等不及了。
再來看看燕丹和荊軻關於刺秦計劃是如何敲定的:
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窺以重利,秦王貪,其勢必得所願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
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願,而不知所委命,唯荊卿留意焉。」
太子丹巴拉巴拉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一個意思:荊大俠,拜託您去問嬴政,把地要回來吧,他要不給,你就捅死他也行。感覺當時荊軻的心中,是何等的卧槽,一萬頭草泥馬經過。他沉默了好久,說:「我看您還是另請高明吧......」
太子丹見他猶豫,接下來又是怎麼做呢?對荊軻百依百順,百般籠絡。唐朝史學家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記載:
《燕丹子》曰: 軻與太子游東宮池,軻拾瓦投金丸進之。又共乘千里馬,軻曰『千里馬肝美』,即殺馬進肝。太子與樊將軍置酒於華陽台,出美人能鼓琴,軻曰『好手也』,斷以玉盤盛之。軻曰『太子遇軻甚厚』」。
荊軻說:「聽說千里馬的肝好吃」, 太子丹就把千里馬殺了,將馬肝煮了請荊軻吃。一名漂亮的女子彈琴,荊軻稱讚了一聲,太子丹就立刻將這美女獻給荊軻,荊軻卻說:喜歡的只是她的手,太子丹就將這位年輕美貌的女琴手的一雙玉手斬下來。
荊軻一開始當然不願意去送死,但是太子丹奉他為上卿,滿足他各種的需求,最關鍵的是他已經知道了刺秦的計劃,如果敢不答應後果可想而知。
後來即使答應了,但荊軻並不是莽夫,他最初的計劃是設想自己要全身而退的。他刺秦的真正目的,並不是要刺死秦王,而是想挾持秦王逼他和燕國簽訂一份和平協議,並且全身而退——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因此荊軻的第一目標是活捉秦王,並不是要刺死他,可見荊軻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並不是一介莽夫。
所以他本想再等到一個人,一個和自己一樣勇敢的人,來一起完成任務,這個人並不是後來的豬隊友秦舞陽,但在沒有準備萬全,就被太子丹催促上路的情況下,荊軻知道自己回不來了——
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遠去的荊軻並沒有回頭,一方面是知道自己回不來了,一方面是作為一個刺客的自我修養。他確實沒有回來,但刺秦、慷慨歌燕市以及和高漸離之間的千古友誼等佳話卻流傳至今。
一場特種作戰的失敗,武力不精是其次,整體策劃混亂、人員安排錯誤、戰略目標不明確才是真正的硬傷。秦燕兩國和荊軻都沒關係,荊軻為燕獻身,不是為一己利益,是被逼着上去的。
所以,選才不當,是太子丹的過錯。來看看太子丹最後一個傻壞之處: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大哥,你這是派使者去秦國求和啊!你一副送死人的樣子,還穿着白衣送別使者,是幾個意思?虧的古代沒有朋友圈可發啊,但也要擔心有人飛鴿傳書吧!荊軻在唱歌的同時,心裏肯定想着,真是一幫傻帽缺心眼!
在接下來的刺殺過程中,秦始皇能在近距離閃過飛刀,這身法和反應速度也是可圈可點。最奇怪的是,嬴政拔出劍後,連過招都沒有,也沒有衛兵協助,一出手就打敗了荊軻這個專業刺客,說明嬴政的武功底子還很好。
單論刺殺來看,其實跟劍術好壞關係不大,刺殺成功與否就在於一個隱蔽性突然性。圖窮匕見是比較隱蔽了,但畢竟還有個拿匕首的動作,秦王看到匕首肯定要往後躲。
所以從頭至尾來看,荊軻沒有犯什麼戰術性的錯誤,他的應對都很正確。就算一開始出刀不夠快,荊軻臨死的一句話「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應該是想告訴後人,秦始皇並不是很難刺殺,老子要不是想抓住他當人質,早就一刀捅死丫的了。
荊軻一開始打的主意,就是抓住秦王逼他立字據,而要挾君主講條件這種事,比起單純的刺殺,難度就上升了幾個數量級,是要看天時地利的。
有人說藺相如的完璧歸趙,講真,他之所以敢那麼搏,也是因為秦趙兩國當時實力差距並非很大,當時趙國在山東毫無疑問是塊很硬的骨頭,何況秦國那時還有南下侵楚的打算,自然不在意在小節上稍微吃點虧。
所以即便是刺秦成功了,燕丹所面臨的形勢或許只會更加不利。刺秦失敗,嬴政生氣歸生氣,還是得按照計劃一步一步來搞統一工作;然而殺了嬴政呢?秦國就分崩離析了?
還有李斯呢,還有王翦呢,還有李信呢,還有尉繚呢,無論隨後是誰掌握了政權,第一件要做到事情就是給嬴政報仇,燕國能夠承受這種程度的報復嗎?
刺秦整件事最根本一點,刺殺本身起不到弱秦強燕的作用。曹沫能劫持齊桓公,因為春秋時期大國小國相差不大,多國相互制衡,不允許輕易滅國。齊桓公有當霸主的打算,不想跟魯國鬧僵。
到了荊軻刺秦的時候,秦國實力已經遠遠大於燕國,滅國雖然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可行性比春秋時期高得多了。要想劫持秦王的話,身在咸陽,走多少天都出不了秦境。
口頭立約,沒有實力保證,比廢紙強不了太多。即使能夠成功刺殺秦王,秦人立一新君,有什麼用?所以刺秦無論成敗,都只是給秦國攻燕的借口。
刺秦計劃的本身就是一個失敗的計劃,與燕丹驚人的幼稚相比,荊軻刺秦才顯得如此地悲壯。秦始皇一生被刺殺多少次無法統計,但荊軻是最出名的,後來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刺客叫張良。而張良肯定是受到了荊軻的鼓舞。
荊軻刺秦之所以火,首先是因為秦始皇,他如果刺秦成功,嬴政沒有一統天下,誰還會把他記入史冊?其次歸功於司馬遷的賣力宣傳,其他一大堆刺殺嬴政的刺客,連名都沒給人家留。
荊軻的行動雖然沒成功,但是造成了秦國的政策改變,導致燕國提前滅亡,把齊國孤立出來,一年後,秦滅齊,戰國結束,秦朝建立。
戰國後期,秦國統一之勢已成,嬴政奮六世之餘烈,蒙氏兄弟王氏父子南征北戰,誰也無法抵擋大秦的虎狼之師,當歷史的巨浪無情碾壓過來,當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無人能夠與之抗衡。但是有些人,卻在這不可抗拒的歷史洪流面前,毅然前行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