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應天府皇殿內,幾十個人正恭敬地在大殿內等候,他們歷經了重重關卡,接下來即將迎接科舉的最後一關——殿試。
此次殿試的考官不是別人,正是坐在最上方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眯着雙目,眼光掃過下方八十餘名考生,他們各個均是秀才模樣,人人清秀無比,衣着雖不奢侈,但是十分乾淨,每個人的手上肌膚也是光滑無比,顯然都沒幹過農活。
少頃,朱元璋開口了:此次殿試,不考四書五經,不考朝政大事,更不考治國良策。底下等待的考生們有些疑惑,倘若不考這些,那還有何物可考?
(朱元璋)
朱元璋揮了揮手,下方兩名侍衛立即立刻,不一會兒,便接連抬來了三筐稻穀,放在了大殿的正中央。
考生們更懵了,陛下這是什麼意思?朱元璋解釋道:今天的殿試內容,就是鑒別這三筐稻穀的優劣,分量和產地。
這可把秀才們嚇了一跳,他們大多沒做過農活,這三筐稻穀看上去一模一樣,這又如何辨別,如何鑒定?
朱元璋側邊的劉伯溫臉色驟變,心中有了預感:此次科舉之後有人要死,大事要發生了!
那麼,朱元璋為何會在殿試里給考生們出了這麼一道題,又有何用意?劉伯溫又為何會說此次將有人遭罪,這次科舉之後,又會造成什麼影響?
白手起家,農民皇帝
一般來說,殿試是科舉考試里的最後一環,也是決定考生們最終前途的考試,因為這場考試的考官是皇帝。
殿試的考試內容其實也算簡單,主要就是皇帝提出問題,然後考生根據問題回答,也就是所謂的「策問」。
但是,自從殿試這一環節誕生以來,皇帝們詢問的問題大多是如何治理國家,或者對於朝政的問題如何治理,以此來考驗考生們是否具有任官的能力。
而朱元璋卻用三筐稻穀來作為殿試考試題目,並且讓考生們分析出稻穀的質量,數量和產地,僅僅單純考這番農業問題,顯然是這麼多年殿試以來最為奇特的一次。
(殿試)
要想知道朱元璋此舉意欲何為,我們就很有必要了解朱元璋的發家之路。
要說歷史上的眾位開國皇帝里,誰的故事最為勵志,誰的道路最為艱難,那麼朱元璋必然首當其衝。
農民出生的皇帝不多,劉邦也是一位,但是劉邦好說歹說有個一官半職,而朱元璋就完完全全是農民出生,甚至連書都沒有讀過。
朱元璋出生在貧窮的太平鄉,因為在家裡排行第八,所以朱元璋的名字就非常草率地取為朱重八,足以見得朱元璋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是及其簡陋和貧寒的。
彼時又正值元朝混亂的統治時期,元朝統治者和高官們只知享樂與貪污,導致無數百姓流離失所,衣食不飽,全國上下餓死者數不勝數,這其中就包括朱元璋的幾個哥哥。
父親去世的時候,朱元璋不僅沒有墳地,就連棺材也買不起,最後只能和鄰居借了一小塊地,簡陋地將逝去的家人埋葬。
世道炎涼,朱元璋不得不和僅剩的二哥分離,他一路乞討,最終上了皇覺寺,在裏面當了和尚。
(朱元璋)
不久後,連寺廟裡也沒有糧食了,朱元璋只能離開,開始了他三年的乞討生涯。在這一期間,朱元璋完全就是一位底層百姓,窮得連飯都吃不起,衣服也破得不成人樣。
朱元璋也沒有任何大志,他只是希望能夠填飽肚子,多活幾年是幾年。可就是這麼一位毫無背景,毫無前途的乞丐,最終卻走出了一條征戰天下的道路。
二十五歲,朱元璋開始加入紅巾軍,不是為了稱霸天下,不是為了出人頭地,只是因為朱元璋被逼無奈。
(朱元璋影視形象)
當初朱元璋一個在義軍里的朋友寫信給他,希望他參加義軍,朱元璋猶豫之時,這封信卻被一旁的人發現,並打算告發朱元璋,所以朱元璋才一不做二不休,下定決心加入義軍。
或許是上天冥冥註定,自那以後,朱元璋開始了自己的成帝之路,參加義軍後不久,便因為卓越的能力當上了義軍的高級首領,並逐漸掌握軍隊大權。
