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抬來三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2022年10月12日21:01:44 歷史 1312

洪武四年,應天府皇殿內,幾十個人正恭敬地在大殿內等候,他們歷經了重重關卡,接下來即將迎接科舉的最後一關——殿試。

此次殿試的考官不是別人,正是坐在最上方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眯着雙目,眼光掃過下方八十餘名考生,他們各個均是秀才模樣,人人清秀無比,衣着雖不奢侈,但是十分乾淨,每個人的手上肌膚也是光滑無比,顯然都沒幹過農活。

少頃,朱元璋開口了:此次殿試,不考四書五經,不考朝政大事,更不考治國良策。底下等待的考生們有些疑惑,倘若不考這些,那還有何物可考?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 天天要聞

(朱元璋)

朱元璋揮了揮手,下方兩名侍衛立即立刻,不一會兒,便接連抬來了三筐稻穀,放在了大殿的正中央。

考生們更懵了,陛下這是什麼意思?朱元璋解釋道:今天的殿試內容,就是鑒別這三筐稻穀的優劣,分量和產地。

這可把秀才們嚇了一跳,他們大多沒做過農活,這三筐稻穀看上去一模一樣,這又如何辨別,如何鑒定?

朱元璋側邊的劉伯溫臉色驟變,心中有了預感:此次科舉之後有人要死,大事要發生了!

那麼,朱元璋為何會在殿試里給考生們出了這麼一道題,又有何用意?劉伯溫又為何會說此次將有人遭罪,這次科舉之後,又會造成什麼影響?

白手起家,農民皇帝

一般來說,殿試是科舉考試里的最後一環,也是決定考生們最終前途的考試,因為這場考試的考官是皇帝。

殿試的考試內容其實也算簡單,主要就是皇帝提出問題,然後考生根據問題回答,也就是所謂的「策問」。

但是,自從殿試這一環節誕生以來,皇帝們詢問的問題大多是如何治理國家,或者對於朝政的問題如何治理,以此來考驗考生們是否具有任官的能力。

而朱元璋卻用三筐稻穀來作為殿試考試題目,並且讓考生們分析出稻穀的質量,數量和產地,僅僅單純考這番農業問題,顯然是這麼多年殿試以來最為奇特的一次。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 天天要聞

(殿試)

要想知道朱元璋此舉意欲何為,我們就很有必要了解朱元璋的發家之路。

要說歷史上的眾位開國皇帝里,誰的故事最為勵志,誰的道路最為艱難,那麼朱元璋必然首當其衝。

農民出生的皇帝不多,劉邦也是一位,但是劉邦好說歹說有個一官半職,而朱元璋就完完全全是農民出生,甚至連書都沒有讀過。

朱元璋出生在貧窮的太平鄉,因為在家裡排行第八,所以朱元璋的名字就非常草率地取為朱重八,足以見得朱元璋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是及其簡陋和貧寒的。

彼時又正值元朝混亂的統治時期,元朝統治者和高官們只知享樂與貪污,導致無數百姓流離失所,衣食不飽,全國上下餓死者數不勝數,這其中就包括朱元璋的幾個哥哥。

父親去世的時候,朱元璋不僅沒有墳地,就連棺材也買不起,最後只能和鄰居借了一小塊地,簡陋地將逝去的家人埋葬。

世道炎涼,朱元璋不得不和僅剩的二哥分離,他一路乞討,最終上了皇覺寺,在裏面當了和尚。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 天天要聞

(朱元璋)


不久後,連寺廟裡也沒有糧食了,朱元璋只能離開,開始了他三年的乞討生涯。在這一期間,朱元璋完全就是一位底層百姓,窮得連飯都吃不起,衣服也破得不成人樣。

朱元璋也沒有任何大志,他只是希望能夠填飽肚子,多活幾年是幾年。可就是這麼一位毫無背景,毫無前途的乞丐,最終卻走出了一條征戰天下的道路。

二十五歲,朱元璋開始加入紅巾軍,不是為了稱霸天下,不是為了出人頭地,只是因為朱元璋被逼無奈。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 天天要聞

(朱元璋影視形象)


當初朱元璋一個在義軍里的朋友寫信給他,希望他參加義軍,朱元璋猶豫之時,這封信卻被一旁的人發現,並打算告發朱元璋,所以朱元璋才一不做二不休,下定決心加入義軍。

或許是上天冥冥註定,自那以後,朱元璋開始了自己的成帝之路,參加義軍後不久,便因為卓越的能力當上了義軍的高級首領,並逐漸掌握軍隊大權。

朱元璋很快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軍隊,他還結識了徐達常遇春等人才,協助自己將勢力擴張得越來越大。

面對元朝軍隊,朱元璋屢屢獲勝,並在之後戰勝了陳友諒張士誠兩個強敵,成為了最強大的勢力後,又將元朝徹底推翻,正式同意南北,建立明朝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 天天要聞

