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路上響起「槍聲」,他扮演的周恩來為何讓觀眾淚流滿面?

2022年10月16日07:20:02 歷史 1261

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

——習近平

夜幕降臨,思南路73號周公館外突然傳來一聲「槍響」。周公館內,「周恩來」拿着帶血的眼鏡,對着眾多「記者」,神情嚴肅地說道:「大家看看,這就是國民黨所說的誠意,這樣的政黨,何以帶領人民走向光明的未來?」

這是中共一大紀念館去年推出的實景沉浸式戲劇《思南路上的槍聲——向著光明前行》中的一幕,戲劇呈現了1946年國共談判期間,周恩來在周公館召開記者招待會,揭露國民黨「假和談、真內戰」陰謀的場景。飾演周恩來的演員馬瑋佳,其實是中共一大紀念館的一名工作人員。

新穎的形式,吸引了眾多年輕觀眾走進中共一大紀念館,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除中共一大會址外,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還分佈着數量眾多的各類紅色舊址遺址。近年來,上海不斷挖掘各類紅色資源,創新紅色宣教形式,講好黨的誕生地的紅色故事,五湖四海的觀眾,來到實地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

思南路上響起「槍聲」,他扮演的周恩來為何讓觀眾淚流滿面? - 天天要聞

「有些台詞是『長』出來的」

雖然身材不似周總理那般清瘦,還長着一張圓臉,但是當馬瑋佳微曲着右臂,帶着淮安口音說出「中國共產黨與人民永遠站在一起」時,觀眾依然能感到,歷史與現實彷彿融為一體。但對30多歲的馬瑋佳來說,扮演周恩來依然是個不小的挑戰,因為觀眾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像」。「除了減肥和化裝,做到盡量『形似』,我還要找准他講話的韻律,融進自己的話里,做到『神似』。」為了模仿得更像一些,馬瑋佳看了很多當年的歷史資料,因為「只有對那段歷史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感受偉人當年的種種情緒」。

歷史上,1946年5月,周恩來率領中共代表團前往南京與國民党進行談判。6月,代表團決定在滬設立辦事處。思南路上這幢不起眼的小樓成了周公館,周恩來以此為「根據地」,在艱苦危險的條件下,開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發展了愛國民主統一戰線。

思南路上響起「槍聲」,他扮演的周恩來為何讓觀眾淚流滿面? - 天天要聞

隨之而來的,還有另一番「門庭若市」——路上出現了無人光顧的皮鞋修理攤,三三兩兩並不拉客的三輪車,賣煙小販、剃頭挑子、算卦先生也在門前晃悠。路對面的上海婦孺醫院,則成了國民黨特務監視周公館的據點。

如今在展館裏,講解員與觀眾最經常講述的,也是「周恩來汽車『生尾巴』」「周公館陽台上的花盆」等「監視」與「反監視」的故事。即使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中共代表團成員始終鎮定自若,堅持為和平與民主奔走吶喊。

這些當年的歷史細節,都被如今的這齣戲劇一一呈現出來,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主創人員還對劇情進行了藝術化的再創作,力求更有感染力。

「戲裏有些台詞,是自己『長』出來的。」馬瑋佳舉例說,在劇本中,周恩來有一句話,「今天到場的,還有工商界的代表們。你們倉庫里的米面糧油,為什麼不可以拿出來一點給老百姓?你們這樣做,老百姓是會永遠記得你們的。」當年周恩來是否講過這話,已經無從考證,但馬瑋佳認為,當時很多老百姓還吃不飽肚子,「我覺得像周恩來這樣一個了解民間疾苦的人,一定想為老百姓『撐傘』吧」。

思南路上響起「槍聲」,他扮演的周恩來為何讓觀眾淚流滿面? - 天天要聞

用心的創作和演出取得了不俗的效果。有觀眾在散場後找到馬瑋佳,說看到「周總理」從露台一出現,眼淚就不由得流出來了。馬瑋佳說,這是他最滿足的時刻。「耳邊好像能聽到周總理在說,『為真民主真和平奮鬥到底』。你牽着他的手,同志,我們一起去奮鬥吧!我們一起去奔光明前程吧,你自己也會很激動。」

感受穿越時空的力量

馬瑋佳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剛開始,他用普通話模仿周恩來演講,覺得不夠真實,想加入淮安方言。巧的是,他的妻子就是淮安人,在家裡排練時,妻子經常會給他提出很多修改意見。馬瑋佳笑着說:「字斟句酌,舉手投足都有要求,不能破壞『男神』在她心中的偉岸形象。」

