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2022年11月03日17:27:31 歷史 1936

大家都聽說過項羽火燒阿房宮的故事吧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我一直都有一個疑問,古代一旦失火怎麼滅火呢?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你想古代用的是蠟燭油燈,住的是木頭房子,如果再加上戰爭中的火災,我們的祖先到底是怎麼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呢?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這期就請跟着小螞哥的視角,帶你從原始社會一直看到民國,看古人為了防火都做了些啥。


原始氏族


在原始的氏族時期,人們為了生存大多成群的聚集形成部落,大多部落都在周圍挖壕溝,壕溝不僅可以阻擋野獸和其他部落的襲擊,還具備防火的能力,這種壕溝叫做「火道」,也是現在防火隔離帶的原型。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今天大多是用火在林帶中燒出一條路,這就是一條標準的防火帶,防火帶一般順着山脊,就像一條長城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比如下圖這樣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所以你能想像這項技術幾千年前人們已經在使用了!


除了隔離帶,這時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了木建築容易着火,所以他們採用了一種隔離技術,一是在易燃的木柱外面塗上濕潤的泥土,形成一個不可燃的保護層。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文化中就發現了泥土構築的「防火保護層」,木柱上就被塗抹了一層堅固的防火塗料。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大地灣文化中泥土防火的木柱


二就是使用不那麼容易燃燒的建築材料,比如使用不易燃燒的夯土牆、磚石牆。考古發掘證明,在距今46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可有效防火的夯土牆,完成了難燃燒牆體(木骨泥牆)向不燃牆體的過渡。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城子崖城牆修築場景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祖先們的的防火思維其實很簡單,把容易着火的東西隔離起來,或者減少用量,這樣就燒不起來了。


商周時期

那麼一旦起火了總需要救火吧,這時儲水是救火的關鍵,為此人們設計出了很多儲水工具。自商代起,人們就開始用水缸儲水滅火。在許多清宮劇中我們也能看到宮內每隔幾米就有一個大水缸,被叫做「門海」、「吉祥缸」、「太平缸」。缸內要常年保持有水,夏季要保持缸內水質乾淨,冬季還要點火給水缸加溫防止缸內水結冰,以保證一旦發生火險,隨時可以取水救火。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故宮中的太平缸


這種水缸雖然能儲存大量用水,但機動性不高。你想想缸很高大,取水的時候需要梯子,所以很容易把水灑出來,並且滅火時需要救火者很靠近火場,有很大的風險。


西周時期,聚落已經發展成為城市。城市的布局通過分割,將各個階層的人劃分到不同的區域。《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這明確說明城市不僅有網格化布局,還通過道路圍牆來防火。在《國語·周語》里也記載了「蔽有蒲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災也……」城郊的窪地水池和園林中的水面都可以用來防禦火災。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半夜打更的喊叫:「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其實在周朝就已經出現了。《周禮·天官》中記載,到了每年春秋兩季,掌管宮內用火安全的宮正都要搖動木鐸,提醒大家注意防火。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只不過周朝官員們手裡拿的不是銅鑼而是木鐸,一種木柄的銅鈴。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總體來看,商周時期城市從城市規劃,到園林建設,再到人員監督,已經說防災工作已經是非常到位了。


秦漢時期


讓我們把時間推到秦漢時期,並不是小螞哥有意跳過了春秋戰國,只是因為在亂世中很難發展出有規模的城市,所以防災技術也沒有什麼本質進步。


秦漢時實現了大一統,城市規劃技術也越來越成熟,這時城市的防火理論開始出現,比如東漢時期荀子的十三世孫荀悅《申鑒·雜言》中說::「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之防,發而止之謂之救,行而責之謂之戒。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防災是上策,畢竟防住火災就不會造成損失,這也是成本最小的做法嘛~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這時網上最清晰的荀悅圖,小螞哥是儘力了。


秦漢時期隨着建築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開始通過一些象徵意義的設計來表達防火的隱喻。最著名的就要數「藻井」了。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藻井」一詞,最早見於漢賦。藻井最早出現在北魏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頂部。藻井的外形像個凹進的井,「井」加上藻文飾樣,所以稱為藻井。現存最早的藻井,是獨樂寺觀音閣上的藻井。這玩意從本質上講對於建築結構沒啥作用,就是用來保佑建築防火安全的。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觀音閣的藻井


