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曾國藩的幼弟,終身不能生育,還被太平軍嚇的打了敗仗,從此抑鬱,隱居山林成為道人。
幾年後,又因生病,被曾國藩責怪說:裝的。但沒多久,曾國藩便在弟弟面前幾度哽咽,我錯了,我錯了,我錯了呀。
曾國藩大曾國葆17歲,小時候的曾國葆視曾國藩為導師般的存在。和大自己5歲的曾國荃關係較好,兄弟倆年齡相仿,一起長大,經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打鬧,性格外向。但長大後的他,變得安靜凝重,不善言辭。
在22歲的時候,順利考上秀才,家裡人打算讓他繼續深造。他卻在科舉上不再熱心,一次舉人鄉試失利後,便徹 底 放棄了科舉之路。
而讓曾國葆做出這個決定的人,便是哥哥曾國藩。
曾國藩一直削尖了腦袋,不遺餘力的培養弟弟,曾國華培養失敗後,他調整了方向。
他發現曾國葆的學習,始終不上不下,夾在中間,科舉肯定沒戲,還不如學個一技之長靠得住。
在看到曾國葆的書法後,眼前一亮,支持弟弟學書法,以後做個書法老師也不錯。
並說:讀書的目的不在於科舉,而在於明理修 身,只要不停的學習做實事,也可以著書立說,有一番成就。
從此後,曾國葆在家練習書法,讀古今歷史,幫助操持家務,期望所學知識,用在實際生活中。
而哥哥的分析對曾國葆影響很大,從小到大,哥哥不但是老師還是知己,有心裏話他都會告訴哥哥。
有一次,曾國葆在家信中跟哥哥說:結婚很久了,卻一直沒有孩子,是不是夫妻間房事太多。
自古有句古話:寡慾多男,意思是節制欲 望才能多生育,自己應該少些房事。
空閑時,便把曾國藩寄的家信拿出來研讀,對哥哥的學識既敬佩又羨慕。
但學習總要落地,曾國葆學的很多,但沒地方實習。
咸豐兩年(1852),曾國藩由文轉武,到長沙創辦湘軍。
古話說: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
曾氏兄弟紛紛上陣幫忙,曾國葆是介入較深的。
他直接做起了管理,幫着曾國藩訓練隊伍,還獨自帶兵赴常德等地消滅黨 派起義。
湘軍營制與餉銀標準都是他與哥哥商議後,共同決定的。
後來崛起的湘軍大將楊載福,彭玉麟,剛開始都是曾國葆的部下,也是他甄選後,推薦給哥哥重用的。
在幾個弟弟當中,曾國葆的貢獻有目可睹,而跟着哥哥建功立業也是曾國葆的理想。
就在曾國葆想要大展拳腳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
咸豐四年(1854)二月底,湘軍水陸並進北上岳州,迎戰太平軍。當時北風大作,湘軍水師船隻在岳州城下沉落,不戰自亂。太平軍一看機會來了,猛攻湘軍陸軍。
湘軍力不能支,只好撤退,而這次帶領湘軍陸軍的便是26歲的曾國葆。在太平軍的衝擊下,沒能頂住,很多將士都成了逃兵。
在後來,曾國藩有了打仗經驗,才發現太平軍經常利用流寇製造聲勢,而當時的曾國葆沒有經驗,被太平軍喧囂的陣勢給嚇倒了。
沒多久,湘潭之戰獲得大勝,兵威大振,曾國藩反思後,開始了長沙整軍。
命令表現好的楊載福,塔齊布,羅澤南,彭玉麟,這4路幹部,招兵買馬迅速擴充隊伍。
那些「集而復潰,潰而復集」的逃兵全部遣散,各回各家。意思是:敵人一來就潰逃,敵人一走,這些逃兵再跑回來繼續當兵。
並撤了曾國葆營官職位,讓他捲鋪蓋回家。
這次兵敗事件,對曾國葆打擊很大,原以為放棄科舉,學習「有用之學」可以有一番作為,誰知這些「有用之學」如此不堪一擊。
一氣之下,他隱居山林,一連幾年閉門深居,做了宅男,情緒低迷時,多年沒有笑容。
但做宅男總不是長久之計,養家糊口總是要做的。
他思來想去,科舉和讀書沒成績,打仗又蒙羞,那就做個小本生意吧,便在衡陽,湘鄉,長沙等地做起了小買賣。
曾國藩知道後說:幼弟做生意雖然賺錢,但書還是要讀,做個文化人勝過生意人。其實這也是曾國葆的痛處。
他看到,跟着哥哥的楊載福,彭玉麟等人有了軍功,做了大官,而這些人曾經都是自己的部下。
現如今,自己只是個小攤販,越發的鬱鬱寡歡,滿臉陰鬱。
直到咸豐八年(1858),曾國華戰死三河,曾國葆終於下定決心再回戰場,為兄報 仇,同時為自己曾經的失敗雪恥。