朱元璋很快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軍隊,他還結識了徐達,常遇春等人才,協助自己將勢力擴張得越來越大。
面對元朝軍隊,朱元璋屢屢獲勝,並在之後戰勝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個強敵,成為了最強大的勢力後,又將元朝徹底推翻,正式同意南北,建立明朝。
(陳友諒)
從一個農民,一個和尚,一個乞丐,一躍成為了整個國家最高的統治者,成為了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成功之路是史無前例的,也是後無來者的。
不過,建國之後朱元璋依舊沒有閑着,他是農民出身,他深知百姓們的生活有多麼苦難,他下定決心,要建立一個百姓們安居樂業的國度。
所以,朱元璋對於人才的招攬也是非常嚴格的,他要的不是精於算計,善於交際的人才,他要的是可以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的人才。
為官之本,百姓為大
農民到皇帝,朱元璋吃了無數苦頭,但這其中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前半生的貧寒日子,所以他希望大明朝的官員們,一定要為百姓們做事。
因此,朱元璋把清廉和愛民最為為官的最重要標準。
在古代,我國獲取人才的最重要途徑就是科舉制度,這也是官員們的主要來源,可事實上,在經歷了多年戰亂後,科舉制度其實已經停止了多年。
(朱元璋影視形象)
隨着明朝的建立,科舉制度才開始逐漸恢復,所以,這個時候參加科舉的考生們無疑將彌補大明王朝的人才缺口。
所以,朱元璋在科舉考試中就貫徹了自己的思想——要想當官,心中一定要關心當地乃至全國百姓的生活。
拿出三筐稻穀來提問考生,其實有三重用意。
首先,糧食是國之根本,更是民之根本,要想成為一個好官,必須要親民,更需要了解糧食的收成問題。
其二,這三筐糧食可不簡單,它們來自全國三個不同的地方,這就考驗了考生們對於國家的糧食儲備以及糧食產地的了解情況。
最後,這三筐糧食有兩筐其實是不合格的,朱元璋此舉也是希望藉機將那些糊弄過關,不關心民情的貪官給揪出來。
考生們過去多年,都把精力花在了讀書上面,整日背誦詩詞,熟讀四書五經,大部分連農活都沒碰過,又怎麼可能看得出這三筐稻穀的門道。
(殿試)
考生們一個接一個地侃侃而談,但是沒有一個能夠說對,對於這些考生的表現,朱元璋很是失望,但是更多的卻是無奈,畢竟這也不是他們的錯。
朱元璋搖了搖頭,然後起身走到三筐稻穀前面,對眾人說:你們說的沒有一個是對的。
只見他彎下腰,將手伸到第一筐稻穀裏面,抓起一小把稻穀,在手裡捏了捏,然後有些自豪地說:這第一筐稻穀,來自我們的產糧食要地揚州,那裡的稻穀粒粒飽滿,分量也足。
說完,又把手伸到第二筐稻穀裏面,重複剛才的動作,然後說:這是來自太倉的糧食,雖然數量足夠,但是不如第一筐的好,有些還發霉了。
後方的劉伯溫卻發現了一絲異樣,朱元璋的表情有了一絲微妙的變化。要知道,太倉可是是京城裡專門儲糧的地方,若是那裡的糧食都不過關,那麼朱元璋必然會憤怒。
(劉伯溫)
接着朱元璋又摸了摸第三筐的稻穀,說:這是來自軍倉的糧食,這些稻穀有許多空殼,大部分都是扁平不良的,分量和成色都差了許多。
看見朱元璋當場就把三筐稻穀都鑒定完畢,而且還說出了各自的產地和異同,在場的眾位考生們都十分佩服這位皇上在這方面的博識。
就在考生們感慨之際,劉伯溫卻注意到了朱元璋陰冷的表情,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喪命了!
