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過後,劉備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後來又在漢中之戰中戰勝了曹操,成功奪取了漢中之地。此時劉備的實力達到了頂峰,具備了三分天下的基礎。那麼,奪取漢中後的劉備實力究竟有多強大呢?
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雖然有匡扶漢室的雄心大志,但是卻命運多舛,始終無法得到一個能夠讓他穩固發展的基地。比如當年劉備佔據徐州時,本以為能夠大展宏圖,結果最後非但被人趕了出來,連老婆孩子都弄丟了。直到佔據荊、益兩地後,劉備才真正穩定了下來,具備了與曹操和孫權抗衡的實力。
不過,劉備雖然有了與另兩家抗衡的實力,明面上比孫權風頭還盛,但他仍然是三方中最弱小的一方。不要說與雄踞北方的曹操相比,即便是與東吳相比,劉備也占不到什麼便宜。或許劉備手下有不少聞名於世的文臣武將,但是孫權麾下的實力也不遜色。
孫權本身的才能就十分出色,曹操曾誇讚稱「生子當如孫仲謀!」除此之外,孫權麾下的文臣武將陣容也十分豪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個個都是文武全才,程普、黃蓋、韓當、周泰等武將或許個人武力不及劉備的五虎將,但也不容小覷。更重要的是,孫權佔據的江東八十一縣遠比劉備手中的益州更富饒。
益州物產豐富,自古號稱「天府之國」,為何說比不過江東諸郡呢?這主要是因為,劉備雖然趁益州內亂奪取了益州大部分地區,但實際上劉備並沒有完全佔據益州。益州的南方、北方和東方部分地區,這些都不屬於劉備的領地,南方被蠻夷控制,北方和東方則被曹操牢牢掌握。
如果劉備能夠佔領整個益州,或許能夠與孫權相媲美,但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別看劉備在漢中以及襄樊等地打得有聲有色,這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劉備所佔據的地方,都是一些不太好的地方,經濟不行,人口數量也少,只要輸一次他就很難有翻身的機會了,夷陵之戰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過,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他們所佔據的地方最多只能偏安一隅,想要以此爭霸天下那是不太可能的。在古代兩千多年歷史上,以吳地奪取天下的只有一個朱元璋,出漢中爭霸天下的只有一個劉邦。想一想,即便劉備、孫權再厲害,與朱元璋和劉邦相比,多少還是有些不如的。
劉備奪取漢中後,雖然實力上已經十分強盛,但是與曹操相比還是大有不如的,甚至還不如曹操一半的實力。這主要是因為,整個漢朝時期的經濟中心都是在中原地區,曹操所控制的區域不但人口多、耕地多,物產也非常豐富。這也是為什麼古代那些爭霸天下的人,都想佔據中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裡實在太富饒了。
古代的農業種植,大都數都是依靠土地和天氣吃飯,而中原地區的氣候是最適宜農作物生長的。與中原地區相比的話,無論是孫權還是劉備的領土,都屬於尚未完全得到開發的地方,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都遠遠遜色於中原地區。劉備和孫權拿了這兩個地方,就註定他們很難統一天下。
古代打仗可不僅僅看誰手下的謀臣武將最多,人口的基數決定所能供養的士兵數量,而物產的多寡也決定着能夠用兵的時長。以這兩個方面來看,劉備的實力都大大不如曹操,這也是為什麼在諸葛亮北伐後期,必須號令婦女上戰場運補給的原因,就是因為人口基數不足,難以滿足戰爭的消耗和需要。
劉備佔據益州和漢中後,雖然無法與曹操相比,但是家底其實也很豐富了,連孫權都懼怕他三分。可劉備的夷陵之戰實在敗得太慘了,幾乎被東吳燒光了所有家底,此時的劉備僅剩一個空殼子了,其真正實力恐怕連曹操的一半都沒有。若不是諸葛亮苦心經營數年,蜀漢能撐多久還真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