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假設一段對話——
好問題,一問一個不吱聲。你的姓氏是怎麼來的?和祖先之間有什麼關係?如果姓「王」,祖上是不是國王?如果姓「鍾」,祖上是不是撞鐘的?如果姓「龍」,祖上總不會是真龍吧?
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得將目光轉回上古時期。祖宗在上,當年起姓氏時到底在想什麼?
祖宗,您是做什麼工作的?
在上古時期,姓氏最常見的來源是「就地取材」,和什麼東西接觸最多,就用什麼做姓氏。因此,祖先的職業——尤其是官職就成了姓氏的重要來源。這些姓氏合在一起,幾乎能組成小半本「職官志」。
有些姓氏很好猜,一看就知道祖上做過大官,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司馬」「司徒」之類。史姓也來源於官職。上古史氏是倉頡之後,倉頡不僅會造字,還做過黃帝的史官,因此以「史皇」為氏。在倉頡之後,陸續有史官以官職為氏。
以上是送分題,接下來進入無獎競猜環節:李、甄、張、龍……單看這些姓氏,能猜到祖上做過什麼官嗎?
李氏是大姓,分支眾多且來源各不相同,在現存史料中,李氏第一次出現可以追溯到顓頊的後裔皋陶(一作咎繇,讀音jiù yáo)。《世本·氏姓篇》中記載了這一支李氏的由來:
帝顓頊高陽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莘。女莘生咎繇。為堯理官。因姓李氏。
皋陶是堯時期的理官,掌管刑獄訴訟。他的一部分子孫以「理」為氏。這是因為古代「李、理同音通用」,兩個字經常混用,所以理氏也被稱為李氏,皋陶也因此被李氏奉為始祖。
商朝時,理氏後人為了避亂改為里氏,理氏就此銷聲匿跡,李氏接過了它的火炬,繼續書寫本族的歷史。自此以後,陸續有其他族群改為李氏,再加上歷史上多次賜姓和少數民族改姓,李氏的規模越來越龐大,發展為當之無愧的大姓。
說完了李氏,再來看下一個姓氏——你能猜到甄氏來自什麼官職嗎?
甄氏的「甄」,並不是甄別,而是一種製作陶器的工具。上古時期,帝舜在河濱傳授制陶技術,他的一部分子孫就留在當地擔任陶官,以「甄」為氏。「甄」既是制陶工具,也代指燒制陶器的場所。根據史料推測,當時管理制陶的官員或許也被稱為「甄」。
至於上文中提到的張氏,受姓始祖是黃帝之孫揮。揮擔任弓正,創製了最早的弓與箭,所以後人以「張」為氏。如今人們常說「弓長張」,這種說法不只是對「張」字的拆解,還準確還原了祖先取氏時的思路。
隨着時代變遷,這些古代官職早已消失,今人很難將它們與姓氏一一對應。幸運的是,我們還能在吉光片羽中追根溯源,拼湊出過往的脈絡。
還有一些姓氏更特殊,它們由複姓簡化而來,想知道祖上做過什麼官,必須先將其還原。舉個例子:龍姓先祖是做什麼的?難道是做龍的?
——那當然不是。在幾千年前並沒有龍氏,只有豢龍氏與御龍氏,此後複姓簡化,龍氏才分離出來。豢龍氏活躍於帝舜時期,專門為帝舜養龍,後代就以「豢龍」為氏。而御龍氏出現的時間更晚,直到夏朝末年才登上歷史舞台。
根據《史記》《左傳》等正史記載,陶唐氏(五帝之一帝嚳的後代)衰落後,後人劉累向豢龍氏求學,掌握了馴養龍的本領,並奉命為夏王孔甲養龍。孔甲為他賜姓「御龍」,以取代豢龍氏的地位。
祖宗,您是哪兒人?
說完了姓氏版「職官志」,再來看看「地理志」。比如「韋」姓的演變過程,就剛好能反映出姓氏的另一大來源——地名。
「韋」的本意是守衛,在古代也可以代指加工後的皮革,孔子「韋編三絕」用的「韋」就是熟牛皮。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根據字義推測:韋氏先祖或許是士兵,又或許是工匠?