(陳友諒)


從一個農民,一個和尚,一個乞丐,一躍成為了整個國家最高的統治者,成為了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成功之路是史無前例的,也是後無來者的。

不過,建國之後朱元璋依舊沒有閑着,他是農民出身,他深知百姓們的生活有多麼苦難,他下定決心,要建立一個百姓們安居樂業的國度。

所以,朱元璋對於人才的招攬也是非常嚴格的,他要的不是精於算計,善於交際的人才,他要的是可以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的人才。

為官之本,百姓為大

農民到皇帝,朱元璋吃了無數苦頭,但這其中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前半生的貧寒日子,所以他希望大明朝的官員們,一定要為百姓們做事。

因此,朱元璋把清廉和愛民最為為官的最重要標準。

在古代,我國獲取人才的最重要途徑就是科舉制度,這也是官員們的主要來源,可事實上,在經歷了多年戰亂後,科舉制度其實已經停止了多年。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 天天要聞

(朱元璋影視形象)


隨着明朝的建立,科舉制度才開始逐漸恢復,所以,這個時候參加科舉的考生們無疑將彌補大明王朝的人才缺口。

所以,朱元璋在科舉考試中就貫徹了自己的思想——要想當官,心中一定要關心當地乃至全國百姓的生活。

拿出三筐稻穀來提問考生,其實有三重用意。

首先,糧食是國之根本,更是民之根本,要想成為一個好官,必須要親民,更需要了解糧食的收成問題。

其二,這三筐糧食可不簡單,它們來自全國三個不同的地方,這就考驗了考生們對於國家的糧食儲備以及糧食產地的了解情況。

最後,這三筐糧食有兩筐其實是不合格的,朱元璋此舉也是希望藉機將那些糊弄過關,不關心民情的貪官給揪出來。

考生們過去多年,都把精力花在了讀書上面,整日背誦詩詞,熟讀四書五經,大部分連農活都沒碰過,又怎麼可能看得出這三筐稻穀的門道。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 天天要聞

(殿試)


考生們一個接一個地侃侃而談,但是沒有一個能夠說對,對於這些考生的表現,朱元璋很是失望,但是更多的卻是無奈,畢竟這也不是他們的錯。

朱元璋搖了搖頭,然後起身走到三筐稻穀前面,對眾人說:你們說的沒有一個是對的。

只見他彎下腰,將手伸到第一筐稻穀裏面,抓起一小把稻穀,在手裡捏了捏,然後有些自豪地說:這第一筐稻穀,來自我們的產糧食要地揚州,那裡的稻穀粒粒飽滿,分量也足。

說完,又把手伸到第二筐稻穀裏面,重複剛才的動作,然後說:這是來自太倉的糧食,雖然數量足夠,但是不如第一筐的好,有些還發霉了。

後方的劉伯溫卻發現了一絲異樣,朱元璋的表情有了一絲微妙的變化。要知道,太倉可是是京城裡專門儲糧的地方,若是那裡的糧食都不過關,那麼朱元璋必然會憤怒。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 天天要聞

(劉伯溫)

接着朱元璋又摸了摸第三筐的稻穀,說:這是來自軍倉的糧食,這些稻穀有許多空殼,大部分都是扁平不良的,分量和成色都差了許多。

看見朱元璋當場就把三筐稻穀都鑒定完畢,而且還說出了各自的產地和異同,在場的眾位考生們都十分佩服這位皇上在這方面的博識。

就在考生們感慨之際,劉伯溫卻注意到了朱元璋陰冷的表情,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喪命了!

當然,劉伯溫所想的不是在場的考生們,而是那兩筐稻穀背後的官員,要知道,朱元璋一向看中糧食問題,這兩筐糧食出了問題,那麼負責人必然會遭到嚴懲。

果然正如劉伯溫猜測,朱元璋立馬下了兩個命令,分別是一賞一罰:賞的是揚州主管楊憲,陞官加爵;罰的是太倉主管和軍倉主管,前者被革職,後者則是被當場斬首。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 天天要聞

(朱元璋)


朱元璋的雷霆手段讓在場所有考生們都嚇了一跳,不過他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以後做朱元璋的官,一點虛假都做不得,最重要的是勤懇仕民。

顯然,朱元璋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既教育了國家未來的官員們,以後要體貼民情,也嚴懲了兩個貪官污吏,更是震懾了其他的官員,讓他們不再這麼為非作歹。

不過,這件事情也讓朱元璋知道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全國上下這麼多官員,貪污之人怕是佔有半數,而且通過科舉制度選舉人才,似乎也存在着極大的弊端。

在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後,朱元璋做了兩件事情,打算解決古往今來兩大重大難題——減少貪污和培養人才。