思南路上響起「槍聲」,他扮演的周恩來為何讓觀眾淚流滿面? - 天天要聞

高要求背後,是觀眾難以體會的辛苦。晚上6點,從一大紀念館下班後,馬瑋佳穿上演出服,又在周公館「上班」,兩場戲演完,就快10點了,再處理一陣工作,就來不及回家了。

不過,同為紅色文化傳播者的妻子很理解他。夫妻倆結緣,恰恰也是因為傳播紅色文化。2013年,馬瑋佳被調到一大紀念館管轄的周公館工作,他的妻子當時是周公館的講解員,兩人在周公館相識相知。後來,妻子被調往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工作,雖然更忙了,但夫妻倆都愈發感到這份工作意義深重。

思南路上響起「槍聲」,他扮演的周恩來為何讓觀眾淚流滿面? - 天天要聞

「我家在上海,上海是黨的誕生地,某種意義上,上海也是黨的家,能夠在黨的誕生地工作、生活,我感到很光榮。講好黨的誕生地的紅色故事,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

觀眾群體發生「新變化」

2008年,從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現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畢業後,機緣巧合之下,馬瑋佳進入了中共一大紀念館工作。

馬瑋佳在紀念館的第一個身份是講解員。他坦言,在場館裏講黨史故事,和在旅遊景區完全不同,因為黨史不能隨意發揮,如何將一段被反覆考證過的歷史講出新意,很考驗講解員的個人水平,不僅需要紮實的基本功,更要對歷史十分熟悉。

「要是一開始有十個觀眾,帶到後面只剩下一個,那肯定不是觀眾的問題,是你講得不好。」當時,館裏有很多優秀的女講解員,但男講解員不多,馬瑋佳憋着一股勁,努力鑽研歷史,從李大釗使用過的打字機,到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個中細節一一熟讀,將其轉化為生動的講解。

思南路上響起「槍聲」,他扮演的周恩來為何讓觀眾淚流滿面? - 天天要聞

如今,中共一大紀念館的紅色文化宣教越來越成熟完善,形式上也多有創新。從2016年開始,宣教團隊嘗試開發面向年輕黨員幹部群眾的情景黨課,由紀念館員工自編自導自演,後來還陸續開發了情景劇。至今,馬瑋佳已參演了20多場各種表演,扮演過陳獨秀、彭德懷等歷史人物。

思南路上響起「槍聲」,他扮演的周恩來為何讓觀眾淚流滿面? - 天天要聞

這幾年,中共一大紀念館的參觀量呈爆髮式增長。在馬瑋佳的印象中,觀眾群體也有「新變化」,一是從外地趕來的年輕觀眾越來越多,二是外國政要、外企高管越來越多。來賓不僅有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有來自美國、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韓國、以色列、法國、日本等國的參觀者,還有不少是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他們不僅熱愛中國,更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故事充滿好奇。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今年8月,當時,一位在滬訪問的知名英國專家提出要到中共一大紀念館參觀。負責接待的馬瑋佳記得,這位專家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一路仔細閱讀每件展品的說明,不時感慨道「中國真的很偉大」。

專家點評

讓厚重的紅色文化在年輕人中煥發光彩

馬瑋佳既是中共一大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也是戲劇《思南路上的槍聲——向著光明前行》中周恩來的扮演者。馬瑋佳等巧妙利用思南路上的周公館,創作沉浸式戲劇回顧和禮讚周恩來的生平事迹、崇高風範,是上海着力打造紅色文化傳播高地的一個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後繼有人、代代相傳。」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也是黨成立後黨中央機關長期駐紮地、社會主義建設重要基地、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在百年征程中形成了豐富的紅色資源、積澱了深厚的紅色底蘊,紅色基因已經深深融入城市血脈之中。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關鍵在一個「活」字。只有把紅色資源激活起來,讓紅色歷史鮮活起來,紅色血脈才能跳動起來,紅色基因才能薪火相傳、永不變色。在此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豐富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分析年輕一代心理需要和認知特點,避免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用靈活親近的手段,讓厚重的紅色文化在年輕人中煥發光彩,用年輕人的語言為年輕人講故事,激發青年一代的情感共鳴,進而使其接受教育、成風化人。

