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中國歷史上最有風度的王朝是哪個王朝?相信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明朝的名字,明朝有許多霸氣的標籤,例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例如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
明朝的軍事實力雖比不上元清兩朝,但是明軍的能力卻同樣不容忽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硬的王朝,卻在萬曆年間與緬甸作戰的時候被逼得主動放棄了領土。
嘉靖萬曆年間,新興大國東吁王朝為了擴張勢力,掠奪更多的資源,大舉向我國雲南地區發動了進攻,明朝統治者為維護主權,發動了一場在西南極邊之地的戰爭。
然而就在這場戰爭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明朝朝廷卻放棄了部分土地,將其讓給了敵人。
這件事情引起了諸多猜測和非議,如果說萬曆皇帝執意要與緬甸持續作戰的話,明朝不見得會輸掉這場戰爭,那大明為何會主動放棄領土呢?難道真的是因為明朝的實力不濟嗎?
萬曆劇照
明緬戰爭多波折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真正以布衣出身的皇帝,軍事出身的他非常注重國家的國防。
1381年,也就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將大將沐英派到了雲南一帶,清掃了蒙古勢力,自此之後,沐英便被封為了黔國公,世世代代鎮守雲南。
幾年後,朝廷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雲南地區的控制,還專門在雲南西部、南部設立了六個宣慰司。
明朝剛剛建國的時候,朱元璋所採取的是擴張的基本國策,極大的擴充了明朝的領土,可是待到時局穩定之後,後代統治者便由原先的擴張戰略改為了收縮戰略,將對外用兵的國策改為了虛外重內的國策。
朱元璋
多年後,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成為了明朝的新任帝王,他登基後多次親征,開疆擴土,創立了萬國來朝的局面。
他的頻繁用兵既給邊疆帶來了安定,也給國家帶來了巨大虧空,所以他的子孫明仁宗和明宣宗上位之後,便選擇了與民休息,停止了兵戈之事。
明宣宗去世後,明英宗為了恢復祖輩的榮光,走上了御駕親征的道路,但是因為他涉世未深,不通兵法,所以他在北上的過程中,不幸被敵軍所俘,使得北京城差點落入敵人手中,自此之後,明朝便將國防重點放在了拱衛京都之上。
到了嘉靖萬曆年間,南邊的緬甸發展出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勢力。在公元1531年,莽應體在西南地區登基,成為了東吁國王並帶領緬甸走上了統一之路。
1539年,莽應體順利攻克了勃固城,並將其確立為了東玉王國的新都城,幾年後,他又在親信的幫助下,擊敗了阿瓦國王和地方軍隊,加冕成為了緬甸國王。
莽應體
歷經千辛萬苦,成就大業的莽應體原本應當勤勉政事,可是因為他登基後卻沉迷享樂,使緬甸陷入了內亂。
在這動蕩之際,莽應龍順勢而出,成為了緬甸的新任統治者,並吸納了泰國、老撾和中國雲南的部分領土,與百姓大大的發展了緬甸的國力,後來他的兒子莽應里從他的手中接過實權,掀開了與明朝的大戰。
莽應里接手之時,緬甸已然成長為了一個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均不容忽視的新國家,萬曆十一年,莽應里率領緬甸軍隊,接連攻陷了雲南的多座城池,並從雲南境內擄走了大量財物。
緬甸人極為殘暴,他們在攻下城池之後,對城內的村莊百姓燒殺搶掠,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極其嚴重的災難。在這生死攸關之際,明朝朝廷派鄧子龍等人趕赴前線,開始了抗擊外辱的明緬戰爭。
鄧子龍
從當時的戰績中可以看出,明朝軍隊的實力絕對不容小覷,鄧子龍到達前線後,接連收復了灣甸、耿馬等多座城池,招降了多位緬甸將領。
萬曆十二年,緬甸軍隊再次入侵雲南,明軍再次正面迎敵,將東吁王朝的勢力趕出了我國領土,並處死了叛國投緬的大漢奸岳鳳,對雲南邊境的其他土司起到了極強的威懾作用,但是這並沒有遏制住緬甸人擴張的野心。
萬曆十三年,緬甸大軍捲土重來,再次向雲南擴充,蠶食了諸多土地,可是這一次,明朝沒有再正面應敵,是主動提出了與緬甸講和,並將多座城池歌給了緬甸,使得兩國恢復了正常關係。
以緬甸軍和明軍的綜合實力來看,如果萬曆皇帝堅持作戰的話,明軍的贏面其實很大,那萬曆為何要主動割地呢?這則和當時的國情有關。
萬曆劇照
國情特殊避戰爭