藻井的這種裝飾為啥就隱喻了防火呢?據漢朝的民俗讀物《風俗通》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厭火也。」也就是說藻井是頂棚上的井,而藻井的很多紋樣裝飾也來源於菱、荷等水生植物,都是水裡的東西當然是寓意防火啦。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藻井一詞,也有東井星宿之意,在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所着我國現存較早的天文文獻《史記·天官書》中有記載:「東井八星主水衡。」東井即井宿,星官名,二十八宿中之一宿,有星八顆,古人認為是主水的。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綜上所述,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藕等藻類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藉以壓伏火魔的作祟。


後來藻井是越來越誇張,有的做一個旋渦: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有的把八卦放在上面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皇宮直接把龍王都請來了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畫得不過癮,還有雕刻的龍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在我看來,這不就是古代版的消防噴頭嘛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只不過我們現在是真的能噴水,真相了吧~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這時古建築上屋脊兩端翹起的構件,叫做「鴟吻」,形狀多是魚尾、龍頭、龍尾等水裡的動物。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鴟吻在之後的朝代慢慢演變成龍形,其實剛開始寓意通過水獸來防火。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唐朝


唐代是我國城市發展的高峰,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過了100萬,這種超大規模的城市必然要考慮防災的問題。所以長安城外圍設立了幾十公里的護城河,還有眾多宮苑園林的水體用來防火,在大街兩側都有水渠水溝。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長安城的朱雀大街


唐代長安朝廷設有「金吾衛」的官職,掌宮中及京城日夜巡查警戒。基層建有「武侯鋪」的治安消防組織:大城門100人,大坊30人,小城門20人,小坊5人,在全城形成一個治安消防網絡系統。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唐代長安布局圖


看到上面這張圖你想到了什麼?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是不是跟卡塔尼亞的重建如出一轍,沒錯城市的發展都是趨同的,因為大家都有一個目的——防火。


唐代時,人們開始使用皮袋、濺筒滅火。到了北宋,有了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等方便攜帶的工具。當有火情時,眾人拿着這些工具滅火,作用類似於今天的滅火器。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武經總要》中記載的消防器材


看上去是不是感覺工具還挺多,其實這些工具都很原始,本質上和現代的水槍沒啥區別,比如水袋是用馬或牛的皮做成的,可以裝三四百斤水,將長竹竿中間的竹節除去,綁在袋口上,出現火險時,由三五個壯丁抓着竹子藉助袋口,水就會順着竹筒噴向著火處。但你想就算是用牛皮做成水袋能放多少水?這麼重的東西搬來搬去也極為費事,那個唧筒更是杯水車薪,我覺得還不剩直接用桶來得快。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宋朝

時間來到宋朝,這也是防火技術發展最快的時代。宋朝由於民間經濟繁榮,所以各地的城市建設都開始注重防火。比如宋朝的都城汴京,也就是開封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宋朝的都城從長安遷到了開封,開封市中心城區內五湖四河環繞市區,水域面積達220多公頃,約佔開封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的1/10。素有「北方水城」之稱。所以開封城內遍布水系,通過水系來分割城市區域,從而隔火防火。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我們今天看每個朝代的清明上河圖都是曲水繞城,一派水城風光。


在建築上推廣瓦屋。陶土瓦本身經過上千度的高溫燒制而成,具備更強勁的防火性能。無論經歷多久的高溫天氣,屋頂瓦片本身的強度及防火阻燃性能,都能保證屋面安然無虞!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日本出土的宋朝瓦片


瓦這個東西其實西周就有了,但多是用在皇宮建築上,從宋朝開始大多城市的民居也開始使用瓦片了。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火巷,是南方普遍使用的街巷通名,宋金交兵時創於南宋,既為防火而設,也方便作戰用兵。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武昌古城南門外著名的商業區南市(今鯰魚套一帶)發生了一場大火,被燒達一萬多家。剛到任的鄂州知府趙善俊為杜絕後患,當機立斷,採取了「辟火巷」的措施。「適南市火,善俊亟往視事,弛竹木稅,發粟振民,開古溝,創火巷,以絕後患」。南方的城市沿河而建,巷弄彎曲且狹窄,南宋所創的火巷寬而筆直,巷兩邊還帶有排水的明溝,使街對面的火勢不至於蔓延過來。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火巷比傳統的巷和衚衕要寬,這也有利於來往通行、行軍作戰。火巷作為比「街」低一等的道路,也流傳到北方其他城市。