當然,劉伯溫所想的不是在場的考生們,而是那兩筐稻穀背後的官員,要知道,朱元璋一向看中糧食問題,這兩筐糧食出了問題,那麼負責人必然會遭到嚴懲。
果然正如劉伯溫猜測,朱元璋立馬下了兩個命令,分別是一賞一罰:賞的是揚州主管楊憲,陞官加爵;罰的是太倉主管和軍倉主管,前者被革職,後者則是被當場斬首。
(朱元璋)
朱元璋的雷霆手段讓在場所有考生們都嚇了一跳,不過他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以後做朱元璋的官,一點虛假都做不得,最重要的是勤懇仕民。
顯然,朱元璋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既教育了國家未來的官員們,以後要體貼民情,也嚴懲了兩個貪官污吏,更是震懾了其他的官員,讓他們不再這麼為非作歹。
不過,這件事情也讓朱元璋知道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全國上下這麼多官員,貪污之人怕是佔有半數,而且通過科舉制度選舉人才,似乎也存在着極大的弊端。
在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後,朱元璋做了兩件事情,打算解決古往今來兩大重大難題——減少貪污和培養人才。
嚴查科舉,反腐反貪
朱元璋之所以在歷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後世能夠被放入和秦始皇,唐太宗等人的對比之中,除了他乞丐變皇帝的傳奇經歷之外,還和他建國後的的種種措施有關。
(唐太宗)
首先是朱元璋對於科舉制度的做法。
從上文的講述,我們可以知道朱元璋其實對科舉制度是懷疑的,因為科舉制度選舉出來的人才大多是背書誦文之人,他們只是能夠當官,但是不一定能當好官。
事實上,前一年,也就是洪武三年的時候,朱元璋就已經對科舉制度不滿了。
洪武三年的科舉,是明朝第一次開科取士,本來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因為開始科舉意味着國家正在恢復繁榮,可最後的結果卻是讓人大跌眼鏡。
科舉發榜之後嗎,榜單上的名字讓劉伯溫非常驚訝,因為上面的進士竟然全部是南方人,一個北方人都沒有,他知道,朱元璋看過之後一定會大怒。
果不其然,朱元璋看後大發雷霆,怎麼可能進士全部是南方人,很明顯這就是有人串通作弊,而題目又是自己提前擬定好的,說明是宮廷裏面的人漏題了。
朱元璋立馬命令當時的總考官宋廉三天內徹查此事,宋廉只能加班加點派人調查,因為他知道,倘若查不出幕後主使,自己肯定會遭到朱元璋的處罰。
(宋廉)
不久後,宋廉還真的成功查出來幕後主使了,但是卻有些不敢開口,因為這次事件的主導者竟然是朱元璋的駙馬,長公主的如意郎君歐陽倫。
原來,當年戰亂之時,北方逐漸荒涼,而南方多是軍閥勢力,這裡的經濟狀況要比北方好上許多,自然而然地權貴勢力都是南方的。
所以歐陽倫受到了南方貴族富商們的賄賂,所以就私自將題目泄露出去,而他泄露的對象又都是南方人,所以上榜的考生們也就都是南方人了。
結果報上去之後,朱元璋沉默了許久,他一向很寵自己的女兒,沒想到這件事是自己的女婿給弄出來的,倘若不處罰,怕是寒了那些貧寒考生和全國百姓們的心。
朱元璋咬了咬牙,下令:捉拿駙馬歐陽倫,凌遲處死!