曾國藩知道弟弟的想法後,勸他安穩持家,做一個閑散讀書人也行,但曾國葆決心已定,並改字為「事恆」 ,發誓要做一番成就出來。
曾國藩只好把他安排在胡林翼麾下,讓他與其他湘軍打配合戰。
此時的曾國葆31歲,經歷挫折後,上陣多了成熟穩重,破釜沉舟之氣。
配合湘軍攻下潛山、太湖後,協助曾國荃攻打安慶。
在安慶之戰中,又配合彭玉麟扼守菱湖,切斷太平軍糧道,打退了太平軍多次進攻,很好地完成了任務,得到了曾國藩的認可。
1862年2月,曾國葆奉命進攻安徽南部三山,並在當地招募了4千本地人,挑出三千人,分成六個營,要培養一支勁旅。
曾國藩知道後說:這些都是太平軍擄走的當地老百姓,沒有打仗的膽量和頭腦,做勁旅不行。
但看着弟弟勃勃雄心,還是同意了他的請求。擴編四營,並給了四顆關防,批了四個營官,及每人每年的餉銀兩千四百兩,另外還有帳房,軍械及每月兩千九百兩的軍餉。
曾國荃也在明裡暗裡的幫助曾國葆 ,曾國葆不負使命,用破魯港,克繁昌,下南菱、蕪湖的戰功,得到了軍功和肯定。
這時的曾國葆臉上才有了笑容。
接着,便在在雨花台大戰中,受到曾國荃重用,保護決定隊伍生死的糧道不被破壞。
曾國葆調動了畢生精神頭,謹慎周祥的保障了糧路的通暢,並在曾國荃承受不住守壕溝的壓力時,拚命援助,換來了收復南京的好消息。
而就在此時,曾國葆生病了。
原來在剛抵達雨花台時,他就病倒了,那時李秀成部還沒有進攻南京,曾國葆寫信給曾國藩,想先回家養病。
誰知,曾國藩說:你是不是老 毛病又犯了,要退縮。
曾國葆本就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用現在話說「玻璃心」,為了證明自己不是軟弱退縮,便拖着病體在南京打了46天硬仗。
曾國藩知道曾國葆的病情後,剛開始沒怎麼擔心,因為曾國葆從小體弱多病,但也好的快,自己都有了經驗,經常自己給自己開藥,曾國藩還囑託弟弟不要亂吃藥。
到了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一,曾國藩知道曾國葆的病沒好,反而越來越嚴重時,才着急忙慌的郵寄了遼參及調 理方法。
遺憾的是,遼參與信還沒有寄到,34歲的曾國葆就去世了。三天後曾國藩才知道弟弟去世的消息。
其實,曾國葆的過早離世是有跡可尋的,他是家中兒子里的老小,要麼從小被溺愛,長大後可能會比較頑劣。
要麼父母和兄弟姐妹比較強勢,在重重保護下成長,性格比較軟弱,缺乏自信。
曾國葆屬於後一種類型,在成年後他對曾國藩言聽計從,有意見也不敢大聲提出來,打仗過程中的軍餉,都是在曾國荃的幫助下才要回來的。
在第 一次因為兵敗被曾國藩攆回家時,做了宅男,情緒鬱結多年。在安徽打仗時,年輕的妻子又突然離世。
而且終身沒有孩子,在滿清以男性為主 權的時代,無後是讓人議論的焦點。
在雨花台和曾國荃並肩作戰時,情緒高度緊張,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一定要打勝仗高要求,壓的喘不過氣。
季羨林先生說過一句話:
「一個人倘若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消化人世悲喜,縱然會經歷坎坷,也必能得到一定圓 滿。」
生活不易,誰都有不如意的時候,面對那些突如其來的意外,只有保持冷靜,及時疏解,才不會在負面情緒中消耗自己。
但曾國葆沒做到這一點,被情緒病所害。
不過,曾國葆受到曾國藩影響,是個愛反思的人,也是後來打勝仗的基礎。同時一直在閱讀,沒有放棄對自己的要求。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豁達一點,就如蘇東坡一樣,人生起起落落,可以敞開心扉容納悲苦,釋放負能 量,放棄攀比,人生或許是另一種結果。
同治元年11月22日,曾國藩從南京接回了曾國葆的靈柩,和曾國荃對視,眼淚汪汪,多次哽咽,深深地自責沒有及時發現弟弟的病情。
曾國藩傷心地為曾國葆作詩兩首,給他申請了功名「按察使」,算是告慰了他不斷努力換來的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