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初,日本為達到對中國實行殖民統治的野心,向中國派出了很多探險家和學者,在中國各地收集天文、地理、歷史變遷等方面的資料,對中國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嚴密調查。《亞東印畫輯》就是他們在中國探險取得的「成果」之一。
亞東印畫輯
下面這組照片,是日本派出的探險家進入我國雲南,拍攝的大量照片中的一部分,反映的都是雲南大理的風土人情。通過這些照片,我們看到了近百年前的大理城的真實面貌。
五華樓
這座巍峨壯觀的古建築,就是大理城中的五華樓。它始建於唐朝,是南詔國宴請貴賓的地方。史料記載,當時的五華樓周長2.5公里,高30多米,可容納上萬人。
在歷史上,五華樓經歷了數次焚毀和重修,圖中這座建築是明代初年的五華樓。然而不幸的是,在60年代,它被再次拆除。如今的五華樓,重建於1998年。
大理俯瞰
這是當時大理城的一條繁華的商業街,一眼望去街道綿延數里長。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街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清一色的瓦房錯落有致,掩映在綠樹之中,處處透露着雲南民居的獨特意境。雲南民居建築豐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動直觀地呈現雲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特徵。
木材交易市場
這是位於大理城牆根下的一個木材市場。商販們把上好的木料靠在城牆上展示,有的直接擺在了地上,一些顧客在和商販討價還價。
城牆的上部,因為年久失修,很多牆體和垛口已經坍塌,城牆兩側長滿了綠色植物,像一條綠色的長龍。
崇聖寺三塔
在大理蒼山腳下,有一座崇聖寺,始建於唐朝時期的南詔國年間,是大理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古剎。寺內矗立着三座寶塔,一大兩小。西對蒼山應樂峰,東對洱海。
三座寶塔鼎足而立,千尋塔位置居中,二座小塔南北拱衛,雄偉壯觀,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方面的卓越成就。
洱海岸邊
遠處,青山如黛,洱海煙波浩渺,一艘帆船正行駛在水面上。近處,洱海岸邊,一名男子牽着馬趕路,馬背上馱着兩大包茶葉。
在當時,馬匹是主要的運輸工具。著名的茶馬古道,運輸茶葉的馬匹一眼望不到頭。
路邊的店鋪
在一條石板路旁邊,有一棵參天大樹,樹下有兩家店鋪,路過的商旅可以在這裡歇腳休息。店家還搭了馬棚,方便飲馬喂草。大樹之下好乘涼,又挨着馬路,這兩家小店選的位置太好了。
下關的厘金局
這是下關的大理厘金局分局,,門口矗立兩隻石獅子。一根竹竿挑着厘金局的旗子很是顯眼,一名工作人員站在門口。
厘金局,是清政府對通過國內水陸要道的貨物設立的關卡,職能是為了徵收捐稅。直到1931年,國民政府才取消了厘金制度。
大理街景
這是大理街道上人們趕集時的場景。很多當地人戴着斗笠、背着竹簍來到街上購買東西,他們的服飾和裝扮很有民族特色。
雲南大理這邊的人,喜歡背個背簍出門。這是為了方便帶東西,出門帶晌午避雨工具等出門,回來帶點豬草,柴火等回來,山多路陡,不便於挑擔子,要裝物品背簍最適用。
洱海北岸的上關
這張照片,反映的是洱海北岸的上關風光。遠處,洱海上煙波浩渺。一艘小船正在照看網箱養殖的魚。近處,有一座廟宇,廟宇旁邊是農田。一名農民正在彎腰幹活。
青山綠水,蒼山洱海,就像是一幅生動的油畫,很有生活氣息。
大理下關
這是大理下關的風光:一塊塊梯田,青山抱綠水。湖光彩奪目映山色,四時有奇葩,百里飄幽香。
下關最有名的就是風,風期之長、風力之強為世所罕見。一年之中大風日數在35天以上。
大理石工藝品鋪子
這是大理街上一家大理石工藝品商鋪,桌子上擺滿了用大理石製作的工藝品,有圓形的和方形的,下面還設計了木質的底座,很有藝術氣息。
店家是一名中年男子,光頭留着鬍鬚,很有藝術范,他正站在櫃檯後面招攬路過的顧客。
大理賓川縣的雞足山
大理賓川縣的雞足山,山形因像雞足而得名。它是佛教聖地,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名氣不小。這裡四季山清水秀,雲霧繚繞。
雞足山是佛教禪宗的發源地,2000多年前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衣入定雞足山華首門, 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
街頭的白苗族女子
正在街頭趕集的白苗族女子,她們的頭飾就是有名的「鳳凰帽」。她們都光着腳,身上背着一個布袋,正在街邊選購物品。
雞足山下的弔橋
這是雞足山下的一座小弔橋,橋下一灣溪水潺潺流過。弔橋的一端好像是座寺廟,門口有一些前來祭拜的香客。
大理附近的露天市場
這是大理城邊上一座露天市場。有很多小吃攤,豎著遮陽傘。趕集的人可以在這裡吃飯用餐。一名攤主好奇地朝這邊看。
大理的山川風光
這是大理的山川風光。遠山如黛,雲霧繚繞,好似人間仙境。
天生橋
在大理市下關西洱河畔,有一座天生橋,是大理通往保山怒江的交通要道。兩邊是懸崖峭壁,高達百餘尺。據說三國時的諸葛丞相曾經來過這裡,他在這兒打過大仗,把孟獲擒住。
時間一晃,94年過去了。嘆古惜今,過去的雲南大理,建築古樸,讓人回味。如今的雲南大理,現出了全新的面貌。你更喜歡哪一個大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