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干達,位於非洲東部,橫跨赤道,東鄰肯雅,南接坦桑尼亞和盧旺達,西接剛果(金),北連南蘇丹,總面積24.15萬平方公里。全境大部位於東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鄉"之稱。烏干達一詞最初是東非沿海居民對巴干達人的國家-布干達的稱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人將其含義擴大到鄰近地區。
19世紀70年代,英國殖民者企圖吞併烏干達各地,為布尼奧羅王國所阻。70年代末,英法基督教會先後到布干達王國傳教。他們干預政治,引起教派紛爭。連年的戰爭,使布干達王國迅速衰落。
1890年,英軍入侵布干達。皇家不列顛東非公司的代理人弗雷德里克·盧加德上尉(後來的香港總督盧吉)迫使布干達國王姆旺加兩次與他簽訂保護條約。1894年 6月,英國政府與布干達簽訂新約,布干達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接着,英國於1896年將其保護範圍擴大到烏干達全境。
烏干達各地人民對英國的侵略進行了頑強的抵抗。1893年,英國派兵侵佔布尼奧羅王國,國王卡巴雷加率領部分民眾進行了長達 6年的游擊戰。1897年,布干達國王姆旺加舉兵反英,後來在蘭戈地區與卡巴雷加會合。1899年 4月,兩位國王被俘,起義失敗。為了便於統治,英國保存了布干達、布尼奧羅、托羅、安科萊等封建王國及其君主,其中布干達保留了較多的權利。但行政大權控制在以總督為首的英國殖民官員手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個別非洲人才被允許參加殖民當局的行政和立法機構。在經濟上,英國將烏干達變為棉花、咖啡等農產品供應地,竭力阻撓非洲人自己發展商業和加工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烏干達人民長期對殖民統治的不滿終於爆發。1918年爆發了全國性總罷工和農村騷動。1919年布干達又掀起了巴塔卡黨和烏干達非洲農民聯盟領導下的民主運動。1921年,烏干達第一個全國性政黨烏干達國民大會黨成立,提出了實行普選、建立自治政府、由非洲人控制經濟等要求。1921~1928年,烏干達人民為要求釋放被放逐在英國的布干達國王穆特薩二世展開鬥爭。
20年代後期,英國在烏干達進行以自治為目標的憲法改革。1931年底在烏干達形成 3大政黨:烏干達人民大會黨、民主黨、卡巴卡耶卡黨。1931年3月,烏干達舉行首次大選,民主黨獲勝,貝內迪克托·基瓦努卡被任命為首席部長。1932年 3月,烏干達實行自治,基瓦努卡任政府總理。同年 4月,烏干達再次舉行大選,人民大會黨和卡巴卡耶卡黨組成的聯盟獲勝,成立了兩黨聯合自治政府。根據1932年6~7月在倫敦舉行的烏干達制憲會議的協議,烏干達於1932年10月9日宣告獨立。
烏干達與肯雅、坦桑尼亞、布隆迪與盧旺達組建了東非共同體,於2010年建立了統一的經濟市場,並將傾力於2015年合併為統一的聯邦國家--東非聯邦。烏干達曾被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稱為"非洲明珠"。