嚴查科舉,反腐反貪

朱元璋之所以在歷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後世能夠被放入和秦始皇唐太宗等人的對比之中,除了他乞丐變皇帝的傳奇經歷之外,還和他建國後的的種種措施有關。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 天天要聞

(唐太宗)


首先是朱元璋對於科舉制度的做法。

從上文的講述,我們可以知道朱元璋其實對科舉制度是懷疑的,因為科舉制度選舉出來的人才大多是背書誦文之人,他們只是能夠當官,但是不一定能當好官。

事實上,前一年,也就是洪武三年的時候,朱元璋就已經對科舉制度不滿了。

洪武三年的科舉,是明朝第一次開科取士,本來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因為開始科舉意味着國家正在恢復繁榮,可最後的結果卻是讓人大跌眼鏡。

科舉發榜之後嗎,榜單上的名字讓劉伯溫非常驚訝,因為上面的進士竟然全部是南方人,一個北方人都沒有,他知道,朱元璋看過之後一定會大怒。

果不其然,朱元璋看後大發雷霆,怎麼可能進士全部是南方人,很明顯這就是有人串通作弊,而題目又是自己提前擬定好的,說明是宮廷裏面的人漏題了。

朱元璋立馬命令當時的總考官宋廉三天內徹查此事,宋廉只能加班加點派人調查,因為他知道,倘若查不出幕後主使,自己肯定會遭到朱元璋的處罰。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 天天要聞

(宋廉)


不久後,宋廉還真的成功查出來幕後主使了,但是卻有些不敢開口,因為這次事件的主導者竟然是朱元璋的駙馬,長公主的如意郎君歐陽倫

原來,當年戰亂之時,北方逐漸荒涼,而南方多是軍閥勢力,這裡的經濟狀況要比北方好上許多,自然而然地權貴勢力都是南方的。

所以歐陽倫受到了南方貴族富商們的賄賂,所以就私自將題目泄露出去,而他泄露的對象又都是南方人,所以上榜的考生們也就都是南方人了。

結果報上去之後,朱元璋沉默了許久,他一向很寵自己的女兒,沒想到這件事是自己的女婿給弄出來的,倘若不處罰,怕是寒了那些貧寒考生和全國百姓們的心。

朱元璋咬了咬牙,下令:捉拿駙馬歐陽倫,凌遲處死!

值得一提的是,在洪武四年之後,朱元璋更是直接宣布廢除了科舉制,因為他認為科舉制度選出來的都不算是治國的人才。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 天天要聞

(科舉放榜)

不過在廢除了十年之後,朱元璋卻是妥協了,再次啟用科舉制度,原因也只有一個,雖然科舉制有弊端,但是它也確實是那時最合理的選舉人才方法,朱元璋也只能重新啟用。

這一次科舉舞弊,只是朱元璋懲治貪污的一個開端,為了懲罰貪官,朱元璋不惜處死自己的女婿,足以見得朱元璋的決心,而接下來,朱元璋將開展一場最為嚴苛的反腐行動。

之前說過,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他小時候生活極其艱苦,一個原因是因為處於戰亂時代,另一個原因就是元朝官員的貪污嚴重,所以當上皇帝之後,朱元璋最痛恨的一件事情就是貪污。

朱元璋是以身作則的,他本人每餐只吃一個葷菜,作為一個皇帝,這顯然是非常難得的,畢竟古代皇帝每次用膳都有幾十上百道菜。

之前的科舉舞弊事件,為了嚴懲貪官,朱元璋不惜處死自己的女婿歐陽倫,這也說明他對於貪官絕不姑息,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 天天要聞

(歐陽倫影視形象)


那一年,作為戶部侍郎的郭桓被人舉報勾結官商,貪污官糧。朱元璋得知後,立馬嚴令部下徹查,一定要把涉及的所有人都揪出來。

郭桓的罪行很快被查清楚,他過往多年勾結富商,貪污國家錢財,貪污官糧,剋扣百姓稅務等等,總之是罪大惡極,死罪難逃。

但是,朱元璋並沒有就此就讓查案的人停下,而是讓他們繼續差,所有涉及貪污的官員都要借這次機會查出來。

結果是令人震驚的,此次案件,幾乎所有六部的官員都參與其中,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為首的大批官員,竟然都有過貪污行徑。

朱元璋抬來三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 天天要聞

(郭桓案)


要知道,如此大規模的貪污,其實往朝往代都曾有過,只不過皇帝不會當場戳穿,畢竟涉及範圍太廣,可朱元璋卻是沒有妥協,還是下令:繼續查!