宋代已經有了專門的消防軍隊,稱為軍巡鋪、防隅。軍巡鋪的職責,既在滅火,又在防火。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由國家建立的城市消防隊。


當時「京都禁火甚嚴,時至夜半,不論官宦、百姓均須定時熄燈,不得違逆。」在夜間,巡鋪兵士走街串巷,督促居民按時熄燈,消除火災隱患。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門口那一堆人就是防隅


開封城內還建立了「望火樓」,這標誌着防火設施已經變成了城市建設的一部分了。為了及時發現火情,官府還在地勢高處建有望火樓,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樓上晝夜有人瞭望,而樓下則有房屋數間,屯兵數百人,並配備了各式滅火設備,一旦樓頂的士兵發現火情,能第一時間趕往火災現場進行撲救。望火樓,也叫防火瞭望塔,就是中國最早的消防站哦。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清明上河圖》中的望火樓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最後我們來聊聊宋朝的消防工具,這時人們還在用唧筒,但已經升級為了「水龍」。並不像唐朝時的唧筒吸多少水,噴多少水,而是利用內部的水桿上包着一層棉絮以增加氣密性,使用時抽拉活動水桿,利用大氣壓把水壓入筒中,而後再對準着火處將水用力推出,通過加壓可以讓水頭壓力增大,相比唐朝的「玩具水槍」還是先進了不少。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水龍」由一個橢圓形大木桶、兩個紫銅活塞缸以及一根橫木杆組成,使用時啟動橫木帶動活塞,用壓力將水從輸水帶中噴出。我們現在看水龍,它身上所有的元素都是為了滅火,可見城市裡防火是多麼被重視。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清朝時候的水龍


明朝


官府開始設立防火鋪,並配有水桶、雲梯、火鉤等救火器具,其中最早的消防器械是藤斗水槍。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明代的鑾儀衛倉庫,防火設施尤為嚴密。每隔七間房屋就空出一間,用三合土填實,直至房頂,形成一堵5米厚的隔火牆,從外部看,是一間無門無窗的房屋,從內部看,卻是一堵5米厚的防火牆。這些防火牆所起的主要作用是當建築着火時,飛散的火星不會隨着氣流進入其他房間,引發更大的火災。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故宮鑾儀衛總部


我們今天熟知的徽派馬頭牆也起源於明朝弘治年間徽州知府何歆為了解決城內擁擠的建築防火問題,創製了「封火牆」,後來得到了推廣,每家每戶都做起了自己的封火牆,並進行了美化裝飾,使其造型如同高昂的馬頭,於是「粉牆黛瓦」的「馬頭牆」就成了徽派建築的重要特徵。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清朝


時間來到清朝,康熙年間,開設了火班(機桶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人數不下200人。據《大清會典》記載,紫禁城內曾有腹大口收的銅、鐵水缸308尊。這時候的水缸因為有了水龍設備的加持所以讓救火時取水更加方便。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此時的水龍已演變成帶輪子的簡易消防車了,救火人員除了使用水龍,還有水桶、吊桶、銅鑼、行號、火把和油燈、大纛旗和各小旗(大、小旗均用藍底白字)、梯子(竹製)、警鈴、撓鉤、刀鋸、斧鑿、杠索、燈籠、號衣、號帽、防火背心,就基本組成了古代消防隊的全套裝備。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1年)後,清政府購置了大量的西洋消防裝備——洋車式水龍,雇夫役50名,以救護火災。清代詩人吳東發在看過水龍滅火的場景後還曾為其賦詩一首,其中「數人并力運樞機,呼吸縱送左復右」的描述生動地展現了水龍威力無窮。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洋車式水龍


後經過改造,可以用馬達發動出水,水龍也由此升級為機龍。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民國


