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立全與夫人蘇凝
那麼,這到底是怎樣一張照片呢?
1936年,埃德加•斯諾突破重重封鎖,到達了當時中國共產黨所在的西北革命根據地。他於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了實地採訪,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埃德加•斯諾
在書中,他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中國革命的領袖毛澤東、極富人格魅力的周恩來、「紅軍之鷹」林彪以及為了革命失去六十多位親人的徐海東等人躍然紙上。
這本《西行漫記》別名《紅星照耀中國》,很多人記憶中的封面都有一張號兵吹衝鋒號的圖片。其實,這也是這本書里的插圖之一,是埃德加•斯諾在寧夏同心縣預望堡南門外親自拍攝的一張照片,這張照片記錄了一位英姿勃發的號手。
而說起這張照片它的由來,得從斯諾的採訪開始。斯諾在與毛澤東的長時間交談中敏銳地洞察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兵群眾和革命知識分子,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必然會把目前奴役東方世界的帝國主義的最後野蠻暴政投入歷史的深淵」。
因此,斯諾一心想拍一幅象徵紅軍是中國抗日先鋒隊的照片,圖文並茂地向世界真實報道中國革命的情景。
斯諾和毛澤東
在這一天,斯諾拿着自己的相機到處走動,他得到毛澤東的特批除了保密地點外可以在整個根據地內採訪拍照。正在苦苦尋找靈感的斯諾忽然被一陣號聲吸引了注意力。
斯諾猛抬頭一看,獵獵的軍旗旁,一個英武的戰士正在吹衝鋒號。挺拔的身姿、昂揚的精神與軍旗、衝鋒號結合起來,展現出了紅軍的精神風貌以及與殘暴的敵人不懈鬥爭的堅定意志。斯諾連忙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這個情景,於是,經典的《抗戰之聲》出現了。
察覺到有人拍照的戰士立馬回過頭來,走上前去與斯諾交談。斯諾問這位戰士:「你叫什麼名字?」這位戰士敬了個軍禮,回答他說:「報告記者先生,我叫謝立全。」
斯諾繼續問:「聽口音,你是南方人?」
「我是江西興國樟木鄉人。」
「OKOK,又遇到一個興國人。在列寧室我見到第二師22歲的政治部主任肖華,在連渡醫院裏見到一個姓曾的也是興國人。興國人當紅軍的真多。」
肖華
謝立全告訴斯諾:「當年興國參加紅軍的有5萬多人,可惜在長征中犧牲了很多。」而實際上,興國縣的紅軍要比謝立全所說的還要多一些。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的數據,革命戰爭年代,興國縣25萬人口,有8萬人參加紅軍。
斯諾知道後對此感到極大震撼,也表達了自己的欽佩之情。陪同斯諾的工作人員告訴他,謝立全是13歲參加紅軍的「紅小鬼」,在中央蘇區當過司號員 排長、連指導員、紅三軍團第五師政治部青年科長等職,現在他擔任一軍團教導營的總支書記。
斯諾
接着,工作人員又告訴斯諾,教導營正在組織戰士訓練,謝立全在給號兵做示範。斯諾聽了介紹後,豎起了大拇指對眼前這個年僅十九歲的年輕營級幹部連連誇讚。
時隔不久,斯諾編著成《紅星照耀中國》一書。其中斯諾為謝立全吹號所攝的一幅照片,取名為《抗戰之聲》。當時,因為攝於國民黨的壓力,只能將書取名為《西行漫記》。《西行漫記》不僅將《抗戰之聲》排在書內第一頁,而且作為封面的主要構圖。
從此後,《西行漫記》走到哪裡,這位年輕的紅軍戰士的軍號就吹響在哪裡。建國後,這幅放大了的照片還一直醒目地陳列在軍事博物館展廳里。但是,謝立全卻從未就此事自吹自擂,直到故人已去,才在感慨之下將此事告訴了自己的夫人。於是就有了開頭的一幕,但是他卻仍然告訴自己的夫人:此事你我知道就行了。
謝立全
謝立全在抗戰中遠赴廣東組織抗戰,先後擔任廣東遊擊區第二支隊副司令員、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副指揮、中區抗日縱隊副司令員、廣東人民抗日軍參謀長等職。解放戰爭他又任華東軍政大學大隊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十六師政治委員。1949年任第三野戰軍三十軍政治委員。參加了孟良崮、南麻臨朐、豫東、淮海、渡江等戰役。
1955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1973年10月30 日,謝立全在北京逝世。
謝立全(右)
在將軍去世以後,一段被當事人及其家人珍藏半個多世紀的秘密,終於在1996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之際被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