近年來,上海深入推進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在摸清「紅色家底」、保護紅色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傳播方式,豐富形式載體,深入挖掘資源里的故事、故事裏的細節、細節里的精神,讓深厚的歷史插上「翅膀」,走進更多人的內心深處。隨着一批革命舊址修繕開放,一批展覽展陳功能提升,一批活動項目蓬勃開展,一批文藝作品深入人心,上海紅色文化品牌也越來越亮,城市血脈中的紅色基因歷久彌新、永放光芒。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宋斌)

欄目主編:張駿

圖片攝影:蔣迪雯 中共一大紀念館 供圖

來源:作者:劉雪妍 顧傑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毛主席重塑民族脊樑,消弭國恥之痕 - 天天要聞

毛主席重塑民族脊樑,消弭國恥之痕

1900(庚子年),清政府和國際列強開戰,最後被八國聯軍打敗攻進北京,慈禧和光緒皇帝出逃西安,之後全權委託李鴻章和奕劻與侵華八國以及參與和議的比、西、荷共十一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及其附件。其中第六項規定大清國需向諸國賠償軍費、損失
《人生若如初見》梁鄉身邊三個女人都不幸福,朵梅最慘 - 天天要聞

《人生若如初見》梁鄉身邊三個女人都不幸福,朵梅最慘

《人生若如初見》梁鄉身邊有三個女人卻沒一個是幸福的,朵梅對梁鄉一見鍾情,梁鄉去日本留學三年朵梅等了他三年。而她不知道的是梁鄉在日本對菽紅一見鍾情,還在離開日本前強佔了菽紅。梁鄉回國不久便與朵梅結婚,不是因為愛,而是朵梅可以幫他在官場混的更自
馬卡波羅透露出的秘密,阿薩辛刺客靠什麼威震中東? - 天天要聞

馬卡波羅透露出的秘密,阿薩辛刺客靠什麼威震中東?

「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獨家發佈,謝絕轉載」正所謂,我與賭毒不共戴天。黃賭毒,沒有一個好東西。不過有這麼一群人,他們與黃賭不共戴天,毒是隻字不提不提,但卻縱橫歐亞,打得阿拉 伯世界和小半個歐洲哭爹喊娘,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裏,令人聞風色變。
明成皇后閔茲映:她時代初體驗(十一) - 天天要聞

明成皇后閔茲映:她時代初體驗(十一)

在公公李昰應集團還在排除異己的時候,閔茲映的團隊就已經暗中集結成了一股新的勢力,這股勢力的存在就是為了瓦解大院君集團在朝廷中的勢力範圍,然後取而代之。
爬不動成歷史 機械人助力登長城做好漢 - 天天要聞

爬不動成歷史 機械人助力登長城做好漢

作為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八達嶺長城每年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慕名前來。出於曾經的軍事考慮,「因地形,用險制塞」是八達嶺長城修築的重要特徵。對許多遊客,特別是一些高齡和行動不便的遊客來說,攀爬陡峭....
鄭氏家族竟是「海上帶貨頂流」 - 天天要聞

鄭氏家族竟是「海上帶貨頂流」

台海網5月2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 曾宇姍/文 陸軍航/圖)5月24日,「圕圕圍茶派」第六期在廈門市圖書館文化藝術中心館區電影閱讀空間舉辦,以《血拚的海路——解碼廈門與海的百年之緣》為主題,暢....
李小龍:《冥報記》敘考 - 天天要聞

李小龍:《冥報記》敘考

一、冥報記三卷(博文堂影印高山寺本)日本明治間博文堂珂羅版印本《冥報記》【敘錄】《冥報記》三卷,唐唐臨著,日本高山寺藏唐經生抄本,明治四十三年(1910)大阪油谷博文堂用山城高山寺藏寫本珂羅版景印本。博文堂本依原樣分裝三軸,外有木匣,每卷幅高27厘米,由若干紙粘接而成,每紙長22.5厘米,十三至十五行不等,上...
【三國季漢秘史274】南中虎將孟琰:渭水孤軍斷洪流 - 天天要聞

【三國季漢秘史274】南中虎將孟琰:渭水孤軍斷洪流

【南中豪族歸漢營】建興三年春,孟琰跪在諸葛亮軍帳前,青銅甲胄的寒氣滲入膝蓋。這位朱提孟氏嫡子記得,半月前族人孟獲第七次被擒時,曾用南中土語對他嘶吼:"孟家的刀劍只向仇敵!"但此刻,帳中羽扇輕搖的聲音讓他繃緊脊背。"孟將軍可知,此戰過後,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