到了民國時期又有了「火燭車」,也叫滅火車和救火車或者消防車,是種專救火的車,一方面運消防員到火場,另一方面系幫手泵水救火,和用機動雲梯幫消防員上樓射水救火同救人。兩側的木板人能站上。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文章的最後,再給大家普及一個好玩的小知識,古代大多建築都是門不帶勾的,也就是說在古建築的城門、宮門、殿門、廟門之上通常都置有匾額,用來標明建築名稱,但只要出現「門」字,其寫法通常是一致的,即「門」字的最後一筆均不帶鉤。


明《馬氏日抄》載:「宋都臨安玉蝶殿災,延及殿門,宰臣以門字有腳鉤,帶火筆,故招火災。隨撤額投火中乃熄。後書門額者,多不鉤腳。」古人認為「門」字帶鉤會帶來火患,因此之後的皇家建築若出現「門」字均不帶鉤,以避「火鉤」之嫌。


我國的古代城市都是怎麼防止被點着的? - 天天要聞



無論是城市的網格化布局,還是消防設施的進化,亦或是建築防火的結構和隱喻都是中國民族智慧的結晶,也希望大家能在設計項目中中式防火,重視消防,畢竟有了安全的環境才能有美好的生活。


好了,這期就聊到這裡,我是小螞哥,一個注重防火的人,螞蟻景觀,以小見大,我們下期見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蔡暢:日本手上的這幾張牌,哪一張都不好打 - 天天要聞

蔡暢:日本手上的這幾張牌,哪一張都不好打

7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自8月1日起對所有日本輸美商品加征25%關稅,遠超此前針對汽車等特定行業的徵稅範圍。面對這一「最後通牒」,日本首相石破茂當天緊急召開內閣會議,強硬回應「日本不會輕易妥協」,並誓言繼續談判以捍衛國家利益。此次關稅升級直擊日本經濟命脈——汽車產業占對美出口超30%,豐田已預警2025財年凈...
鵜鶘3年6800萬提前續約赫伯特-瓊斯 合計剩5年合同成重點培養對象 - 天天要聞

鵜鶘3年6800萬提前續約赫伯特-瓊斯 合計剩5年合同成重點培養對象

北京時間7月11日,根據ESPN名記Shams報道,鵜鶘與前鋒赫伯特-瓊斯完成提前續約,雙方達成一份三年6800萬美元的合同,加上他的現有合同,他與鵜鶘還剩5年9700萬美元合同,其中2029-30賽季為球員選項。赫伯特-瓊斯是2021年的二輪秀球員,他過去4個賽季均是效力鵜鶘。在上賽季赫伯特-瓊斯因傷僅出戰20分鐘,場均32.4分鐘能夠達...
沈從文與頤和園霽清軒 - 天天要聞

沈從文與頤和園霽清軒

◎謝其章 小學時代的頤和園春遊,可說是一件歡呼雀躍的大事,母親會破例給一毛錢零花,一個義利圓麵包,煮兩隻雞蛋,這些吃食平日里難得一吃。六十年來游頤和園十數次,頂數去年四....
為保守秘密 28名八路軍戰士壯烈犧牲 - 天天要聞

為保守秘密 28名八路軍戰士壯烈犧牲

二○一○年,郭家莊村民郭文則指認掩埋三支隊烈士的地方(資料圖片)。  這是一個十分傷感、讓人落淚的故事,但我堅持要把它記下來——為的是讓這些無名烈士的鮮血不要白流,為的是讓我們的後人不要忘記烈士,不要忘記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
解碼成語「程姬之疾」的由來——月事、權力與替身的歷史迴響 - 天天要聞

解碼成語「程姬之疾」的由來——月事、權力與替身的歷史迴響

作者:黃申在未央宮靜謐的夜幕下,更漏聲滴答作響,彷彿在輕訴着宮廷歲月的神秘與漫長。漢景帝劉啟輕輕放下手中竹簡,一旁侍從立刻心領神會,恭敬地問道:「陛下,可要召程姬侍寢?」此時,椒房殿內的程姬正對着銅鏡,愁眉緊鎖。毫無預警地,月事突然而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