其一是因為雲南的情況較為特殊,雲南附近的土司既沒有接受漢化,也對明朝朝廷沒有認同感。
在明緬戰爭發生之前,他們也不過是名義上受明朝朝廷管轄罷了,所以即便是萬曆能夠將領土收回,他也沒有把握控制當地土司,若是東吁王朝捲土重來,那這些土司則很有可能會倒戈反叛。
如果萬曆和明軍沒有辦法得到當地土司的支持的話,那他們將無法維護對當地的統治,即便是他們擊退了東吁兵,那也無法解除雲南和緬甸的威脅。
對於正在面臨內憂外患的明朝來說,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這樣一個地方是非常不值當的事。
萬曆劇照
正因如此,明朝朝廷才將部分土地讓給了緬甸,這其實並不是明朝的統治者第一次放手讓出土地了,明宣宗當年在位的時候就主動宣布撤銷了在西域的衛所,放棄了對西域地區的管轄,明英宗在位之時也下令撤出雲南,放棄過對雲南的統治。
明朝的統治者之所以會主動放手讓出土地,主要是因為他們所採取的虛外重內的道路。對於明朝人來說,與其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這些不宜管理的地方,倒不如將資源放在更重要的地方去。
其二,當時的明朝正深陷泥潭,無法從朝鮮戰爭中抽身。
就在南部地區的雲南征戰不斷的時候,明朝和日本也在進行着一場大戰。明朝年間,日本倭寇頻頻越過海洋,從東南地區登陸,騷擾我國邊民,掠奪百姓財物,給明朝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倭寇
豐臣秀吉當年甚至還以朝鮮拒絕攻大明朝為由,出兵向朝鮮發動過進攻,朝鮮當時與日本的實力相差甚大,日軍從朝鮮登陸之後,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拿下了平壤,將國王逼到了平安道。
萬曆皇帝很清楚日本這麼做並非是為了拿下朝鮮這麼簡單,而是為了攻下明朝,所以萬曆當即便下令,讓明軍遠赴朝鮮,支援朝鮮作戰。
朝鮮戰爭打響之後,明朝前前後後共派出了12萬人與日軍作戰,雖然說在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努力下,明朝的國庫由之前的虧損實現了營收,但是在短時間內拿出這麼多人力物力支援戰爭,對於國庫來說卻還是不小的壓力。
當時的明朝已經將全部的工作重心放在了東北的朝鮮半島,基本拿不出錢來支援雲南了,所以放棄幾座城池穩住緬甸,對於明朝朝廷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張居正
當斷則斷保實力
第三個原因和遼東的崛起息息相關,萬曆年間,國家極不太平,朝鮮戰爭打響之後,東北的努爾哈赤也頻頻南下,想從明朝分一杯羹。
在朝鮮戰爭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努爾哈赤勢如破竹,直逼長城,威脅着京都的安全。
北京是明朝的軍事、政治重鎮,是明朝的根基,所以朝廷是不可能放棄北邊,征討緬甸的,對於領土龐大的明朝來說,東吁國不過是彈丸之地罷了,他們認為即便是放任東吁國發展,他們也掀不起什麼風浪。
更何況當地的少數民族較多,極難實現漢化,就算是將這塊地拿到了手中,也難免會在維護管理上出問題,所以朝廷乾脆選擇從這個泥潭中抽身,將部分領土拱手讓給了緬甸,解決了南邊這個後顧之憂。
萬曆劇照
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上來看,明朝輕而易舉的放棄了諸多領土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行為,但是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來看這個問題。
明朝的這個選擇無疑是非常正確的,放棄幾座城池既穩定了西南地區的戰局,向緬甸等多國展示了明朝的大國形象,也將國力集中到了東北地區,避免明朝陷入多線作戰的尷尬境地,為後期的朝鮮戰爭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久之後,明軍在這場朝鮮戰爭中大獲全勝,狠狠地挫傷了日本人的銳氣,再一次證實了先前政策的正確性。
只可惜晚年的萬曆皇帝慢慢失去了鬥志,使得明朝的國力日益衰微,這個曾風光無比的國家也慢慢走向了窮途末路,讓東邊的女真族人成為了這片土地的新一任主人。
萬曆
我們在看待歷史問題的時候,不能用單一的目光去評判當時人的決策,而是應該用更加全面客觀的目光去分析歷史事件。
明朝在萬曆年間主動放棄雲南部分領土,正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必然結果,明朝人的這一做法也展現了他們的大局觀念。
參考資料
明代嘉靖末年至萬曆年間的中緬戰爭
嘉靖末年至萬曆年間的中緬戰爭及其影響
《明末西南邊界衝突——東吁王朝崛起與萬曆明緬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