貪官越查越多,從北方查到南方,從高官查到小官,最終被判死刑的竟然高達數萬人!朱元璋此舉絕對是創造了歷史。

更恐怖的是,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裡,因為貪污處死的貪官,多達驚人的十五萬餘人,相當於是殺了一批,換上新的官員後又繼續殺,說朱元璋是反腐反貪最積極的皇帝也不為過。

可事實上,朱元璋雖然嚴懲貪官,但是貪污問題一直沒有被根絕,朱元璋去世後,明朝的貪污現象甚至成為了歷朝之最,不免讓人唏噓。

結語:

朱元璋拿出三筐稻穀考驗考生,一是為了讓考生們明白做官最重要的是為百姓做事,要體貼民情,二是為了嚴懲在這三筐稻穀背後的貪官。

同時朱元璋也發現了兩個嚴重的問題,一個是科舉制度對於人才的選舉存在弊端,另外就是貪污問題必須解決。

所以朱元璋先是廢除科舉制度,可十年後不得已再次恢復;然後在反腐方面,朱元璋殺了十多萬人,可依舊無法根絕貪污現象。

朱元璋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人才的培養,貪污的懲治,都要結合實際問題,找到背後的根本原因,這樣才能解決問題,而我國在這兩個方面則是越做越好,人才濟濟,反貪取得重大成就,我們更要以此為戒,以此勉勵自我,努力為建設一個富強民主的國家而奮鬥!

參考文獻:

張健.朱元璋與明初科舉制度[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第2期).

朱元璋識人[J].鄉音,2020,(第12期).

弓正.朱元璋反腐得與失[J].現代班組,2022,(第5期).

曾勛.朱元璋反腐最狠的案子:砍頭幾萬人[J].廉政瞭望,2018,(第3期).

趙靜雯,楊洪林.論朱元璋反腐機制的當代價值[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第4期).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今年前後腳落馬的兩正部:曾同期公選副廳,仕途交集20年 - 天天要聞

今年前後腳落馬的兩正部:曾同期公選副廳,仕途交集20年

5月16日下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宣布重磅「打虎」消息,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政府主席藍天立涉嫌嚴重違紀違法任上被查。當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通報藍天立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與會同志一致表示,堅決擁護黨中央決定,堅決擁護中央紀委國家...
從唐代吐魯番到秦朝睡虎地:士兵們寫完了信 再也沒有回到家鄉 - 天天要聞

從唐代吐魯番到秦朝睡虎地:士兵們寫完了信 再也沒有回到家鄉

今年1月,「聚寶之盆——新疆文物珍品展」在湖南博物院開展。如今,展期已至末尾,將於6月1日落幕。現場展出了158件(套)文物珍品,涵蓋金屬器、陶器、織物、文書、書畫等多個品類。在文書類展品中,有一封看上去頗不起眼的信件,名叫《洪奕家書》。公元719年,這位名叫洪奕的唐代士兵寫完了這封傷感的信之後,不知什麼原...
李治:被誤讀的盛世守成者 - 天天要聞

李治:被誤讀的盛世守成者

在盛唐歷史的星空中,唐高宗李治常被視作黯淡的過渡者。傳統史書勾勒的"軟弱君主"形象,遮蔽了這位統治者三十餘年統治中展現的政治智慧。
特朗普「飄」了:我把中東三國從中國懷裡拉回來 - 天天要聞

特朗普「飄」了:我把中東三國從中國懷裡拉回來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結束對中東三國的訪問,手握數千億美元協議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飄了」。在5月16日播出的福克斯新聞節目中,特朗普一頓吹噓稱,這些國家曾被中國極力拉攏,打算靠攏中國,但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了。他「確信」自己已經改變了這一局面。有美國學者指出,除投資和人工智能、安全等問題的合作外,特朗普也希...
和眾匯富交了1980,復盤到最後其實都是自己在琢磨 - 天天要聞

和眾匯富交了1980,復盤到最後其實都是自己在琢磨

炒股這事兒,誰剛入市不是信心滿滿?剛開始我看了很多免費課,總覺得付費沒必要,尤其1980這種價位,網上罵的也多。但當你虧過、套過、被市場反覆揉搓後,慢慢會明白,有時候花錢不是為了買「乾貨」,而是給自己一個停下來整理思路的機會。 我買和眾匯富1980算是吃了幾波虧之後的自我救贖。起初想着,反正內容大概率都是那...
美國34歲護士侵犯15歲繼子:受害者將遠程作證,家庭撕裂細節曝光 - 天天要聞

美國34歲護士侵犯15歲繼子:受害者將遠程作證,家庭撕裂細節曝光

佛羅里達州一名34歲的註冊護士因涉嫌性侵未成年繼子被起訴,案件近期出現關鍵進展。根據法庭文件,現年15歲的受害者將於6月20日通過視頻會議接受取證調查,案件細節揭示了家庭成員間的複雜糾葛及性侵對受害者造成的嚴重心理創傷。涉案護士亞歷克西斯·馮·耶茨否認指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