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峰巒疊翠的鄒平南部長白山中,有一個風景秀麗聞名市內外的小山村,它就是西董街道辦事處大馬峪村。70多年前在戰火紛飛、生死難測的烽火歲月里,勤勞樸實的大馬峪村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同甘苦、共患難、並肩作戰,在血與火的考驗中,湧現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該村以馬玉珍、李蘭英、王玉清、馬巧雲、馬月英五姐妹為代表的擁軍支前模範,就是其中的光輝典範,她們不畏強敵、不懼犧牲的擁軍事迹,至今被長白山人民代代傳頌。
在戰火紛飛的烽火歲月里,馬玉珍這些裹着小腳的婦女們,她們勇於衝破封建社會的各種束縛,團結起來,在黨組織的指導下,走向革命的道路,奔赴抗日第一線,用柔弱的肩膀擔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擔。在戰火中她們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聽黨指揮,向黨宣誓——願為黨和革命事業獻出自己的一切。在槍林彈雨,敵人威逼利誘的環境中,五姐妹敢擔重任,不畏犧牲,用實際行動為新中國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馬玉珍是大馬峪村擁軍五姐妹中的年齡最長者,是抗戰時期長山縣八區的婦救會幹部,她帶領李蘭英、王玉清、馬巧雲、馬月英4姐妹及村中其她婦女姐妹,紡線織布、做軍鞋、縫軍衣和戰士的子彈袋,用實際行動支援抗日前線,成為擁軍模範帶頭人。因她的家位處村口山腳下,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每次上級從小清河北去魯南根據地,路過大馬峪村部隊地區的駐守幹部和工作人員,她都要求安排在她的家中吃住,如果一有情況,立即安排同志們撤出分散,或者撤至山中或躲在別處。作為村婦女主任的馬玉珍,不僅組織全村婦女踴躍擁軍支前,還參與了護送原鐵道部部長馬千里,原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國務院辦公室副主任李夢夫過長白山交通線的行動。
馬玉珍還組織村婦女到戰場上挽救傷員。1943年10月在馬庄戰鬥後向鶴伴山轉移的我長山縣大隊二中隊,突然被日偽軍合圍,二中隊在中隊長張方勝的帶領下,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戰鬥。張方勝及大部分戰士壯烈犧牲,還有十幾名傷員在陣地上,另外大馬峪村西、東南北峪廠,大按嶺東峪村,也有戰鬥發生,出現傷員。馬玉珍等姐妹們聞訊,立即拆下自己家的門板,帶領村民們冒着生死危險,翻山越嶺,奮勇搶救傷員,搬運烈士遺體。她們就像對自己的親人一樣,將傷員送往隨軍診所及後方醫院,使傷員們得到了及時治療。
李蘭英,生於1922年,2012年4月去世,早年受先進影響,不滿18歲就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擔任大馬峪村婦救會會長,以及「青抗先」(中國抗日先鋒隊)組織的負責人,秘密組織全村婦女為抗日救國踴躍支前。並秘密加入我黨地下情報傳送工作。在烽火歲月中組織全村婦女紡線織布、製作軍鞋軍裝、縫製子彈袋、攤煎餅、 磨炒麵,與婦救會基地成員喬裝打扮後,按時送往十幾里外的政府所在地,然後集中送往前線。1946年敵人突然襲擊大馬峪村,敵人將全村老少集中在一起,要求交出我革命幹部,面對窮凶極惡的敵人。她用眼神與全村婦女交流後,沉着冷靜應對,不露半點膽怯地應付了前來搜索的敵人,拖延了時間,保證了我根據地內幹部的安全轉移。1980年經由中共中央組織部發文批准,李蘭英享受國家發放的部分待遇。
王玉清,1915年生人,1971年夏因病去世,1939年初黨組織在大馬峪村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基層黨支部,這是當時在長白山區最早成立的黨支部之一。這年,王玉清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大馬峪村乃至長八區最早的入黨人之一。王玉清加入黨組織後,參加了村婦女救國會。與馬玉珍、李蘭英等秘密組織全村及附近村莊的抗日愛國婦女們,積极參加長白山抗日根據地軍民抗日侵略者的鬥爭。按照組織安排經常帶領婦女到駐軍醫院幫忙,進行傷病員醫療救治工作。遇上重大戰鬥,戰場上抬下來的傷員多,戰時醫院容納不下時,她就讓傷員住到她的家,她不分晝夜細心照料,喂飯喂葯,端屎端尿。在照顧期間,為了減輕傷病員的病苦,她認真向軍醫學習護理知識和技術,打針換藥技術都有了很大提高,幾乎成了大半個護士,終日忙的不可開交,家裡孩子,生活幾乎全顧不上。她19歲與劉旭東結為夫妻,劉旭東擔任長白山區區長(長山縣第八區區長)兼八路軍武工隊隊長,兩人為了革命,家庭已全部拋在腦後,一心為革命。劉旭東每次帶武工隊在大馬峪附近村莊活動時,王玉清就坐在村頭或村內大街上及大門口老槐樹底下裝作納鞋底、紡麻線,為武工隊站崗放哨,一有情況立即通知他們轉移,多次保護了我八路軍部隊。
馬巧雲、馬月英同馬玉珍、李蘭英、王玉清在烽火連天的戰鬥歲月里,秘密加入「婦女救國會」、「青抗先」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國組織,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在大馬峪村及附近村莊秘密開展活動,組織廣大婦女踴躍支前,為中華民族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由於她們的事迹感人至深,被當地人民讚譽為戰爭年代踴躍支前的「五姐妹」,人們為了紀念這五位擁軍之前模範,在大馬峪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內,建起了紀念館,豎起了雕塑,她們的事迹,至今還在長白山人民中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