值得一提的是,在洪武四年之後,朱元璋更是直接宣布廢除了科舉制,因為他認為科舉制度選出來的都不算是治國的人才。
(科舉放榜)
不過在廢除了十年之後,朱元璋卻是妥協了,再次啟用科舉制度,原因也只有一個,雖然科舉制有弊端,但是它也確實是那時最合理的選舉人才方法,朱元璋也只能重新啟用。
這一次科舉舞弊,只是朱元璋懲治貪污的一個開端,為了懲罰貪官,朱元璋不惜處死自己的女婿,足以見得朱元璋的決心,而接下來,朱元璋將開展一場最為嚴苛的反腐行動。
之前說過,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他小時候生活極其艱苦,一個原因是因為處於戰亂時代,另一個原因就是元朝官員的貪污嚴重,所以當上皇帝之後,朱元璋最痛恨的一件事情就是貪污。
朱元璋是以身作則的,他本人每餐只吃一個葷菜,作為一個皇帝,這顯然是非常難得的,畢竟古代皇帝每次用膳都有幾十上百道菜。
之前的科舉舞弊事件,為了嚴懲貪官,朱元璋不惜處死自己的女婿歐陽倫,這也說明他對於貪官絕不姑息,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
(歐陽倫影視形象)
那一年,作為戶部侍郎的郭桓被人舉報勾結官商,貪污官糧。朱元璋得知後,立馬嚴令部下徹查,一定要把涉及的所有人都揪出來。
郭桓的罪行很快被查清楚,他過往多年勾結富商,貪污國家錢財,貪污官糧,剋扣百姓稅務等等,總之是罪大惡極,死罪難逃。
但是,朱元璋並沒有就此就讓查案的人停下,而是讓他們繼續差,所有涉及貪污的官員都要借這次機會查出來。
結果是令人震驚的,此次案件,幾乎所有六部的官員都參與其中,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為首的大批官員,竟然都有過貪污行徑。
(郭桓案)
要知道,如此大規模的貪污,其實往朝往代都曾有過,只不過皇帝不會當場戳穿,畢竟涉及範圍太廣,可朱元璋卻是沒有妥協,還是下令:繼續查!
貪官越查越多,從北方查到南方,從高官查到小官,最終被判死刑的竟然高達數萬人!朱元璋此舉絕對是創造了歷史。
更恐怖的是,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裡,因為貪污處死的貪官,多達驚人的十五萬餘人,相當於是殺了一批,換上新的官員後又繼續殺,說朱元璋是反腐反貪最積極的皇帝也不為過。
可事實上,朱元璋雖然嚴懲貪官,但是貪污問題一直沒有被根絕,朱元璋去世後,明朝的貪污現象甚至成為了歷朝之最,不免讓人唏噓。
結語:
朱元璋拿出三筐稻穀考驗考生,一是為了讓考生們明白做官最重要的是為百姓做事,要體貼民情,二是為了嚴懲在這三筐稻穀背後的貪官。
同時朱元璋也發現了兩個嚴重的問題,一個是科舉制度對於人才的選舉存在弊端,另外就是貪污問題必須解決。
所以朱元璋先是廢除科舉制度,可十年後不得已再次恢復;然後在反腐方面,朱元璋殺了十多萬人,可依舊無法根絕貪污現象。
朱元璋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人才的培養,貪污的懲治,都要結合實際問題,找到背後的根本原因,這樣才能解決問題,而我國在這兩個方面則是越做越好,人才濟濟,反貪取得重大成就,我們更要以此為戒,以此勉勵自我,努力為建設一個富強民主的國家而奮鬥!
參考文獻:
張健.朱元璋與明初科舉制度[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第2期).
朱元璋識人[J].鄉音,2020,(第12期).
弓正.朱元璋反腐得與失[J].現代班組,2022,(第5期).
曾勛.朱元璋反腐最狠的案子:砍頭幾萬人[J].廉政瞭望,2018,(第3期).
趙靜雯,楊洪林.論朱元璋反腐機制的當代價值[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