都不是,事實上,韋姓的由來與「韋」字關聯不大。根據現有史料推測,韋氏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五帝時期,先祖是顓頊後人大彭,也就是傳說中的彭祖。大彭的兒子元哲征戰有功,受封於豕韋一帶,這一故事在《左傳》《史記》《國語》等史書中都可以找到對應記載。
豕韋國位於豕韋氏故地,水土肥沃,非常適合豢養家畜。豕韋氏先祖將野豬馴服後圈養,這些家豬就被稱為「豕」。受封后,元哲繼續發揮當地的自然優勢,帶領民眾繼續發展養豬大業。豕韋國被商(一說為周赧王)所滅後,子孫就以「豕韋」為氏,以此來紀念故國。
也就是說,「豕韋」的重點其實在於「豕」,但後來隨着姓氏簡化,「豕」字被刪去,只留下和本意沒什麼關係的「韋」字,作為姓氏流傳於後世。
韋氏的演變過程並不是個例,我們今天熟悉的鐘氏,在幾千年前也有着相似的經歷。
鍾氏的「鍾」,並不是敲起來噹噹響的「鍾」,而是「鍾離」的「鍾」。鍾離是先秦地名,大致位置在今天的安徽鳳陽一帶。
目前可考的鐘離氏來源有兩支:一支是商代微子啟的後代,因為受封於鍾離,其子孫一部分為鍾離氏,一部分為鍾氏;另一支見載於《史記》,西周有鍾離國,國君為秦人,嬴姓鍾離氏。鍾離氏活躍的時間較長,項羽麾下有名將鍾離眜,魏晉時期東吳有太守鍾離牧。在魏晉以後,有關鍾離氏的記載逐漸減少,鍾離氏基本被簡化,與鍾氏融為一體。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馬氏源自馬服氏(受封於馬服),方氏源自方雷氏(受封於方山),梅氏源自梅邑和梅里兩地,部分甘氏源自甘國和甘邑……
除了現成的地名,一些地標建築也能成為姓氏的來源。「池」姓就是這樣誕生的——古代的「池」並非池塘,而是專指護城河,住在附近的人們就以此為姓。再如東郭氏和東樓氏(即今日的東姓),「東郭」就是外城的東邊,並不是具體的地點,而是相對的地理方位。
祖宗,咱們祖上富貴過嗎?
還有一些姓氏既不屬於「職官志」,也和「地理志」無關,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它們就已經成為一部「宗族志」,記錄著祖先曾經的輝煌。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氏。王氏和國王有關係嗎?當然有。王氏的「王」字,本身就取自於國王的「王」。
早在上古時期就出現了幾支王氏,分別來自不同的部族,尊奉不同的先祖。其中一支來自有虞氏,是虞舜的後人,受封於陳、齊兩地;一支來自子姓,是商朝王子比干的後裔;還有兩支來自姬姓,祖先分別為周靈王太子晉、周文王少子畢公高(受封於魏,信陵君魏無忌的先祖)。這些王氏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王族後裔。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明確說過,姬姓王氏的來源與王族有直接關係:
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無忌生閑憂,襲信陵君。秦滅魏,閑憂子卑子逃難於太山,漢高祖召為中涓,封蘭陵侯。時人以其故王族也,謂之「王家」。
無論是太子晉的兒子宗敬,還是信陵君的後人,都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王家」,代表他們的祖上是周朝王族。他們的後人以「王」為氏,並且延續了祖上的顯赫。魏晉年間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都是宗敬的後人,京兆王氏則是信陵君魏無忌一脈。
和王氏相比,湯氏和周氏更加含蓄,並沒有直接亮明王族身份。《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成湯的部分後人以先祖名字為氏,形成子姓湯氏。周氏則是姬姓分支,周文王將國名為氏,他的一部分後人就形成周氏。
也有些姓氏與王族無關,但祖上也曾是了不起的大人物,後人就以他們的名字為氏,以此來激勵子孫奮發圖強。例如商朝有賢相甘盤,他的子孫以甘為氏;再如上文中提到的劉累,他的一部分子孫為了避禍出逃,後來以劉為氏。
姓氏反映着人們的生活狀態。調職、遷徙和王朝更替等重大變故發生時,人們的身份地位發生改變,新的姓氏也隨之產生。人們通過姓氏別親疏,劃分家族利益。
發展到今日,姓氏文化已經見證了至少六千年的歷史興衰,足以成為中華民族史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將其比喻成參天的巨木,那麼每個姓氏都是枝頭的玉葉,同氣連枝,向陽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